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融与迁移:新疆多民族婚俗文化

2021-06-08 00:29阿卜杜外力·塔西卡热排孜丽耶·瓦哈甫热娜古丽·图尔迪王雯莉古再努尔·热合木江
炎黄地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婚俗伴娘新郎

阿卜杜外力·塔西卡热 排孜丽耶·瓦哈甫 热娜古丽·图尔迪 王雯莉 古再努尔·热合木江

婚俗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几千年来,这种文化遗产,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婚俗是人生礼仪的主要内容,也是各族人民创造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人类的婚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任何民族的婚俗,既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蕴涵着人类婚姻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共性历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民族婚俗文化研究是一笔丰厚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民族婚姻习俗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是各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反映。婚姻习俗受到一定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方式及民族的生活价值观。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各民族的婚俗不尽相同。

对多民族文化交融与变迁的研究成为20世纪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并且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强调了应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本研究着眼于我国新疆地区的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和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婚俗文化的调查研究,重点研究结婚过程、搜集整理多民族婚俗文化的共同特征,对婚俗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

新疆多民族婚礼主要民俗文化事象

维吾尔族成婚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说亲、定亲、结婚等三个程序,每一个程序都有一定的讲究和礼节。维吾尔族的婚礼充满欢乐的气氛,新郎和新娘各自在家里与亲朋好友唱歌,跳舞,进行祝贺。新郎由亲友们簇拥着走向新娘家。新娘的朋友们得知迎亲的队伍来时,迅速把大门关紧,条件是要礼物,得到礼物后才让他们进来。当新娘离家出门时,需要和家人告别,这时她自然会哭。当迎亲的队伍来到新郎家里后,亲友宾客便争先来看新娘。新娘到达时,男方家门前要点一堆火,同时还要铺一条从门口到新房的毯子,以表示对新娘到来的欢迎。

乌孜别克族长期与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和维吾尔族等群众生活在一起,与这些民族建立了感情,于是就和这些民族通婚。举行婚礼时,新郎带着迎亲的队伍出发,弹着乐器,唱着婚礼歌,热烈地来到新娘家迎接新娘。这时,新娘早就穿好男方送来的婚礼服,然后分别和自己的父母和亲友告别。之后,新郎和新娘在伴郎和伴娘的陪伴下,走在迎亲队伍的前面,又一次弹起了乐器,唱起婚礼歌,把新郎和新娘送到男方的家里。迎亲的队伍到了男方的家后,新郎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友们都会高兴地出来迎接。这时院子里点起了一堆火,新娘必须绕着这个火堆走三圈,再向公公、婆婆行礼问候,然后通过地上的地毯走进新房。

过去哈萨克族不允许与其他人通婚,但是现在也有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和维吾尔族等民族通婚的。哈萨克族的婚礼分为出嫁和迎亲两部分,分别在男女家举行仪式。在举行过程中,还要举行刁羊、赛马等文艺活动。哈萨克族在姑娘出嫁之前,邀请老人在一起商量婚事。新娘出嫁的许多程序是在歌声中而完成的。新娘向亲人告别、新郎迎娶、亲人向他们祝福等活动都是有一套完整的歌曲来表达。出嫁前要唱“萨仁歌”,新娘在家里听到“萨仁歌”后就知道自己快要出嫁了,于是一边做好准备,一边坐在幔帐里哭泣。新郎的伴郎团唱完“萨仁歌”,便来到新娘的毡房前,掀开毡房的一角,又唱起“加尔”歌来。这只歌的节奏明快,其内容是劝说新娘高兴地出嫁。

柯尔克孜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兴旺,婚配的范围没有严格的限制,允许与其他民族通婚。柯尔克孜族婚姻还是要通过提亲、定亲结婚三个程序。婚礼在新娘家举行,一般需要三天。在婚礼的前一天,新郎由自己的朋友们和一名伴郎的陪同,骑马来到新娘家,并送上礼品。第一天早上,母亲要陪着新娘沐浴,梳妆,将女儿头上的小辫子解开,重新编成两条大辫子。第二天,婚礼进入高潮,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们都来祝贺,举行刁羊、摔跤、赛马等文艺活动。晚上,新娘来到嫂子家,和新郎见面,当晚就住在嫂子家里。在婚礼期间公婆不能和儿媳妇见面,婚后,亲朋友还要轮番宴请新郎和新娘举行各种娱乐活动,表示祝贺。

