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演进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及其实践创新

2021-06-09 06:58贺武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贺武华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中外高校教师指导服务学生、把关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新时代本科生导师制变化发展源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和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内在要求,本科生导师工作实行“三全育人”既是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代之需所驱。新时代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创新应进一步明确导师“育德”与“导学”两大基本职责,建立导师工作的标准体系,推进导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完善导师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制度。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三全育人;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个舶来品,但凡言及本科生导师制,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牛津大学神话般的教学传统。时至今日,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许多高校已成为普遍实施、日益重视的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当前,我国本科教育正经历“双一流目标导向”“以本为本政策驱动”“信息技术变革推动”以及“以学为中心理念呼唤”等为总体诉求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本科生导师制在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逻辑上需要进一步阐明,并与时俱进赋能;在回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挑战中要不断创新思路,精准施策。与此同时,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号召,本科生导师则更应自觉将“四个引路人”“四个结合”和“四个相统一”等新时代要求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中去。

一、本科生导师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与演进逻辑

伴随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大扩招,高校如何管理好、指导好、培养好学生便成为一个棘手和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为此,我国高校纷纷学习西方一流大学经验,推行学分制、管理权下放以及教育服务市场化等方面的管理改革。以学习自主权为代表的权力不断向学生下放和社会开放,这就急需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过程管理,本科生导师制便是实现这一功能的重要举措。正如有些学者指出:“随着学分制的全面启动,建立适合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已势在必行。由此看来导师制可以说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之一”[1]。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大踏步发展以来(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滑坡的现象及其所受到的相关质疑一直未曾消停。一方面,高校教师面对广大学生少了些“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更像是一门门课的“代理人”,老师上完课就走人,好比“课程雇佣军”。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師与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等似乎构成了两支分离的队伍,前者负责专业教学,后者负责德育与管理。针对这一现象,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了包括诸如“坚决取消清考”“淘汰水课”等在内的严苛举措,以此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管理。

纵向来看,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与实践在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从导师的分类上可以看出,中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从校内导师到社会导师、企业导师等,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近年来的实践开始朝全方位、多样化方向发展。何为本科生导师制?本文认为,就是指由固定的老师为固定的在校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全面的指导、帮助与服务的制度。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有四种类型:由教授担任的学业导师制,由品学兼优的硕博生担任的生活导师制,由年轻教师担任的负责班级管理的班导师制,以及由教授担任的学术兴趣导师制[2]。

此举将导师对学生的管理、指导与服务推向全程化、全方位化以及常态化。

横向来看,广大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多样,但概念和内涵大体上差不多,诸如综合导师制、双导师制、项目导师制、创业导师制、德育导师制以及新生导师制等。在具体实施操作上,不同高校也会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譬如,从学段来看,当注重新生入学时的引导和指导时,就会设立低年级导师制,主要是在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实行,重点是对学生从中学升入大学后在转变学习方法和适应大学生活方面提供指导,强调起始阶段的关爱和引导。再如,从导师群体的构成来看,有以日常生活管理为主的辅导员导师队伍,有以学业指导为主的专任教师导师队伍。“尽管本科生导师的指导内容有侧重、实现形式上多样,但它们的目标指向及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规律。”[3]

尽管本科生导师制的形式比较多,且在实践中仍然不断丰富发展,然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本科生导师制重点是要强调高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导学、管理与育人的功能。这是当前本科导师制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是基于中外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梳理与反思基础上的发展创新需要,也是一个基础性、理论认识上的问题。如有研究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义为:“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高等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专业教师负责对一定数量的本科生进行学习、研究及发展方面的指导。”[4]为了体现学科专业老师的专业性指导,在一些重点高校的实验班,本科生导师制相对而言推行更为全面而有力。如浙江大学近期实施的“强基计划”以及竺可桢学院的实验班教学,均强调配备更专业的导师队伍,从入学开始就努力配备好专业导师,实施分专业的培养规划,实现人生和学术的全面领航。

