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昆明石屏会馆发展路径研究

2021-06-08 20:03刘蓉龙肖毅
旅游纵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化资本

刘蓉 龙肖毅

摘 要:昆明石屏会馆是昆明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会馆,是茶马古道上17所石屏同乡会馆之一。本文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及实地调研法、访谈法,从文化资本、动因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路径方面,探索其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最后提出会馆文化再生产的提升与创新策略,以期有助于会馆文化的传承保护以及会馆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会馆文化;文化再生产;文化资本;石屏会馆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滇藏茶马古道客栈文化变迁研究”(15BGL124);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茶马古道会馆文化变迁研究——以普洱石屏会馆为例”(2021Y354)阶段性成果。

引言

会馆产生于明朝末期,兴盛于清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情观念与商业元素共生的产物,兼具地域性与行业性[1]。会馆文化,是一种伴随会馆发展,应运而生的特殊民间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我国的会馆业、会馆旅游和开发都离不开会馆文化。自1809年开始就有文献对会馆进行记载,但大多数是研究会馆建筑、神灵信仰、价值意义等,而关于会馆的文化变迁研究较少,从旅游人类学角度进行分析的更是罕见。探析会馆文化的变迁,对于会馆文化的挖掘、会馆保护转型及会馆文化旅游具有较大的价值。云南明清时期科举名人中石屏人最多,云南省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就是石屏人士。其为了石屏学子读书应考和商旅来往的需求,先后在京城、省城及省内思茅、蒙自、个旧、普洱等地设立了会馆17所,其中以省会昆明的石屏会馆规模为最[2]。昆明石屏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现今昆明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会馆。1931年,由昆明的石屏商人和学生倡议,经石屏同乡会募集捐资,再由云南状元袁嘉谷先生和知名人士张芷江先生组织重修[3]。经过努力创新和文化元素的注入,石屏会馆转型发展为特色文化餐馆。本文以昆明石屏会馆为案例点,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及实地调研法、访谈法,从文化资本、动因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路径,探索其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不仅丰富了文化变迁的研究视角,还为保护弘扬我国会馆文化、实现会馆转型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基础理论

(一)文化再生产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文化再生产”的概念。文化再生产理论指出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一个处于不断再生产的过程[4]。该理论涉及文化资本概念、文化资本形态以及文化资本再生产等方面。布迪厄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从象征支配角度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他指出文化资本具有与经济资本一样的特质,即可以在各种市场进行投资并取得相应的收益[5]。

(二)文化资本内涵与外延

布迪厄把文化资本分为3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具体的形态,是人的精神和身体持久的“惯习”;第二种形式是客观的形式,是用文化商品来具体表达,可以包括图片、词典、书籍、音响等;第三种形式是体制形式,在形式上能够承担资本的个人,具有合法性、强制性、转换性和替换性。

二、昆明石屏会馆文化资本形态

会馆文化由特定的人群、行业及地域衍生出来,会馆文化资本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会馆文化的再生产。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本文将对石屏会馆的文化资本从身体化形态、客观化形态和制度化形态进行分析。

(一)身体化形态

1.石屏状元文化资本

1903年,清政府进行了历史上唯一一次废除科举后的经济特科考试,经济特科的考试同八股不同,是以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策略为主,更偏向于实用性。清朝整个时期只进行过3次,此次参考的还有已获状元身份的人,所以经济特元的地位,比普通状元要高。全国应试考生达306人,云南石屏人士袁嘉谷取得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是为“经济特元”,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袁嘉谷先生从此被称赞为“国朝第三人”“独一无二的状元”,这便成为石屏会馆最独特的文化资本。

2.民族乡土文化资本

石屏县位于云南红河州,少数民族人口超过50%,主要以彝族、哈尼族为主,素有“民族歌舞之鄉”之称。石屏人士将石屏的乡土文化融合到会馆文化中,增添了乡土文化资本。民族表演是石屏会馆的一大特色,餐前彝族祝酒歌、彝族歌舞表演、庭院古筝表演等,形成会馆独特的乡土民族文化。云南作为茶马古道交通要道,普洱茶叶贸易繁盛,石屏会馆早期经商也包含着茶叶交易。在会馆中,普洱茶文化经专业的茶艺师的展演,产生了经济效益。