塔吉克族的通婚没有具体的限制,除同一父母生的子女不允许通婚之外,其他没有多大的约束。塔吉克族的婚姻中,特别讲究的是新郎和新娘的婚礼穿着,他们的服装非常独特。在塔吉克族婚俗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拜德尔汗”角色。这位人是经那男女双方的证婚人,由女方推荐的。担任“拜德尔汗”的人,必须是德高望重、子女健在的长者。塔吉克族要举行三天的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在各自的家里进行打扮和各种准备,各自招待前来祝贺的客人。结婚第二天是迎亲吉日,新郎同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举行婚礼。第三天,新郎、新娘和迎亲队伍回到男方家,婚礼完整地结束。这个婚礼中,第二日的迎亲活动是最精彩的。

新疆多民族婚俗的相互交融和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接触与交流,都会引起文化的变化,包括内容、结构、形式、风格乃至意义的变化。现在婚礼仪式中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在婚礼场所,婚礼用品,礼品等方面。

以前婚礼通常在家里举行,有时借用邻居家的地方举行,因为普通的房子一般都是带庭院子的平房。婚宴和招待客人的宴会都会在庭院里举行,此外,由于会场,婚礼一般在夏季举行以便于接待,客人可以在院子里举行跳舞。但现在很多人结婚在专门的宴会厅举行。

婚礼交通工具较之前截然不同。之前新娘坐在马车上,前面某一位官员牵着马,现在不同了,很多人会选择轿车。接新娘的汽车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车的数量多,质量好,大部分加长车都会出现在婚礼上。

婚纱的变化是最明显、最直接的体现。过去,新娘,新郎在婚礼上都会穿最传统的服装,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接受西方文化的男性开始穿西服,女性开始穿婚纱。婚纱的式样越来越丰富,从传统的服装到婚纱,再到现在的定制婚纱,新娘的婚纱也在与时俱进。其次,婚礼开始出现伴娘组和伴郎组,伴娘从新娘中挑选自己最好的朋友穿统一颜色的衣服,陪伴新娘,新郎也是。伴娘组或伴郎组的礼服由新娘或新郎承担,或由他们承担一部分,另一部分由伴娘承担。这也带动了服务产业链的发展,即定制伴娘团体服装。

过去,婚礼请柬都是用紙印的,一张纸的前面是婚礼请柬的时间和地点,背面印着玫瑰花,以及婚礼主人的姓名等信息,一般来说,有专门的人列清单和请柬,也有专门的人分发请柬。随着通信媒体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应用和社交软件的普及,邀请函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和电子化。不仅有各种形式的纸质邀请函,还有电子邀请函,电子邀请函是由新郎新娘的结婚照和结婚时间,地点等信息组合而成,通过网络方式发送给亲朋好友,现代技术的运用,体现了婚礼对现代元素的吸收和理解。

彩礼是中国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约定,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彩礼,要由女方家的要求和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做出决定,现在动辄几十万的高价彩礼让男方高呼“娶不起”。

人类社会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伴随着制度的变更、文化的交融、经济的发展,而多民族的文化变迁也在不同的历史视域下发生着变化。新疆多民族的婚俗,是民俗文化中的精彩部分,也是人生礼仪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新疆多民族婚俗文化是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关键和基础。虽然都是婚俗,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各民族完婚的手段和方式不相同。由于阶层和群体生活的不同,各民族婚俗也有明显不同。且各民族婚俗难点不同,需要分别详加探讨和更深入的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为西北民族大学2020年度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资助项目(交融与迁移:新疆多民族婚俗文化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FY-07。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

指导教师:阿达来提

猜你喜欢
婚俗伴娘新郎
新郎与新狼
不能太美也不能丑 伴娘租赁成新兴行业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马蹄形磁铁小姐找新郎
“闹婚”时常过火催生“职业伴娘”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罗源畲族婚俗研究
并非喧宾夺主的伴娘美甲
你的幸福我参与
《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