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惠山茶会图》浅探

2021-06-10 01:00杨琼
收藏与投资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徵明明代文人

摘要:受明朝高压政治的影响以及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很多文人士大夫愛好品茗,出现了大量的文人茶画作品。这些茶画主要描绘的是茶事活动。从内容上来看,是对现世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从精神层面来看,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高洁、雅致的品性。茶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吴门画派文徵明。文徵明毕生嗜茶,将茶事融入了诗歌以及绘画的创作当中,表现出了他高洁、雅致的品性。《惠山茶会图》是文徵明茶画图的主要代表作品,这幅画无论是从技法、章法布局亦或是主题来说,都体现了茶文化的内在意蕴。

关键词:文徵明;《惠山茶会图》;茶画;明代;文人

一、明朝茶画的发展

(一)明代茶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起源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在唐代形成了雏形,在宋代开始兴盛,而在明清时期得到普及并流行。茶画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茶画的主题所描绘的一般是饮茶活动的情景,往往伴随着人物和各种物象,并且其创作背景与时代风尚、地区习俗以及文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画面情境具有清幽、雅致的艺术特征。

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朝茶文化产生了新面貌,然后开始步入成熟发展的阶段,其中包括传统茶学、茶业等。茶文化的发展也导致茶的种类和饮茶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进贡团饼茶太过于耗费劳力,于是他就决定整改制度,下达诏令罢造“龙团”。这个诏令的下达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突破了中国历代以来传统文化的束缚,鞭策着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这一大变动改变了贡茶的茶型,散茶开始逐步取代团茶饼,并得以发展、流行起来,点茶技术和斗茶活动逐渐被清饮之乐以及散茶瀹饮法所取代,这些饮法的变更间接地使制茶技艺在明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二)明代文人茶画

明代文人茶的兴起主要是由于文人的引领。在各种社会制度的影响之下,茶文化深刻地渗透在士大夫和文人画家以及各个阶层的文化生活当中。因此,大量的文人画家将手中的画笔对准了茶事活动。明代涌现出大量有关茶画主题的作品,如周翰的《西园雅集图》、许至震的《衡山先生听松图》、唐寅的《琴士图》和《煮茶图》、仇英的《烹茶论画图轴》、文徵明的《品茶图》和《惠山茶会图》等。这些茶画一般描绘的是文人茶事,表现了饮茶的闲情逸趣与清淡高雅之风,文人雅士通过举办一些吟诗作画、会友赏花以及弹琴品茗的活动,在大自然中修身养性,从而使茶事常常出现在诗书画的创作里面,这集中体现了文人对“雅文化”和“脱俗思想”的一种精神追求,他们以茶入画,感悟人生,效法自然,抒发性情。

吴门画派生活的吴中太湖地区是文人茶的兴起中心,这一带文人在明代茶文化的熏陶之下,潜移默化地把茶融入绘画创作之中,乐在其中,孜孜不倦,留下了大量的茶画作品,尤以文徵明为代表人物。文徵明因为科举失利,转而在品茶和绘画中寻求心灵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慰藉,因此他一生大部分的时光都和茶有关。他将茶融入画中,取法自然,实现了身心与绘画之间的统一。

在明代文人饮茶活动当中,无论是一个人品茗观赏,还是以茶会友、畅聊人生,人们都会有意识地去追求一个幽静的自然环境,这种自然环境既包括饮茶的对象,也包括身处之地是否具备静谧雅致的特点。品茶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1]。文人在选择自然环境的时候,其一是要聚集二三同道中人,以茶会友;其二是倾慕于俊俏雅致的山野、苍松和静谧的竹。在这种环境之下,选择一处朴实无华的亭房,周围伴着潺潺流水的清溪,耳边有着清脆动听的鸟鸣,没有人烟,更没有喧嚣嘈杂的人声,在犹如世外桃源、远离凡尘的地方品一壶茶,悟道人生是最理想的选择。

二、文徵明《惠山茶会图》的主题、技法以及章法布局分析

(一)《惠山茶会图》的主题分析

《惠山茶会图》(图一)描绘的是明正德十三年清明节,画面描绘了文徵明和蔡羽、王守、汤珍、郑鹏以及王宠等几个好友游览无锡惠山的经历,具体来说,是描绘了他们在山间以茶会友、畅聊情谊的情形。《惠山茶会图》运用的是截取式构图,着重突出了茶会所要表达的内容,描绘出了一个闲适、优雅的环境。在画面中,郁郁葱葱的松树和翠柏高耸威严,一眼望去,群山巨石参差不齐,绵延不绝又崎岖坎坷。画面中分布着五主三仆八个人物,树木和山石之间有一个粗陋的茅草材质的凉亭,两个主人盘腿而坐,其中一人呈现静态,上半身稍稍侧着头部观望着别处,另外一人把书籍铺开放在腿部,似在浏览阅读,苍郁挺拔的松树下面有一张茶桌,上面放置着各种精致小巧的茶具、数只瓶瓶罐罐,桌旁的竹炉上面安置着一顶茶壶,里面似乎在烹饪着新鲜可口的泉水,其中一个侍童在取火煮茶,另一个童子在准备着茶器迎接这次茶会,一个文质彬彬的文人似乎是刚到达此处,倾身向木栏边那头的两个文士拱手示意以表达他的礼貌谦和。画面右侧是一片茂密的林木,肉眼清晰可见,一条悠长清幽的林间小径通向里面,而幽幽曲径上有两个身着长衫、气质儒雅的文士正在交谈,缓步而来,气氛极其融洽。在他们前面有一个书童正回首张望着二人,神情举止似乎表明他在为两个文士引路去凉亭那处,虽然这幅画表现的是某个瞬间静止的场景,但无声胜有声,交谈声、水沸声、鸟虫声和风间松林声全都倚仗着画面喷薄而出,实乃妙哉!