(二)客观化形态

1.名人文物文化资本

曾有较多的知名专家学者在石屏会馆内住过,并留下了宝贵的文字材料。如袁嘉谷先生题写的“石屏会馆”大字;清代道光年间云南总督林则徐题写的“三岛淳风”牌匾;清朝乾隆年间石屏邑举人朱奕簪题写的对联等,这些文物是石屏对外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见证。正中庭“举人院”的大堂和内屋中,悬挂着袁嘉谷先生清朝时期的状元照片、清朝的状元服饰、少数民族服饰以及清朝状元袁嘉谷先生试卷等资料,这些文物都是会馆文化的物化形式,凝结和传播着会馆文化。

2.科举饮食文化资本

石屏会馆中的主打菜式以儒士学子文化为主,在用料和菜名上均体现了科举与学子文化。如状元及第(串炸酥肉)、举人过桥米线、进士吊烧肉、状元生焗鲈鱼、举人脆皮鸡等。石屏美食具有“八大菜系”中淮扬菜的特点,又融入当地土著民族的饮食习惯,其用料讲究、做工精细、搭配合理、特在养生、贵在包容的众多特点。石屏会馆现还推出带有会馆品牌的食品,如鲜花饼、火腿粑粑、普洱茶叶和甜白酒等,是客观化形态文化资本的重要体现。

(三)制度化形态

1.清代建筑文化资本

会馆文化制度拥有深厚的会馆文化底蕴,它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积淀和整合,会馆建筑是会馆制度形态文化资本的典型表现形式。石屏会馆坐南朝北,为一进三院,四合五天井,二层土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前院设石柱券顶门,二楼设美人靠走廊,中院和后院均为三间六耳走马转角楼合院式建筑[6]。装饰工艺精湛绝美,檐板和窗棂木雕细腻精致,雕花格子门、窗均为贴金,图案生动细致,院落布局严谨正方,彰显出石屏历史文化渊源及入住学子、商人们严谨的生活习性和作风。

2.学子商人制度文化资本

石屏会馆作为同乡商业会馆和官绅士子会馆,制度文化反映着会馆的功能和作用。早期的同鄉商业会馆中,主要制度为联络同乡友谊、维护行业利益、监督协调商贸关系、获取交易信息及祭祀神灵,因商人们十分推崇关公忠肝义胆、诚实守信的性格精神,故把这种精神作为经商的准则,关公也作为商业会馆供奉的神灵。会馆中若出现欺瞒欺诈、违反行规的现象,则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和整治。官绅士子会馆制度表现为兴学育才、互相交流、帮扶学子、推动同乡官绅事业的发展,增强同乡凝聚力。

三、昆明石屏会馆文化再生产的动因及机制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概念阐明文化通过不断的再生产进行保护传承使得社会延续。文化要想得到维持和更新,只能以再生产的模式继续,其动因和机制揭示了文化再生产的规律及趋向。

(一)外部动因

1.社会制度转变会馆文化再生产

石屏会馆由官绅士子会馆转变为闲置民居楼,主要是缘于清末时期废除科举制度,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取士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读书人不能通过科举考试这条途径入朝为官,于是很多文人开始弃文从商或者弃文从军,转入其他阶层,石屏会馆丧失了集聚科举考试学子们研学暂住的功能,渐次衰落,会馆闲置。

2.政府主导会馆文化再生产

石屏会馆因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宝贵的建筑艺术,被昆明市政府、区政府、文物保护单位列入第一批“昆明文化遗产保护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部门会定期对会馆的建筑及周边环境进行检查和考核,严格按照程序对会馆进行保护。相对于较多已经破损的会馆,昆明石屏会馆能完整地保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政府对其保护的重视程度及采取的措施。

3.市场经济推动会馆文化再生产

在传统文化场域中,市场的力量十分显著,市场经济是引起文化资源重构与民间文化重组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更加热衷于体验历史文化,市场为会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在旅游业场域中,文化的再生产让会馆展现出其特有的文化资本。石屏会馆加之历史特色及转型发展,成了昆明的文化窗口,既提高了会馆的经济收入,又加速了会馆文化资本的再生产。

