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行人出使朝鲜的文化意义

2021-06-08 01:33张萌
炎黄地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宦官行人朝鲜

张萌

在明代,藩属国国王若要即位合法化,被臣民认可,则必须得到宗主国的承认与册封,朝鲜亦是如此,朝鲜国王即位需要明廷的册封,并且向明廷请求为已故国王赐谥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高丽臣子李成桂自立为王,求太祖承认其政权,更改国号为朝鲜,然是时明朝关系局势严峻,关系恶化,故太祖朱元璋拒绝了李成桂的要求,此后李成桂便以“权知朝鲜国事”的身份与明廷互通往来。建文帝时期,皇帝朱允炆迫于国内政治局势高度紧张,为防止燕王朱棣及其他藩王策反,便着力缓和对外关系,以取得周边国家的支持,尤其加强了与朝鲜的关系。建文帝决定承认李芳远(李成桂之子)为朝鲜国王并颁诏册封,明廷与朝鲜正式确立了“封贡关系”。作为宗主国的明廷与作为藩属国的朝鲜来往密切,相互派遣使臣,互通往来。

行人的设立与职责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太祖废丞相、罢中书,权力分散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集权力于一身,但随之而来的便是繁杂的政务,由于六部各部门独立,各司其职,行人的专职机构——行人司应时而生,通使命往来的工作便落在了行人头上。行人“职专捧节奉使之事。颁发诏书、册封各宗室、安抚各藩属国、征召贤才、进行赏赐、慰问救济、军事以及祭祀等都在行人的职责范围内。《明会典》载“凡开读诏赦、奉使四夷、谕劳、赏赐、贩济、征聘贤才、整点大军及军务,祭祀等事”均行人职责所在。奉使四夷是明太祖当初成立行人司最重要的目的。太祖朱元璋建元初期,规定外事不许内官参预,并且严格限制宦官的势力,出使朝鲜大多是品位不高且临时差遣的朝臣,只有少数的宦官出使朝鲜。行人司设立后,成为专门出使四夷的行人机构。太祖对行人的担任也作出了要求,若非进士不能担任行人职务,出使专门化是他所期望的,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偏离了最初的预想。建文帝朱允炆时期,明廷正式确立了与各藩属国的宗藩关系,这一时期基本上没有宦官出使的现象,大多数以文官出使,如翰林、给事中等,行人司在这一时期被建文帝废除,行人则归鸿胪寺管辖。明成祖时期,由于朱棣特别信任宦官,所以整个永乐时期出使任务主要以宦官为主,充当正使。虽然这一时期行人司被恢复了,但在行人的数量把控上都控制在三十人左右,和洪武时期相比大大减员。洪熙宣德时期进一步发展。这一现象到了正统年间才有所改变,正统年间,宦官一律不派遣出使外夷,行人出使又被提上日程。正统以后,明廷派遣使者,都以朝臣为主,宦官出使的现象仅出现于朝鲜。

出使朝鲜的行人概况

朝鲜与明廷隔鸭绿江相望,地理位置的优越以及历史传承下的交流,使得朝鲜在藩属国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向朝鲜派遣行人亦是必不可少的。据韩梅梅统计,“明代出使境外的行人达92人次”,而明廷向朝鲜一个藩属国派遣的行人就达20人左右,这些行人出使朝鲜在文化史上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笔者统计,建文、永乐、景泰、成化、弘治、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明廷都曾派行人出使朝鲜。洪武年间,朝鲜(高丽)与明廷关系紧张,甚至恶劣,还出现过使臣被杀害现象,仅有刘季篪出使朝鲜,但史籍记载极少;建文年间行人司被废除,行人归于鸿胪寺下,仅有2名行人出使朝鲜,林士英与潘文奎。林士英使朝是为了颁发诏谕,潘文奎则是赐冕服;永乐年间行人出使数量最多,崔彬、崔荣、李荣、冯谨、易节5名行人出使过朝鲜。王延龄、崔彬出使朝鲜主要是受朝廷命令去朝鲜进行赏赐,体现皇恩浩荡,赏赐金纱绮罗;景泰年间,册立皇太子诏谕,行人李宽作为副使出使朝鲜;成化六年、十四年,行人姜浩、张瑾分别因吊唁、册立太子诏谕出使朝鲜;弘治五年、八年,高胤先、王献臣分别因诏谕册立皇太子与吊祭封王出使朝鲜;嘉靖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张承宪、王鹤皆因吊祭出使朝鲜;隆庆元年,许天琦、欧希稷分别因即位诏谕与吊祭封王出使朝鲜;万历二十年、三十年、三十七年,薛潘、崔廷健与熊化分别因颁发诏谕、诏谕赏赐与吊祭封王出使朝鲜。终明一朝,历届帝王都会派遣使者出使朝鲜,但出使朝鲜的行人仅建文、永乐、景泰、成化、弘治、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有。其他时间有出使朝鲜的使者,但非行人,有的是朝臣,有的是宦官。万历以后行人在明廷的地位逐渐下降。出使朝鲜的行人的主要职责大致有吊祭封王、册立皇太子、颁发诏谕、赏赐四类。其中行人出使朝鲜吊祭封王占了1/3左右,以上四类均体现了行人职责与宣扬天朝国威,威济天下的政治目的有关。行人大多数担任副使出使朝鲜,正使主要由朝官、宦官充当。宦官出使朝鲜占了很大比例,宦官以外,朝臣中主要由文臣担任正使出使朝鲜,武官充当正使仅在特定的战时状态下出现。尽管行人大多以副使前往朝鲜受帝命完成使命,但行人在出使朝鲜的过程中为中朝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行人出使朝鲜的文化意义

