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在运河历史上的地位

2021-06-08 01:33廖海敏张川吴路珂马芳芳
炎黄地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汴河鸿沟运河

廖海敏 张川 吴路珂 马芳芳

鸿沟,其源头在今黄河下游南岸,距离郑州西北约三十公里。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水道。《水经注》载:“大禹塞荥泽,开之以通淮、泗,即《经》所谓蒗荡渠也。”蒗荡渠的前身,据考证发源于雍水,在春秋時期称为邺水,秦汉时期改称鸿沟。

战国时期,位于黄淮平原之间的魏国一心谋求争霸。为了实现这一构想,魏国于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和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两次开挖鸿沟。从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至开封市南,流经通许、太康,由淮阳县东南注入颍水。《史记》载“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鸿沟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濮、汴、睢、颍、涡、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构成鸿沟水系。

魏惠王将运河命名为“鸿沟”,即鸿大沟渠之意。鸿沟的开凿,不仅给民众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同时也使大量土地得到有效灌溉,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渠皆可舟,有余则溉浸,百姓饗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太史公司马迁对鸿沟所起到的促进社会发展,恢复民生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褒奖。

秦始皇时期,利用鸿沟水系把从南方征集的粮食运往北方,鸿沟成为重要的军用物资转运站。楚汉争霸,双方就是以鸿沟划地为界,两分天下。西汉时,鸿沟依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船只由黄河东航,至荥阳县北,可由荥口进入鸿沟水系。鉴于其重要的物资输送功能和地位,西汉治水能臣贾让称其为“荥阳漕渠”。西汉时期的鸿沟在引黄入口处建有草木堤坝和木质闸门组成的水量控制系统,减少了洪水造成的灾害。西汉末年,政治动荡导致鸿沟年久失修,泥沙淤寒河道,逐渐荒废。

从公元前360年开凿,经秦汉至南北朝的演变,鸿沟——这一黄淮平原最重要的水运通道其地位始终未曾改变,开封作为鸿沟水系的中心,战略地位日益明显。

开封成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水运枢纽

隋炀帝为巩固中央政权,以洛阳为中心,以自然河道和旧渠河床为基础,开始疏凿新的运河。

一是广通渠。隋文帝在开皇元年(581年)任命大将郭衍为开漕渠大监,将连接长河与黄河之间的水路进行修整。这条新的运河,其工程要求是务必深广,以通“方舟巨舫”。新的渠道,其长度从西安至潼关,长约三百余里,直通黄河,命名为广通渠。

二是御河。御河包括通济渠和永济渠。随着中国政治中心不断东移,隋炀帝迫切需要改善水路运输补给,迫切需要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沟通起来,加强南北物资运输及政治控制。于是,隋炀帝下命征兆百余万民众疏凿通济渠。通济渠全长近两千里,可分为两段。西起洛阳,以旧阳渠河道为基础,通洛水入城至偃师,后入黄河。东起荥阳板渚,引黄河入开封,沿经杞、睢、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后转东南经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于盱眙注入淮水。通济渠的开凿直接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成为隋朝大运河的主体部分。

三是开通永济渠。永济渠全长一千九百多里,直达涿郡(今北京),有效地将南北联合成统一的整体。其深度虽不见文字记载,但因其可以通行龙舟,因此应与通济渠相当。永济渠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工建设。沿经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天津、北京等省市,至此,中国南北方得以有机地联系起来,物资可以在中国的大地上经水路贯彻南北。

四是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隋炀帝时下令对江南河故道进行较大规模地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

广通渠、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都可以称得上是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由于其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且规格一致,因此他们属于同一运河水系系统。这条从关中和中原地区为源头的运河,东通余杭、北到涿郡,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它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国家的统一,是一条经济之河、大一统之河、民族之河。

唐朝时期,通济渠改称广济渠。其枢纽就是今天的开封。由汴水灌溉的开封,日益成为掌控大唐王朝命脉的物流集散地和战略物资储存地。“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开封正在逐步取代西安和洛阳,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时代大背景下,开封以富庶和豪迈迎接着政治中心的东移。此时的开封,正逐步崭露头角,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舞台。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造就了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名城。尤其是开封,成为隋唐大运河上的重要的枢纽城市。

