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学视角下的博物馆展陈设计

2021-06-08 00:27简秀仪
炎黄地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陈列文化遗产文物

简秀仪

博物館作为历史文化以及文明的聚集地,以往常常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只发挥“文物仓库”的作用。一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生活有着更高的要求,博物馆这一历史的承载者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另一方面,人们对通过博物馆接触多方面信息源和文化视角的期望,提高了对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要求。当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存在形式单一、缺乏现代性、内容单调等问题,影响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学习和参观的热情,阻碍了历史文化内涵的有效传播,制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问题应尽快得到解决,通过以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学作为研究视角,提高以文物建筑为场馆依托的陈列展览质量,完成博物馆宣传教育的功能。

许多以文物建筑为场馆依托的博物馆在进行展陈设计时,更多关注展品是否精美,设计路线和展具设计是否细致,忽视了文物建筑背后的人文精神挖掘和对文物历史渊源的介绍。因此,在参观者到文物建筑进行文物展览的参观时,更多的是会被文物建筑与文物展品的外观所吸引,缺乏对其背后的人文精神的了解,造成博物馆难以发挥宣传教育功能的局面,不利于我国历史人文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人民创造了形式多样的优秀物质和精神文明,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独具魅力的文化精华。我国许多博物馆在进行陈列展览过程中的文物,多为单一的展示,主要的参观流程也是以时间作为线索进行参观,缺乏创意性和新鲜感。

文化遗产学下的陈列设计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社会所承袭的前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及文化产物”,文物建筑则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极其重要部分。然而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文物建筑遭受强行破坏拆改的现象屡禁不止。文物建筑的利用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平衡。过往以“封闭性”与“标本性”为主要特征的文物建筑保护理念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以文物建筑为场馆依托的博物馆必须贯彻活化利用的观念,在保护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文物建筑,使其在传承传统历史文化时,又与现代生活相融并有机结合。

文化遗产是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人民与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关系,使文化遗产更具有社会普及性。如今,文物建筑仅作为旅游景点和展示对象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人民对于文化精神的日常需求。博物馆对文物藏品与文物建筑的展示,应从原有的静态保存状态转变为动态发展状态,增加了文物建设当中的人文关怀因素和社会亲和力因素。

以往研究者和管理者多以文物建筑本体保护和文物建筑形制构建研究作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功能的主要选择,随着文化遗产学的理论知识在我国得到进一步传播,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新增了宣传教育功能,传统的保护与研究理念逐步转变为全面保护、跨学科研究、展示陈列、公众教育。文物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历史、民俗和社会内涵得到挖掘,文物建筑得以“活过来”,并最终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市民群众的生活。

博物馆学下的陈列设计

近年来,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得到充实和扩展,博物馆陈列展览已不仅仅具有展示文物藏品的用途,而是将更多的社会功能和教育意义融入到博物馆陈列展览中,不断丰富内容转成设计以及扩展多元化的文化。随着人们不断地参观和加入到博物馆学当中,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将更具有高融合性和现代化,既能满足观众积极参与的需求,又能满足博物馆传播历史文化的使命,推广其核心理念。

过去的博物馆当中的展陈设计通常是形式单一,即使文物丰富多彩、文物建筑独具魅力,仍无法有效地吸引观众。现阶段,许多博物馆开始流行与参观者互动的体验模式,让参观的模式更加丰富和复杂。展陈模式的改变有效地扩展了展陈空间的设计范围,提高了展陈技术的创新。许多博物馆纳入了VR技术、全息交互技术和3D建模方式,让较小的文物建筑空间能够展示更多的文化内容,让参观者能够通过自身来调节观看角度,增加了展览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融合发展和多元化的展陈模式和展陈空间可以更好地让文物建筑的内容和展示丰富化和灵活化,不再受限于有限的文物建筑空间,将观感扩展到更宽的领域。

随着ICT技术(信息交流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我国博物馆学展陈模式和展示空间得到进一步的变革和创新,博物馆的文物建筑和文化信息融入到数字化这一信息技术大环境当中。观众感兴趣的内容通过不同领域和不同区域的展品进行共同对比来形成一对一的体验交流,并且可以通过数字呈现来感受真实的文物所带来的感觉,给观众带来更直观的感受。

传统的博物馆参观流程呈现具体单线的特点,现代的博物馆学理念融入到博物馆展陈设计后,改变了传统叙事性的博物馆参观流线,转变为参观者进行主观选择参观流程,利用科学技术,让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更具有丰富性和趣味性,让参观者、设计者、展陈设计的内容三者有效地结合,增加博物馆的现实考虑与人文关怀。

文物建筑展陈设计关注要点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和宣传教育功能开发与更新,是以文物建筑的有效保护为前提。不同地区的文物建筑和文物藏品因其所处历史文化与气候环境(遗传环境)不同,故存在不同的特色与保护需求。所以博物馆在进行内部的展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文物建筑的遗传环境要求以及建筑特色,进行针对式的开发,在保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创新。

文物建筑作为静态的物体,博物馆大多利用建筑内部空间,通过收集、摆放文物藏品来进行完成陈列展览。这种单一的展陈思维使得文物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难以得到挖掘,造成文物建筑与陈列展览价值导向分裂的问题。

因此,展陈设计者应将简单利用文物建筑作为单一展陈空间的功能,扩展到发挥文物建筑的宣传教育功能,让参观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物建筑背后的传统文化与历史信息,让展陈内容和文物建筑得到有机结合。

在利用文物建筑进行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运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融合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让博物馆陈列展览展示和宣扬传统历史文化内涵之际,也表现创新精神和科学价值,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包容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在展陈设计过程中充分吸收各种科学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突破文物建筑的静态展示特点,打破原有的局限性,更好地让文物建筑“活过来”,生动形象展现传统历史文化特色。

现今,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主要关注点是在展览流线空间、展线处理、展柜灯光和展示手段等方向,当博物馆以文物建筑为依托进行展陈设计时,容易忽视文物建筑独特的历史风貌和建筑魅力。文物建筑展陈设计应该更好地借助博物馆学和文化遗产学当中的设计手法和内容,结合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与文物建筑的历史内涵,让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进一步的升华和发展,活化利用文化建筑,让承载我国历史文化的文物建筑更具有鲜活性,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

猜你喜欢
陈列文化遗产文物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出售中
组合与构建
Tough Nut to Crack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贪官“自我量刑”,满足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