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当阳峪绞胎瓷的艺术特色

2021-06-10 01:00郑文静张垒
收藏与投资 2021年5期
关键词:北宋艺术特色

郑文静 张垒

摘要: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和技术高度发达、传统制瓷工艺空前繁荣的时代,创造出无数的陶瓷艺术珍品。绞胎瓷以独特的胎变装饰造型独树一帜,代表了我国北宋陶瓷生产过程中充满探索性的胎变装饰艺术形式的领先。最突出的是北宋时期北方最大的当阳峪窑址烧制出的极具地域特色的绞胎瓷。文章旨在总结归纳北宋当阳峪绞胎瓷纹饰的造型、表现手法及瓷中君子的特殊审美内涵,为探索胎变装饰的制瓷手法、弘扬绞胎瓷文化提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当阳峪窑;绞胎瓷;北宋;艺术特色

纵观中国陶瓷史,北宋当阳峪绞胎瓷贵为千年古瓷,是极具艺术收藏价值的宝贵历史文物。绞胎瓷又称“搅胎瓷”“编出来的瓷器”,其工序就是将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彩泥浆原料经独特的炼泥手法编织出纹饰图案,塑坯造型,施釉后烧制而成。其复杂独特的制瓷手法使绞胎瓷不仅能作为实用型的商品器皿,也是寄托北宋时期文人思想和社会主流审美风尚的手工艺术品。研究其造型表现手法中蕴含的主流审美内涵,对于丰富北宋当阳峪传统绞胎瓷制作工艺的研究以及当代绞胎瓷的工艺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北宋当阳峪绞胎瓷的概况

当阳峪窑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采用当地特有的矸石、红黏土和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烧制绞胎瓷的技艺与众不同,所出皆精品,深受宋徽宗喜爱,进而晋升为北宋皇室的点检供御。北宋崇宁四年所立的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有言:“时唯当阳工巧,世利磁器,埏埴者百余家,滋养者万余口。”[1]从中可见作为北宋著名的制瓷场地—当阳峪窑场林立、规模宏大的繁荣盛况。江西赣州市博物馆在1974年展出了北宋的一个绞胎瓷碗,对比当阳峪窑出土的绞胎瓷片标本后,推断其为当阳峪窑烧制而出,史料旁证是怀州人李洵赠予江南提举程筠的那批顶级当阳峪绞胎瓷器中为数不多的珍贵遗存物。作为曾管理景德镇瓷业的北宋高级官员,程筠深谙陶务,对绞胎瓷器情有独钟,并为当阳峪窑作歌并序,印证了当阳峪绞胎瓷在北宋时期“运以千里遍天下”的贸易盛况,对研究当阳峪绞胎瓷历史之兴有重要参考价值。

靖康之变后,时局动荡,北方大批能工巧匠南迁避祸,多数定居于江西景德镇。受限于当阳峪绞胎瓷制瓷原料的地域性特点,绞胎瓷在景德镇的烧制并不顺利,并且当地已有的制瓷工艺已经十分成熟,比较符合当时世人对陶瓷用品的审美需求,绞胎瓷过于复杂的制瓷工艺并不适宜在当时的景德镇延续烧制,这就导致传统的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近乎失传,窑火渐熄,不复当年盛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对陶瓷制品这类传统手工艺文化重拾重视,国家出台诸多良策扶持,才使得焦作当阳峪地区的陶瓷爱好者恢复对北宋传统绞胎工艺的探讨与研究。

二、当阳峪绞胎瓷的艺术特色

绞胎瓷与众不同的绞胎技法使得瓷器的纹饰源于胎,装饰花纹内外通透,由表及里,故又有“透花瓷”之稱。其外观古朴淡雅,纹理有万般变化,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像云纹、大理石纹、木纹、水纹、琥珀纹等自然的纹饰;另一类是像席编纹、麦穗纹、羽毛纹、菊花纹、菱形纹等规律性的纹饰[2]。

古时人们造物追求器以载道,即“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讲究传神意会,其“道”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俗,不似则欺世。绞胎瓷的纹饰特点就是不事雕琢,自然成型,个人主观因素对绞胎纹理的象形理解影响更大,如此就留给赏瓷者充足的想象空间,使赏瓷者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丰富了陶瓷器物的内涵,使其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如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当阳峪窑绞胎小罐,高9cm,口径为3.6cm,底径为5.1cm,以棕白两色瓷土搅和而成,上半部分似羽毛,下半部分又似海浪,疏密交错,变幻多姿。绞胎小罐的装饰纹理一般会模仿羽毛的根根分明或海浪的波涛起伏,复杂的纯手工制作工艺决定了其独一无二的特点,其艺术价值不仅取决于制瓷者在创新装饰设计时对生活中事物的模仿,还体现在制作过程中的偶然性。在制瓷者主观审美意识的支配下,对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偶然因素加以合理运用,便赋予了绞胎瓷独特的艺术风格。