二、本科生导师工作实行“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教书育人的新需求

早在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5]。“本科生导师制将教师教书育人的要求具体化、制度化,有利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本科生教育的整体”。然而,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践中也会出现认识不到位、实施不力以及变味走样等问题。有研究甚至认为,“近年来,西方牛津传统的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语境中却一直遭遇‘水土不服,在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系统工程中往往是形式意义大于实质价值”[6]。可见,我们要在分析梳理一个时期以来本科生导师制成绩与问题的基础上,亟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要求进一步发展创新、做实做强。这其中,教师的全员、全程、全方位从事本科生导师工作既是时代所需,也是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工作亟待全面加强“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本科生导师全员育人,就是所有高校老师都应成为本科生导师,专业课教师要与学工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等同向而行、形成合力。同时,大力吸收企业行业专业人士、优秀校友等参与。本科生导师全程育人,强调的是导师对学生培养环节的过程管理。学生从进校门到毕业离校,导师均要为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进行全程指导支持和监督把关。本科生导师全方位育人,强调导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平台、载体、方式方法以及政策制度等,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状况等提供全面的指导、管理和服务,诸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学习发展、校内与校外学习实践、线上与线下学习生活情况等,皆应成为导师“分内之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广为高校大力实践。新时代本科生导师制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集中体现在“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等要求上。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四有”好老师无疑对本科生导师如何教书育人、以什么样的德才教育影响学生提出了鲜明的导向。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个引路人”对本科生导师如何开展工作进一步提供了方法和路径遵循。此外,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四个统一”对导师制下的高校教师工作明确了要求,广大导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总而言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都是在着力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与影响,而这就是本科生导师的职责、担当与使命之所在,也是当前本科生导师制改革创新的方向和着力点。本科生导师制滥觞之地的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其令人感佩的“传统基因”就是导师对学生的高度负责与真实投入。“在它们为这个国家提供的教学体系中,学生个体所得到的关注也许比其他任何地方的都要多,这里的学生得到了导师们更多的教诲”[7]。

近来,伴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深入推进,以及教育部“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决心付诸行动,本科生导师制在广大高校中再次受到青睐,常被着力强调。譬如,中国人民大学全面实施“导师领航”项目,按照“三全育人”的思路启动实施新生导师引航计划,为每一名本科新生配备成长导师,全方位指导学生成长发展。再如,东南大学发布的《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推出导师制,为本科生配备包括硕导、博导和院士等在内的优秀导师,平均每名导师指导每个年级的两名本科生,为本科生搭建最好的指导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本科生的学术素养和规范。

上文通过简要的回顾,分析了改革創新我国本科导师制在当下的使命和要求。以本为本、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专业化的导师制不是花拳绣腿,而是硬核力量;全面实施“三全育人”本科生导师制,绝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嵌入人才培养与学生学习成长环节的强力因子。这就是本科生导师制由西方到中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到普及化阶段,必然要结合我国实践进行适度的本土化变通,其当下的“三全育人”诉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

三、新时代本科生导师制改进与创新的基本路径与着力点

“本科生导师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并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目标的实现”[8]。有鉴于此,在当前“以本为本”“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背景下,我们仍然需要对本科生导师制这一话题进行持续深入的学理创新和实践创新。

1.强化本科生导师育德与导学的“双肩挑”职能

教师是什么、教师如何教书育人,向来就有很多不同的理解,诸如把教师喻为灯塔、火把、春蚕,教师是引领者、促进者、合作者,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三传三塑”也被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师教书育人提出的新要求。本文认为,承担“三传三塑”重任的高校教师,应着力强化身为本科生导师的“育德”与“导学”两大基本职责。

一是“导师思政”的坚守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思政课教师、学工队伍的“专利”,所有教师都要把教书育人职责落实到德育首位上,结合到专业教学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我国高校目前盛行的本科生导师制,表面上看是在学习牛津模式,实际上我们对这一制度有不同的期待,我们希望通过导师制培养有学问的君子即有学养的人,而不是培养知识的容器,不是培养只有一方面用途的‘人才”[9]。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均会强调导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不少高校难免在实际执行中会有所弱化和忽略,既缺乏外在的具体标准,也缺乏内在的自律要求,多半是凭老师自己的理解去落实。当前,我国正深入推进高校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五个思政”的改革创新,“五个思政”综合集成到本科生导师制上,就是实施“导师思政”。 “导师思政”强调身为本科生导师的每一位教师,要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第一责任人,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优良品德和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润物无声地感染学生,切实发挥立德、立言、立行的育人功效。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身为“导师”的广大高校教师更要以爱育爱,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状况和日常生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技艺素质以及高度的责任关爱,言传身教、春风化雨地示范引领学生。

二是学习进程与学业质量的监护人。邬大光教授曾形象地指出:轻松的大学,“松”的是传统,“松”的是严格,“松”的是严肃,“松”的是底线[10]。反观当今大学生学习状况,“大一尚能学、大二学一些、大三学一点、大四一点不学”或“大一放松、大二打工、大三租房、大四求生”诸多调侃式描述不无道理,大学生或多或少给人以“自由懒散”“大学管理很松弛”的印象。一些高校培养质量滑坡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与教育教学过程尤其是专业学习过程监管不到位有关。“本科生导师制应以专业教育为内容和载体……导师制的职责应以学业指导为重点,通过学业指导,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长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11]。现行情况下,辅导员队伍以疲于应付日常事务为主,难以深入到专业学习层面的监督与指导。在学业上全员、全程、全方位地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就是要将广大老师引向关心关注从入学到离校的学生全程链,掌握学生学情,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学业进程;在学习规划、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毅力等方面加以规范化引导和实践培养指导;在课程修读学分、学术训练以及创新创业等学习进程及环节提出规范化的要求,并及时发现学程中的问题并予以指导纠正。

