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舒心服务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2021-06-10 09:02李亚平
群众 2021年8期
关键词:营商苏州人才

李亚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优化营商环境不止步,是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城市决胜未来的关键所在。开放包容的苏州,坚持以政策升级带动环境升级,连续多年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系列文件,持续擦亮“苏州最舒心”金字招牌,全力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不断提升城市最强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截至今年2月,苏州市场主体总量超过250万户,位居全省第一。先后被世界银行、《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获得“全国经济活跃城市营商环境综合排名第一”“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等荣誉。

秉持法治思维,凸显第一标志,构筑公平公正一流保障

尊重法律、信守法治、践行诚信,是多年来众多企业和人才青睐苏州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致力于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建立全省首个服务企业法治需求平台,实现小微企业常态化法律服务全覆盖。率先在印尼、菲律宾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海外法律服务中心,获批设立全国首个地方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投运,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提供知识产权快速审查通道。阳光执法深入推进,“区块链+公证”应用探索全国领先。“信用苏州”平台功能持续完善,我市入选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苏州将坚持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努力把“法治”“诚信”打造成为营商环境的最硬内核。

一是强化法治保障供给。加快完成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立法,持续健全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推进商事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全面提升企业诉讼效率。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打造实体、网络、热线三体联动的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发挥苏州国际商事法庭集中管辖涉外商事案件功能,提供更加普惠精准的司法服务。

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充分依托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法庭功能,为海外维权、电商平台等多元场景提供法律服务指引,加快搭建涵盖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司法衔接的“一站式全链条”协同保护平台。发挥知识产权运营引导基金作用,推广运用知识产权质押、投贷联动、证券化等融资模式,助力企业实现资产增值。

三是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坚持合法必要原则,规范信用信息公开范围和程序,实行目录化管理。高标准建设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推广主动信用承诺制度,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做到让守信者“畅通无阻”、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深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动态调整涉企“免罚轻罚”清单,引导督促企业守法经营。

秉持开放思维,对标国际先进,构筑贸易投资一流体验

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苏州始终秉持海纳百川、合作共赢的理念,主动投身“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自贸区等国家战略,积极营造多元包容的发展空间。国际资本持续加码,2020年苏州实际使用外资55.4亿美元、增长20%,15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投资项目超400个。苏州自贸片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案例66项,2项成果获得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最佳实践案例,空运直通港、中欧卡航等14项经验在全省推广。未来苏州将瞄准世界银行等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最新要求,加快先行先试步伐,为海内外人才和投资者提供更加开放、创新、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

一是投资便利化。全面落实最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研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CAI)等国际经贸新规则,不断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中新、中日、中德等平台以及海峡两岸平台作用,加快推进苏州自贸片区试点经验集成创新,探索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方面形成新优势,持续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二是贸易自由化。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离岸贸易、数字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方式。加快“单一窗口”功能由口岸通关执法向口岸物流、贸易服务等全链条拓展,促进口岸物流信息电子化,复制推广“关助融”等创新举措。

三是区域一体化。主动对接上海、学习上海,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梳理高频电子证照应用场景,加快跨区域互认共享。把握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机遇,推动苏州北站与上海虹桥联合打造国家级高铁枢纽,深入开展洋山港—太仓港“联动接卸”监管,实现通关一体化闭环运行。统筹市域政务服务标准,同一事项实行市域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秉持人本思维,致力美丽宜居,构筑创新创业一流生态

苏州自古崇文重教,素有“状元之乡”的美誉;今天的苏州依旧广揽天下英才,致力于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多年来,宜居的生活環境、良好的创新生态、密切的对外交往,使得各类人才纷纷选择苏州、落户苏州。截至2020年底,吸引高层次人才28万人,拥有国家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创业类人才146名,居全国城市首位。人到苏州才无忧,苏式生活情更浓,我们不仅关注如何吸引人才,也注重如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一是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精心组织国际精英创业周等招才引智活动,大力实施姑苏创业天使计划,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积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将每年的8月10日设立为“苏州企业家日”,增进企业家的社会认同感和获得感。

