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

2021-06-08 20:33
文化纵横 2021年4期
关键词:潍坊关键村庄

农村是我国近六亿农村人口赖以生存的土地,是粮食供给和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城市与乡村间要素的流动、整合、转换,贯穿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城乡关系也因此成为理解当代中国的关键线索。2020年,随着最后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变。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这是继2017年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再次将乡村振兴战略放在农村发展的首要位置。

从新农村建设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农村工作的政策指挥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变迁。在新发展阶段,农村既不能单方面服务于城市发展,也不应单方面依赖城市的帮扶。农村应成为真正的发展主体,在经济发展、社会协调等方面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释放出的,正是这一发展转型的关键信号。如何理解乡村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和位置?如何从理论上理解、在实践中推动这一转变的发生?本期“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专题,试图从顶层設计、地方推动和村庄发展这三个层面,展现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对乡村振兴的构想与实践。

准确把握战略意图,是有效推动改革的基础。宋棠的《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一文,从几组关键概念的辨析入手,解读了作为政策术语的“乡村振兴”背后的改革意向与战略意涵。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动员口号的更迭,更是一整套政策体系的转向。农村发展定位的转变、新型城乡关系的提出,也要求乡村研究发展的进步。作者指出,或许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农村问题”,研究者应该把视角打开,用城乡的视野观察农村,以更大的区域单位研究村庄。地方政府是将改革意图转化为改革实践的关键执行人。总体方向明确后,地方政府如何结合地方知识与地方资源,协助搭建起改革的行动空间?王立胜、刘岳的《整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潍坊模式”》一文以潍坊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为例,从政府角度,总结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地方经验。在潍坊的案例中,地方政府在产业政策制定、资金投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成功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体系对接;在治理层面,特别把握住了县域这一关键的发展单元,实行整县推进,让潍坊在依托第一产业进行内生性发展的条件下,从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发展为较发达地区。村庄是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者。刘炳辉《乡村振兴的“宁波经验”》一文就聚焦于村庄这个基本发展单位,展现了宁波五个不同地理条件、不同资源禀赋的村庄,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的历程。尽管背靠宁波优越的区位条件,五村都经历了曲折的探索过程。作者将村庄的具体实践放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跨度中加以审视,从微观经验透视出时代景深,并由此总结出:在村庄发展道路的问题上,或许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但保持对政策动向和历史趋势的敏锐洞察,或许是万变中的不变之道。

猜你喜欢
潍坊关键村庄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高考考好是关键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筝”艳潍坊四月天
风筝之都潍坊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村庄在哪里
村庄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