北宋时期开封成为天下漕运中心

唐末至五代,汴河成为南北方之间的运输大动脉,位于汴河中枢的开封,凭借优越的水运条件,很快成为中原重镇。谁控制了开封,谁就控制了南北运道,就控制了政治主动权。

公元960年,宋太祖定都开封,立国伊始便对汴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同时还修整了蔡河、五丈河和金水河。四条运河在开封交汇,构成 “四水贯都”的水路运输网。赵匡胤曾对进贡宝犀腰带的吴越王钱俶说:“朕有三条带,与此不同……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在赵匡胤心中,宝犀腰带不过寻常之物,“河带”则珍贵无比。东京开封城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东京梦华正式走向人类历史的舞台。

东京开封的众多河流中,以汴河为最重。《宋史·河渠志》对此有过详尽的描述,“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北宋由汴河每年运江、淮、湖、浙粮米到开封,多达八百万石。

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张方平言:“国家初浚河渠三道,通京城漕运,自后定立上供年额,汴河斛斗六百万石,广济河六十万石,惠民河六十万石……故国家于漕事,至急至重。”证明汴河乃北宋建国之本,是北宋王朝的生命线。

民间百姓对汴河十分敬重。宋人认为汴河乃建国之本,不同于一般水利河渠。北宋政府“置官以司之,都水监总察之”。设置专门机构对汴河进行定期疏浚,定期管理。

对汴河沿岸的繁荣富庶,不同的文学作品都有生动的记载和描述。周邦彦在《汴都赋》中描写汴河船运之繁忙道:“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鞳。”这种宏大的场景,非北宋莫属。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描绘:“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准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在孟元老心目中,汴河是开封的一条生命线。张择端绘制的千古佳作《清明上河图》,其本身就是描绘汴河沿岸的秀丽景色的鸿篇巨制,其中也有对汴河及其两岸漕運和货运繁忙景象的精细描绘。

元朝建立以后,大运河从江苏、安徽直接进入山东、河北等地。开封的地位有所下降,由国都变为省会。为了加强中原同东南地区的联系,元政府修筑了贾鲁河——对开封复兴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一条运河。

公元1344年,黄河决口,导致下游沿岸遭受了严重的水患灾害。黄河将原有的运河河道冲击破坏,大量的泥沙也导致故运河河道的淤塞。为了整治水患,疏浚河道,元政府任命工部尚书贾鲁担任总治河防使,对遭受水灾的豫鲁皖苏等十多个州县进行抢险疏浚。此工程规模浩大,历时半年多之久,通过科学的测量和人民群众的智慧,贾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水方案。即对黄河决口进行围堵,同时对淤塞的运河河道进行疏通。通过堵和疏的方案,黄河得以重返故道,经过整修的古运河河道也焕发了新的生机。特别是开封地区周围的汴河故道,经过整修,漕运得以渐渐恢复。为了铭记贾鲁的治水之功,百姓们将新生的汴河改称为贾鲁河。贾鲁的功绩,至今仍雕刻在朱仙镇新河记碑之上,供后人瞻仰。

朱仙镇能位列中国四大名镇,全凭贾鲁河的巨大效用。在明清之际,由于贾鲁河的通航,南北物资需要在朱仙镇进行中转,而后输送至全国各地。朱仙镇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水运码头,贾鲁河令朱仙镇达到全盛,也让开封重新焕发了活力。

总之,开封与运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魏惠王开凿鸿沟开始,大梁逐渐繁华,后来运河废开封衰。隋炀帝开凿通济渠,路过开封,开封再次崛起,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明清时期,朱仙镇依靠贾鲁河逐渐繁华,成为明清四大名镇之一。历史事实表明,运河所造就的交通天下内外贯通双向开放的精神,运河所成就的物质繁华,运河所培育的文化遗产,以清明上河的绚丽、宋词的歌舞、舌尖上的美味,不仅打造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美好记忆,也为开封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坚强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的基因与气概。

作者单位:开封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汴河鸿沟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浅析“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鸿沟为界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
从来汴河感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