4.周边景区带动会馆文化再生产

石屏会馆位于翠湖南路,交通便利,周边商业资本丰富,且紧邻昆明翠湖公园、云南大学东陆校区、陆军讲武堂、抗战胜利纪念堂、朱德旧居等,红色历史革命文化深厚,同会馆的状元文化及古建筑的历史感相得益彰,景区景点增加了会馆客流量,提高了会馆知名度,带动会馆文化再生产。

5.大众媒体宣传会馆文化再生产

新时代,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这种功能转化为社会资本。大众传媒正逐渐参与到区域文化展示、族群与社区认同以及地方文化身份塑造的建构和维系过程中[7]。媒体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自己的文化资本,同时,地方政府也需要利用媒体来展示当地文化。因而,具有历史特色的会馆文化就显示出其优势。石屏会馆在新媒体中都有展示,会馆文化得到传播,促进会馆文化的再生产。

(二)内部动因

1.会馆文化自我再生产

昆明的石屏会馆文化内涵,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石屏人士团结诚信的商业文化;二是石屏学子奋发图强的文人志士文化;三是石屏同乡的地缘互助文化。会馆文化本身的建筑艺术及文化价值,都成为影响会馆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动因。石屏会馆中的民族歌舞表演,原是为庆祝佳节、祭祀神灵或祈祷平安而产生,现如今大部分被舞台化。文化资本进入市场之后,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对自身进行调整,抛弃不适合市场的因素,对其余部分进行排列组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再生产。

2.会馆精英助推文化再生产升华

1921年,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先生及在昆经商的石屏商人,出于对同乡人士经商和学子科考的照顾,经过倡议和募集捐资,再由袁嘉谷先生和张芷江先生直接组织重修会馆。这一重修壮举,在很大程度上为会馆注入了文化精髓。人民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在文化资本再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石屏会馆中的知识分子、同乡商人、文人志士等精英人士,他们在会馆文化再生产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会馆经营者创新文化再生产方式

2002年,经过红河州、石屏县的多方努力,石屏会馆归还石屏人士,以高昂的价格获得会馆经营权。据石屏会馆中的资料记载,饮食文化自石屏会馆建立以来就为其一大亮点,石屏人士本就善于经商,他们将多重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经营,聘请了技艺精湛的厨师团队、民族风情表演团队和餐饮服务团队,把市场营销技巧同会馆文化、民族文化融合起来,使得会馆重新焕发活力,创新会馆文化再生产方式。

(三)石屏会馆文化再生产的机制

石屏会馆文化汇集了多种元素,为了清楚地了解石屏会馆文化再生产的整个运作机制,本文重点关注会馆这个文化再生产场域如何重构以及其中资本的动态转换关系。

1.文化再生产场域的重构

石屏会馆的成功转型以及会馆文化的仪式化与展演化,在其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各方社会关系互动的局面,也就形成了会馆的文化再生产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包括权力场(国家政治)及内部自身各种力量(当地政府、市场、精英分子、会馆工作人员、民众等),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文化资本的转换

石屏会馆文化资源丰富,将其转化为文化符号,形成符号资本和文化资本吸引游客,传扬会馆文化。“名人文化、状元文化、民族文化和建筑文化”都进行了包装后成为历史性、独特性的文化“工艺品”,这些会馆文化资本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被开发利用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实现了会馆的可持续发展。

四、石屏会馆文化变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石屏会馆虽转型较成功,但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新的文化再生产、文化传播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从问题根源进行分析,有助于会馆文化的良性再生产。

(一)会馆文化再生产元素注入不够

云南民族文化包罗万象,会馆文化的再生产元素注入还有空白处。具有代表性的云南民族艺术、话剧滇剧、手工技艺等元素,在会馆文化再生产中没有太多融入和展示,只有以状元文化为主、彝族歌舞文化为辅的方式,模式较固定,内容缺少新意。且石屏会馆地理位置绝佳,周边有较多的自然景区、红色旅游景点,但会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本进行整合,也未将其进行资本转换,忽视了周边文化资本整合所带来的联动价值。

(二)会馆文化内涵挖掘与传播存在不足

石屏会馆文化再生产过程中,状元文化、同乡同业文化以及文人志士文化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与传播。一是服务人员对会馆文化的熟悉与掌握不够,服务水准与会馆文化不匹配,管理层缺少对工作人员专业的文化培训,工作人员没有发挥会馆文化传播的作用;二是会馆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文化产品形式单一;三是推广和宣传力度较小,传播途径较少。