中朝关系由来已久,明廷与朝鲜互派使者,沟通往来,是历史传统的延续。朝鲜与明的交往主要是通过使臣来进行的。明廷与朝鲜李朝王朝互派使者,沟通往来,不但有着一定的政治、经济意义,更是有着巨大的文化意义。明王朝派遣行人出使朝鲜在文化上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明代行人出使朝鲜,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明廷的史籍图书大部分是通过行人等使臣带到朝鲜的,以赐书、赠书等形式流入朝鲜半岛。明代行人领帝命出使朝鲜,除了绫罗绸缎外,每次出行基本上都会带大量的汉文书籍,以及儒学著作。如明惠帝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乙未,鸿胪寺行人林士英充当副使带着大统历出使朝鲜;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十月辛未,行人崔荣带往朝鲜的书籍有各种史籍元史、十八史略等、儒学著作大学衍义和朱子全书等书;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五月,行人张承宪出使朝鲜期间,与朝鲜文人进行了书法上的切磋,朝鲜文人得到了张承宪的夸赞;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行人王鶴前往朝鲜吊祭,患病期间,朝鲜医师治愈了王鹤,为表感谢,王鹤归国后,赠予了朝鲜医师许多医书。汉字书籍流入朝鲜以及中朝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在朝鲜的传播,使儒家思想广为流传,形成自己的文化圈,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增强了朝鲜对中华的文化认同感,战争年代武力作为评判国家的标准,和平年代文化的输出在国与国的交往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明代行人出使朝鲜,进一步增强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力。行人每逢出使朝鲜,朝鲜李朝王朝国王会带领百官按照明朝所定礼节迎接使者,而接下来进行的游汉江、拜孔庙等活动加深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在早期汉字传入朝鲜时,儒家文化便也随之传入。儒家思想在朝鲜半岛得到官方承认,是统治者巩固政权、治理国家依据的主要思想,明代程朱理学更是成为朝鲜的官学,儒家思想引领着各种意识形态,在当时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朝鲜也仿照明王朝的礼仪、制度。行人出使朝鲜祭拜孔子,参观孔庙,也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游玩过程中也了解到朝鲜半岛独特的文化与习俗,加深了对朝鲜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文化多样化的发展。

明代行人出使朝鲜促进了中国诗词歌赋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行人奉命出使朝鲜有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便是与朝鲜陪臣唱和、题诗。有人称之为“诗赋外交”。明行人出使朝鲜期间,与朝鲜陪臣吟诗唱和,切磋交流。明使臣在朝期间与朝鲜陪臣双方的唱和诗文,被朝鲜王朝辑录刻印,集成《皇华集》。出使朝鲜的行人必须是进士出身,大多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如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五月,行人张承宪出使朝鲜,期间吟唱诗文被收录在《乙巳皇华集》中、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行人王鹤出使朝鲜所唱和作品被收录在《丙午皇华集》、隆庆元年(1567年)行人欧希稷出使朝鲜所唱和作品被收录于《戊辰皇华集》。《皇华集》是诗赋外交的结晶,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明王朝使臣、朝鲜陪臣诗歌交流涉及了中朝文化以及两国风土人情。双方不仅交流文化,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明王朝与朝鲜唱和的诗文总集,《皇华集》包含了两国各自的文化内涵,展示出了中朝文化交流的盛况,以诗歌为媒介加强了与朝鲜的交往和联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促进了中国诗歌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皇华集》亦被作为回礼赠予行人。朝鲜的书籍也通过行人流入到中国。

明代行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无论行人带着何种任务出使朝鲜,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宗藩体制,为巩固明朝政权做出了贡献。政治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政治的反映,明朝政权的稳定也为中朝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猜你喜欢
宦官行人朝鲜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公平交易是外交准则
我是行人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