往深处看,落实导师的学业过程管理必然要推动教师理念与工作方式的变革。当教师作为一个“授课”机器时,就会一辈子拘囿于一两门或数门课程教学,他所看到的学生是“原子”的,所看到的知识也是“原子”的,就会很难从具体的学科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从一个学生的学程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是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知识和学科专业内在逻辑起点。学生基于学科专业的学习成长如何做到水有源、木有本,教师的教学如何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每位教师基于学科专业知识理路、基于学习成长规律与需要的“导学”身份与功能,就成了关键之笔。试问,现实中我们有多少教师认真研究或参与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或修订?有多少教师能自觉站到“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这样的知识演进与学生学程逻辑来审视自己的“教课”工作?有多少教师参与过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或调研?诸如对此类问题的反思,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新时代“以学生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特殊意义。教师之“教”的质量最终要体现在学生之“学”的质量上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应该从学生‘学的维度去设立,通过学生的‘学的投入、学的过程及‘学的产出来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12]

2.建立以“两学”为中心的本科生导师导学体系

毋庸置疑,无论何种形式的本科导师制,都会着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导师为学生服务,努力践行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指导。导师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体系建构,就是要在导师指导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从接受教的客体转向主动学的主体,肩负对自己学业过程以及学习基础、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的分析评判。学生要积极主动与导师加强沟通反馈,协商确定学习要求和具体任务,并切实获得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认为,“本科生的导师与研究生的导师不同,本科生的导师更多的是为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学生选择课程等提供建议”[13]。因此,真正落实本科导师制,相对于高校大量以知识“程式化”传授、课堂“批量”式教学方式而言,就有了更为个性化的甚至是量身定做的学业指导,教书育人工作从而得以从粗放流水线式的“工业模式”向精耕细作育培的“农业模式”回归。

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事实上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教育道理,它需要高校以及广大教师真抓实干甚至革自己的命,自上而下率先垂范转理念、变方式、抓落实。为了让本科生导师制能落地生根、深耕细耘,一些高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给学生重构新的学习范式和教育生态,探索了“新生研讨课”“开学第一课”等接地气的改革,一些经验值得借鉴推广。例如,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三大战略转变”,其中之一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复旦大学发布的《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强调进一步推进先修(AP)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着力为学生创设更多内涵丰富、选择自由的弹性学制,让学生自由修读各类课程,获取各种学习资源。再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从“十二五”开始全面落实本科生导师制,特别是为大一新生系统开设“信息类学科导论”等五门学科类导学课,这一由“导师”“导学”为突破点引发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发展,收到了显著效果。总体上看,当前高校在探索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和思路上,尚处于破题试水阶段。“大学一年级是中学教育阶段与大学教育阶段的‘接口,大一新生的不适应问题是世界各国大学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14]。如何避免从“玩命的中学”蜕变为“快乐的大学”?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从进校伊始就改变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从被动学、要我学、应试学中走出来。而如何有效实现从重教向重学、从重授向重导转变,不能简单地靠导师“说教”,而是要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全方位安装“导航系统”、提供“知识地图”以及搭好“进阶云梯”,实实在在地给予关切和指导,这就是本科生导师制“导学”的重要作用之所在。

3.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改革创新的具体举措

一是要建立权责利统一的激励制度。本科生导师制不能一味地强调教育情怀、教师职责,更需强调基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权责利统一。“导师制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只有依赖于小规模、低师生比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只有仰仗博雅教育理念以及对本科生教育的高度关注才能真正实施”[13]。在导师权力方面,首要的是对学生的监督考核评价权。导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知情权,有权力监管学生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评优、评奖学金甚至入党有重要的话语参考权。这样就能引起“导—学”双方的彼此重视。在导师责任方面,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有掌握监管的主体责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关心关爱的责任。本科生导师应根据学校相关要求接受专项工作的考核评价。在利益方面,本科生导师是一项常规工作,要享有相关的学习、培训、宣传与交流等权利;导师的工作量、考核及评优等要兑现相应的待遇。本科生导师作为一项岗位工作,还可参照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给予岗位津贴和绩效奖励。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大力支持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教学经费投入、教学改革研究、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给予导师支持,根据考核结果按时发放导师工作津贴”[15]。