(三)会馆主题宴会文化不突出

石屏会馆作为主打科举儒士文化的饮食餐馆,以单点菜品为主,缺少对主题文化宴会的统筹与打造。如果其通过宴会文化烘托会馆文化,更能增添会馆的文化资本,从而转化为符号资本,吸引更多的顾客与关注度。石屏会馆的顾客大部分慕名而来,目的是为感受古建筑氛围和状元文化,会馆菜品虽已有自身特色,但顾客大多来自外地,对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单点菜品未能将会馆文化反映出来。要充分利用会馆环境和会馆文化,打造主题宴会,更能突显会馆文化,起到更好的文化传播作用。

五、石屏会馆文化再生产的提升与创新

石屏会馆文化再生产已有明显的成效,但仍需在原生产要素和资本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和创新,使会馆文化实现新的再生產并得到有效传播。

(一)创新会馆文化再生产方式

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可吸收更多的元素,创新会馆文化再生产方式。一是增加民族表演的种类,如彝族跳菜、傣族花腰舞、白族三道茶、哈尼族苦扎扎对歌等少数民族文化表演。二是增设特定的民俗活动或民族服饰展示日,如说书故事、昆曲滇剧活动、皮影戏表演等,以及茶艺、鲜花饼培训等新业态专题日。三是同周边文化资本进行组合发展,推出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线路和产品,形成合作机制,相互带动发展,推动非遗旅游产品开发,提升会馆文化的传承路径。

(二)加强会馆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播

石屏会馆的文化内涵挖掘应更深入化、传播应更多样化。一是定期加强对工作人员关于会馆历史文化的培训和考核,让会馆文化通过员工得到接触性传播。二是增加会馆文化产品的种类,即增强客观形态文化资本的表现形式,如推出文具用品(笔记本、水性笔、书签)以及民族手工艺品(荷包、银饰、手绢)等,提升会馆文化产品的流通性。三是增设多媒体传播渠道,开通以会馆为名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号等,定期在多媒体上更新推送会馆历史文化、美食介绍、民族表演等内容,增加关注度,传扬文化。

(三)增强设计打造会馆文化主题宴会

宴会是餐饮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增加利润收入,更是突显会馆文化的重要方式。宴会设计要从场景、台面、菜单、酒水、服务及安全方面着手,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展开执行。石屏会馆的科举文化、同乡同业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等都可进行主题宴会创作。以石屏会馆最显著的学士文化为例,设计一个学士宴,其他宴会可进行参照。餐台桌布上采用红蓝色搭配,增添生机感;餐桌花艺采用兰草兰花盆景,象征文人的清雅;台面设计上摆放文房四宝,展现学子的风雅;菜单装帧设计上采用扇子或试卷形式,贴合宴会主题;菜单设计上甄选特色菜品,如状元过桥米线、状元及第炸酥肉和状元生焗鲈鱼等,突显学士文化;服务设计上在餐前增设古筝、琵琶弹奏表演,烘托儒雅氛围。此宴会设计也可用作升学宴、谢师宴及政客宴。

参考文献

[1] 马红光.商业会馆的特征及其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20):214-215.

[2] 何玉菲.石屏会馆[J].云南档案,2006(6):16.

[3] 杨镇瑜,张家翰.昆明老宅 那些雕梁画栋的烟雨旧事[J].城市地理,2018(23):88-95.

[4] 宗晓莲.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2-25.

[5] 朱伟珏.“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J].社会科学,2005(6):117-123.

[6] 张笑楠.河南地区明清会馆建筑及其室内环境研究:兼论可持续的古建筑保护[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1-7.

[7] 王萍.大众传媒视野中的少数民族节日与生存:以彝族火把节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5(6):117-121.

猜你喜欢
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研究:中国语境下的再思考
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文化消费分层
理性浸染:农村教育方向的回归
民族旅游村寨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文化资本视阈下英国绅士教育研究
微信时代的文化场域与文艺形式
学校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从文化资本的角度看外来务工子女的社会融入
浅析《卖花女》中文化权利操控下的不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