(二)《惠山茶会图》的技法以及章法布局分析

《惠山茶会图》在技法上以元代赵孟頫为基准点,继而追溯有古雅文化之意的晋唐画法,树木坡石的皴法用笔是由元代披麻皴演变而来的一种皴法,笔墨的表现能力相对之前来说趋于弱化,皴法与颜色渐渐地融汇在一起。这幅画与文徵明前期“简洁淡雅”风格的作品相比,有所同又有所不同。《惠山茶会图》在注重笔墨表达的同时又朝着色彩的方向迈进了一步,有了新的发展,其色调明显浑厚许多,树木坡石用笔简练、苍劲有力,物象更为具体深入,毫不拖泥带水。

1.笔墨

其笔墨干湿结合,渴笔中掺杂着秀润,生机勃勃,可以从笔法当中看出师法赵子昂、旁参王叔明;造型繁密可见工致雅秀,纵观《惠山茶会图》整张画面的描绘,作者个人画风比较突出,缜密秀雅,充分描绘出了惠山林木暮春时节的幽静、秀美。这幅画的笔墨皴法并不多,皴法简洁明了,用笔缜密,行笔粗涩,细致又生动,画面当中树木像被纵向剖割,山石一座座斜靠紧挨着,草亭的柱身微微倾斜,茶具器皿简单质朴,画面物态形象在作者的有意描绘下,工整细致中可看出略微的变形,陡增装饰性与趣味性。用淡墨渴笔一遍遍细致勾画累积而成,中侧锋交替,分割出山石土坡的阴阳之面,正是由于这种简明秀致的皴法,画中土坡质朴却又柔美秀润,而松树修竹用笔却格外遒劲有力,与土坡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意态,且用笔线条生动灵活,带有较浓的书写意味。

2.设色

《惠山茶会图》采用的是青绿山水设色,画面设色简单却不失生动,与大多数青绿山水作品一样,主要以石青、石绿两种颜色为主,颜色附着于山石的结构上面,先采用赭石作为打底的颜色,再用石绿在上面渲染出山石的结构特征,最后用重颜色的石绿叠加在上面,起到更明显的艺术效果,待着色之后再用色彩进行复勾,各色有机融合在一起。山石的局部施以石青,凹處用淡赭稍微晕染。树干部分单纯地用赭石烘染出深浅的过渡效果,用颜色表现出树干的结构特征。画面中人物形态各具特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服饰差不多,都是用高古游丝描技法勾勒出来的,人物面相虽有雷同,但是人物身姿以及神态顾盼照应而成,饶有兴味,让人无不从画面中感受到闲适的氛围,可见文徵明把“传神胜过写形”发挥到了一定的高度。运笔方法之间藏着文徵明的个人特色:纤细中带着涩拙。

3.章法布局

《惠山茶会图》以文人茶会作为整个画面的主题铺开在画面的中心,对人物的活动和情态进行着重描写。与之前传统的茶画图场景不同,文徵明并没有将七个人生硬地摆放在画面的主要部分,而是分别放置,把等候、闲坐、相谈和备茶等几个活跃的场面从容不迫地分散在整个画面当中,这样放置的效果更好,能显示出一种游于山水、舒适从容的心境。历代文人在诗画意境营造当中都追求古之高人逸士遗风之气,文徵明也同样崇尚古意,在画面中也着重凸显出文人雅士的山林趣味,这其实也是对古人高逸情趣的一种敬慕。可以看出,这幅作品表达了作者远离纷扰尘世和寄情于山泉林壑的自在心境。

作者简介

杨琼,1997年生,女,汉族,江西吉安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202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参考文献

[1]陈继儒.岩栖幽事[M].上海:中华书局四库全书影印浙刻本,1965.

[2]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3]张荀.论文徵明茶画中的审美意蕴[J].美育美刊,2019(4):108-115.

[4]许艳艳.文徵明茶画艺术探析[J].福建茶叶,2017(1):356-357.

[5]夏樾.澄怀味象—明代茶画的清雅之境[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文徵明明代文人
诗文书画四绝才子文徵明
文徵明余生念念不忘的西苑之行
文徵明:清风傲骨写江山
文徵明:吃亏是福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