二是激活创新创业“原动力”。持续推进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重大科创载体建设,深化与大院大所的产学研用合作,推动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产业化。有针对性地强化重点学科、重点高校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西工大太仓校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等,助力推动人才蓄水池不断扩容。

三是描绘幸福生活“新蓝图”。优化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才在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交通出行、住房保障、金融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人才服务便捷度。联动上海“五五购物节”,打造“双12苏州购物节”消费节庆品牌,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着力提升人居品质,深入推进“江南文化”品牌建设,探索运用苏州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创新创业精神,更好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秉持用户思维,注重亲商安商,构筑全链服务一流品质

亲商安商的理念,不仅凝聚在苏州“三大法宝”的宝贵经验里,更深深根植在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基因之中。去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苏州在全国首创“苏惠十条”,实施惠外、惠农、惠服务业及人才关爱等组合政策,全年帮助企业降低综合成本810亿元。创新建立企业家月度沙龙、微信群联系、信息直报等三项机制,深入开展“外企大走访”“百行进万企”等活动,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累计为3.4万家企业融资超过8300亿元。我们将继续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优化“全链条服务”,精准落实一批惠企利企便企的务实政策。

一是压时限、提质效,促使办事流程更加便捷。全面推动企业登记、公章刻制、银行开户、参保登记等业务“一窗”申请办理,实现“一表填报、实时流转、即时反馈、一窗领取”,2个工作日办结全流程。完善企业注销程序,深化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实现企业注销一网申请、一次办结。

二是强保障、优服务,促使要素供给更加充分。加强土地要素供给保障,着力盘活存量用地,实施“产业定制地”供应模式和双信制出让模式,推行“成交即发证”“交地即开工”“竣工即登记”,助力重大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开展多层次政银企融资合作,推动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系统直连,帮助企业“一键”享受金融服务。持续优化用电用水用气报装服务,提升纳税便利度,让企业运营更加省心省力。

三是破难题、治痛点,促使涉企施策更加精准。健全政策制定多元化参与机制,更多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建立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畅通沟通渠道、传递发展信心、解决实际问题。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省一系列减税降费、惠企纾困政策,在更大范围推广“政策计算器”等经验做法,确保以最快的速度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

秉持集成思维,坚持数字赋能,构筑高效便捷一流体系

近年来,苏州主动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努力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化、流程节点标准化、办事进程可视化、服务获得便利化、数据共享制度化。2020年,聚焦企业群众需要办理的高频事项,编制形成我市“一件事”目录清单69项,梳理基层公共服务事项103项。创新推出城市生活服务总入口“苏周到”APP,升级改造企业服务总入口,实现政策发布“一张网”。下一步,苏州将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打造全国数字政府样板城市。

一是构建数字化政务服务体系。以“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支撑,构建横向多维协同、纵向五级联动、深向垂直贯通的数字政府体系。绘制政务服务数字地图,实现信息资源扁平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编制政务服务数据目录清单、共享责任清单,加快推动政務信息汇聚共享。

二是提供数字化一体平台服务。建设“法人服务总入口”,实现涉企服务主动化、办事一体化、平台开放化。推广“免填单、免申请”经办新模式,经大数据系统筛选比对符合政策享受的企业,加快释放政策红利。以“苏州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平台为依托,优化提升“云招商”体系,发挥市投资促进专班功能,强化对全市招商引资的统筹引导。

三是提升数字化获得感安全感。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在各类生活场景中适度保留群众熟悉的线下服务方式,围绕群众关注的“一件事”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分批实现“一件事网上办”。推动移动基础技术、区块链技术平台研发创新,加快促进数字人民币在线上线下场景落地应用。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责任编辑:霍宏光

猜你喜欢
营商苏州人才
人才云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营商环境软转型
“人才争夺战”
打造营商环境邀您共同参与
苏州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