绞胎瓷的瓷色是由多色彩泥,经揉合、迭摞、编织等特殊的绞胎技艺,形成各色融合相间的纹理图案,随后压坯成型,胎上就形成了复色交织、变幻自然的色彩装饰,并且这种装饰内外通透,一次成型,不可更改。从现存的北宋当阳峪绞胎瓷器及残片来看,瓷坯多以白、黑、褐色搅合为主,素胎成型后再经修坯、荫干、打磨、完善等工序进行初次烧制。烧制成功后,在确认无瑕疵开裂的情况下,才可以施釉进行第二次烧制。施的釉色以透明釉、黄釉、绿釉居多,釉层薄且光泽透亮,釉面光润,颜色纯正。两次煅烧使得瓷器的内在色彩自然融合,色泽经久不褪。

一般来说,陶瓷器装饰手法大多是在陶瓷品制坯成型后再在其表面施釉雕花,图绘色彩,而绞胎瓷的色彩早在制坯时就已预先形成,胎体本色直观呈现,自然交织后充分与釉色融合(无釉产品除外),无须再在表面做任何修饰,复色交融,体现出极致的自然纯粹之美。

北宋当阳峪绞胎瓷器造型精美,器型小巧。受当时社会生产的技术条件限制和民窑生产性质的影响,烧制的成品多是小件器物。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空心容器类,如小碗、圆罐、小桶、灯盏等;另一类是观赏器物类,如笔洗、花瓶、瓷枕、挂器、摆件等[3]。其造型特点在于胎坚壁薄、器型规整、越小越精,实现了陶瓷器物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完美融合。

北宋时期的绞胎瓷器,不事雕琢、自然成型的造型装饰手法成了天然去雕饰、复得返自然的气韵美写照。制瓷者受返璞归真的出世观念影响,追求自然天成之美,以固有的纹饰、色泽、造型、质感,达到回归本我的独特艺术效果。复杂精细的制瓷工艺使得流传下来的完整绞胎瓷珍贵而稀少。从陶瓷收藏的角度来说,北宋当阳峪绞胎瓷的造型审美特点实现了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历史价值的相互统一,对中国古陶瓷承古纳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绞胎瓷文化的审美内涵

当阳峪窑是北宋时期烧制绞胎瓷规模最大、出品最为精美的窑址,其中制瓷人的审美实践皆根植于当时社会文化环境之下,现存的北宋时期的陶瓷器中,从纹饰、色彩、造型上都表明人们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陶瓷器物审美装饰方面的价值取向。

在北宋社会较为繁荣安定的时期,人们更加关注对瓷文化的内涵品评。对于陶瓷器物,文人墨客们有着独特的见解,格外推崇儒家思想。孔子论君子德行的品评就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及“明德”“至善”的精神追求。绞胎制作工艺与这一观点完美地契合,纹理装饰内外通透、表里如一。加之受“君子和而不同”的观念影响,绞胎瓷千坯千面、各不相同的特性也更加受人青睐,由此,当阳峪绞胎瓷就有了表里如一、瓷中君子的特殊文化寓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绞胎文化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例如绞胎瓷工艺传承人董国宝利用仿宋绞胎瓷技艺结合当代先进制瓷技术烧制而成的《骨肉相连瓶》,其中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台湾大陆都是中国龙”的绝佳寓意,传承绞胎瓷传统的搅胎手法,在材料、技术、造型上着重创新,更加迎合社会时代的审美变化。结合北宋绞胎制瓷工艺的分析与研究,会发现绞胎瓷制造过程中的审美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物质生活与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因而对绞胎瓷的研究和对其的认知既要从外在形式方面展开,也要融合时代的文化背景,深入体会绞胎瓷形式美中蕴含的审美内涵。

时至今日,对北宋当阳峪绞胎艺术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北宋哲学观、器物观、审美观,再现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在探讨绞胎瓷艺术审美价值的同时,研究当阳峪绞胎工艺技术的再生与创新已初见成效。许多陶瓷手工业者不断地探索,竭力恢复绞胎瓷的制作技艺,为发扬北宋绞胎瓷艺术风格不断努力。绞胎瓷的制作工艺有所提升,但想要恢复昔日荣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希望传统的绞胎工艺可以在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中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陳敏.当阳峪窑的装饰艺术[J].中原文物,2010(4):105-108.

[2]郝建英.陶瓷绞胎装饰中的“大写意”手法及工艺表现[J].中国陶瓷,2013,49(7):82-84.

[3]陈健.绞胎艺术“器物观念”的源起、传播与再生[J].美术大观,2017(7):84-85.

猜你喜欢
北宋艺术特色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