二是要明确导师工作的标准体系。导师制工作推行不力,在实际执行中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与导师制度不完善和相关工作不清晰、不明确有关。一些高校对导师工作的要求与管理相对松散,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师工作相关制度有的很笼统,难以操作;有的“含金量”不高,被束之高阁。所以,高校需要制定相对统一、规范的类似于“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指南”的制度体系,让老导师及时总结经验,让新导师尽快熟悉工作,并在持续不断地总结完善中共同改进工作。创建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体系,重点是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在工作内容方面,要明确本科生导师在专业学习、思想道德等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哪些方面的指导;在流程上,要明确每个年级、每个学程阶段,如何根据学生的变化、需要提供指导,等等。“浙江大学曾对导师制实施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收回的4300份调查问卷中,22.7%学生感到导师制对自己没有帮助,调查统计也显示有65位导师与学生是零接触。”[16]导师应该主动联系,积极关心、帮助、服务所指导的学生,这不仅仅是一个导师的责任心问题,而是要明确导师在指导学生选课、参与科研、社会实践、学习进程安排等方面应有的履职规范性要求。

三是注重导师与学生的优化匹配。导师制在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与发展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导师制的实施发挥“师徒制”指导帮扶的功能,双向选择是关键。有研究指出,“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往往采取单一的‘认领制:要么是学生单向度地选择导师,要么是导师单向度地选择学生,与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互选相去甚远”[17]。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在“师—生”双选方式、数量与结构方面要进行合理的规范性设置,双向选择基本原则和导向、每个导师指导学生数的上限和下限、双向选择的时间等都要予以明确。“师—生”在相互选择过程中要寻求相互认同最大化,在愿景、性情、方式方法等认同上尽可能“求‘理解最大公约数”“画‘共情最大同心圆”,尽可能互选到各自心目中的“理想人选”。在学生选导师前,要多方面、立体化丰富导师的信息资料,尽可能多地描绘出导师的理念、性情、兴趣、要求等育人特征;要加强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尽可能在师生双方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做出互选。同时,应该探索导师团队的组建方式,让教师之间形成互补机制。总而言之,导学关系的确立要综合调配,注重优化,尽可能做到“师—生”相互匹配、供需相宜。从组合形式来看,可探索“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等多种途径。

四是要专业化推进导师队伍建设。本科生导师制的主体力量无疑来自各学院的专业教师,它不是“兼职”,更不是“兼做”。为了体现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本科生导师制应该致力于专业化发展,推进专业化管理。导师队伍建设是否有效、落实是否有力,取决于导师自身的意愿以及工作被认可度。因此,从导师的遴选、培养角度,首先是所有教师都应该成为导师,全面落实全员导师制。其次,应该根据导师资历、经验和工作能力水平赋予不同的荣誉职级,如金牌导师、骨干导师、优秀导师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体现优势互补、效益最大化的团队工作机制。此外,除了在编在岗导师,还应该开放式、全方位吸收退休教师、企业和社会优秀从业人员、校友以及在校硕博研究生等参与导师队伍建设。专业化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应着力于学生专业发展和学业指导上,为学生专业学习、实践创新以及全面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大力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和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当今时代,专业化的本科生导师还要善于对大学生合理“增负”,这个“负”就是要不断明确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和进阶要求,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道德人格淬炼的要求,特别是要在刻苦努力、坚强毅力和追求卓越等精神品质上进行引领和塑造;在加强学业管理中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学习的进阶性,拓展知识的深度以及扩大学习选择权,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

参考文献:

[1] 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理论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38-140.

[2] 胡剑波.古代书院传统与现代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基于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19(4):74-79.

[3] 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4] 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 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4.

[5]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

364/moe_1588/moe_1615/tnull_25595.html, 2005.

[6] 何齐宗,蔡連玉. 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 高等教育研究,2012(1):76-85.

[7] 周川.一流大学的一流德行[J]. 高等教育研究,2020(8):4-12.

[8] 黄信瑜.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践反思与改革创新[J]. 江苏高教,2016(5):61-64.

[9] 陈仁仁.创新本科生导师制,重塑现代大学教育理念[J]. 大学教育科学,2016(3):64-69.

[10] 邬大光.轻松的大学:警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下滑[N]. 光明日报,2018-07-06(1).

[11] 李晓阳.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减负”与转型[J].江苏高教,2009(1):68-70.

[12] 洪艺敏.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质量“四维”评价[J]. 大学教育科学,2019(2):14-15.

[13] 罗国基等. 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429-435.

[14] 龚放. 大一和大四: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两个关键阶段[J]. 中国大学教学,2010(6):17-20.

[15] 王东芳,赵哓军.一流本科教育的导师制——基于美国文理学院案例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19(9):67-73.

[16] 安宇等.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14-16.

[17] 陈力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长效机制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6(5):33-37.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程“高校统筹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的体制机制研究”(2021SB99)、浙江省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项目导师制:创新性教育与研究型学习耦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GJ2018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夏鲁惠]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