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教学奏响美的旋律

2021-06-09 09:47陈柳燕
学习与科普 2021年8期
关键词:审美教学古诗

陈柳燕

摘要: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们内容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古诗都是脍炙人口、流传甚久的千古名篇,每首古诗都蕴涵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挖掘、梳理。笔者尝试着从多元感受——审美的感性阶段、多元欣赏——审美的理性阶段、多元创造——审美的超越阶段这三个方面开展审美教学,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古诗;美育资源;审美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宫殿中的一枝奇葩,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古诗词的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步入以下几个误区:

1、倾盆大雨式的背诵。为了赶进度,教师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作点拨提示便要求学生背诵。

2、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

3、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

4、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

如此一来,有着丰富情感与思想的诗章成了字词知识的仓库,古诗词蕴藏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仅仅只是简单的能读会背而已,缺少披文入情的细细引导与品味,他们学习古诗词的情趣也深受影响。那么,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如何开展审美教学,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我的策略

杜卫在《儿童美育概论》中提出: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儿童审美能力的基本要素。其中审美感受力是提高小学生古诗审美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审美欣赏力与审美创造力形成的基础,审美欣赏力又是审美创造力形成的前提。

(一)多元感受——审美的感性阶段

1、默读:感受诗文的整体美

在学习一首诗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进行默读,大致知道是写景还是叙事抑或是抒情为主的诗。中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几年古诗的学习积淀,已基本掌握了解诗歌大意的方法,所以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字典理解诗意,鼓励学生调动“前见”中的一切元素,大胆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感受诗歌的情感。

2、诵读:感受诗句的音韵美

“吟”“诵”“歌”“咏”是古人与诗歌交流的主要方式,“八分诗,七分读”,我们教学生学习诗词,应加强诵读的综合训练。

诵读,需要诵读者真情的参与和投入,因此教师的指导要相应的深入,师生共同去体悟诗歌内在的音韵美。在具体的审美指导中,要引导学生清晰、流畅地吟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次序展开。整体读时,引导学生整体多读几次诗歌,从诗歌的情感色彩、语言、结构等方面去感悟,最大限度地展示诗歌的音韵美,以对诗歌有一个综合的印象、整体的把握。

3、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审美情致起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语言诱导,让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初步去感受诗的画面美。

在这三个审美维度中,具体操作时以诵读为主,默读和想象为辅。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以小组学习为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两项进行感受,通过小组内及课堂上与同学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互相丰富信息,建构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二)多元欣赏——审美的理性阶段

多元感受的审美训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审美视域,丰富了其审美感受。但发散的思维需要理性的聚焦,繁杂的思绪需要理性的梳理,多元欣赏就是在多元感受基础上的理性飞跃。借助这次飞跃,使学生从对古诗的感知想象,提升为分辨识别,领悟评价,以提高其审美欣赏力。

1、品味:欣赏诗歌文辞之精练

古诗词语言讲究练字,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我们欣赏古诗词,就要敢于掂一掂这些针的分量,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琢磨琢磨,逐词逐句琢磨深思,从而才能体味到精练的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富复杂的情致。

(1)抓“诗眼”

“诗眼”就是指诗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诗眼,好比是诗歌的眼睛,透过它可以窥视诗歌的灵魂。欣赏古诗词句的精妙,就先要把握精妙之所在——“诗眼”。如《枫桥夜泊》的诗眼就是一个“愁”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个“愁”字提出一个统领全篇的问题:诗人的“愁”是一种怎样的愁?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对诗歌字句的反复品读、推敲斟酌中挖掘出“愁”的丰富内涵。

(2)比较法

比较就是通过词语对比的方式,领略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

如《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让学生将“铺”字换个词,意思不变,学生大多数换成“落、在、掉”,然后让学生比较哪个词用得更好?通过比较可发现,“铺”比其它词更具广度和张扬力。

2、听读:欣赏诗歌气势之美

山有山势,水有水势,诗歌也有气势。听读是体味诗歌气势的有效途径。有了前面的默读、诵读作铺垫,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领悟,但学生的读在语气的协调性和情感的把握上毕竟还存在着欠缺,采用听读的方式,一则是与诗文的又一次溝通、交流、对话;二则是借鉴别人诵读的优点,弥补初期朗读中的欠缺;三则边听边悟,体味诗歌语言的气势。听读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听录音、范读、开设朗诵课等。

(1)听读划节奏

古诗有其特有的节奏,五言节奏一般为二、二、一,七言节奏一般为二、二、二、一。在听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轻松地将《枫桥夜泊》的节奏划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四句中三句押“ian”韵(天、眠、船)。

(2)按节奏品诗情

如学生从《枫桥夜泊》低沉缓慢、循环往复的节奏中,可以品尝到诗人的寂寥和感慨;从“天、眠、船”这几个并不响亮的韵脚中,能咀嚼出诗人的失意、落寞之情。

3、深掘:欣赏诗歌意象之美

“意象”是诗中一个一个具体的、单个的、融有诗人情思的詩中物象。欣赏意象之美,主要欣赏意境之美,以及其间蕴涵的诗情之美。

(1)物象组构

物象是意象的外在形式,是意境的基本元素。审美中,先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物象,然后将这些物象在头脑中构成一幅画。

(2)意象联想

在审美活动中,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物象的形态特征联想其情态。

(3)意境涵泳

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涵泳其间,此时学生或多或少会有对诗歌深一层的理解与体悟。

(三)多元创造——审美的超越阶段

学生经过多元感受与多元欣赏阶段的训练,有了丰富的感性积累和的深刻的理性思索,当两者交织、相融时,必然能超越思维,出现创造性的闪光。捕捉住这闪光,就捕捉住了审美创造力培养的契机。

在此环节,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挖掘诗歌情感内涵”为研究问题,融合一切感性的积累和理性的欣赏方法对诗歌进行审美,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朗诵、小品表演、将古诗改编成现代诗、音乐、绘画等。在汇报的过程中,让各小组用多元汇报的形式体现出对诗歌情感的多元理解,展示出鲜明的个性。

1.语言创造

学生可以利用配乐朗诵、表演、改编现代诗等语言形式,展现对诗歌的审美效果。

2.音乐创造

学生可通过给诗歌配乐吟唱、借用其它曲子重新填词来表达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3.绘画创造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不妨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体验到的意境,不但会大大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能诱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成效及反思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校园中,不仅能触景生情,以诗绘景,如出游时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更能在作文中体现,解出难题脱口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平时嘴里还时不时地蹦出“口水直流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胡须剃不尽,明日复又生”之类的打油诗。

如果说古诗课堂教学是学生对诗情诗意审美的最初遇见,那么,我们就需要在教学中通过“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三环节,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层层铺设、渲染,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给他们一个更加广阔的、自由的空间,努力把学生对古诗的审美体验渲染得诗心重些,诗情重些,诗味足些,让其以奔放的思维去感受诗歌的魅力,从而释放出生命的激情。

参考文献:

[1]夏玉成. 开拓古诗欣赏教学的广阔道路[J]. 江西教育, 2000(06):35-36.

[2]涂培源.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J]. 教育评论, 2001(02):68-69.

[3]向晓红.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J]. 湖南教育, 1997(5):26-28.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东藩小学 浙江 杭州 311251

猜你喜欢
审美教学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古诗鉴赏,你不得不熟知的答题模式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研究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
运用情感教学实施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探索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
提升人文修养,优化高中语文审美教学
隋·智永正书《千字文》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