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头针治疗闭塞性脑动脉炎的疗效及对致炎因子影响研究*

2021-06-11 02:30许明军穆敬平邱良玉骆文仙王婵张刚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6期
关键词:研究组因子患儿

许明军 穆敬平 邱良玉 骆文仙 王婵 张刚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 十堰 442000)

脑动脉炎是变态反应、药物及感染等因素造成机体脑动脉管腔发生狭窄,对机体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的一种炎性血管疾病,容易造成血管壁发生炎症反应甚至坏死[1]。闭塞性脑动脉炎是患儿感染钩体病后机体神经系统出现的一种后发症,临床好发于15岁以下儿童群体。该疾病会导致患儿出现各种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包括失语及中枢性肢体瘫痪等[2]。临床治疗该疾病以营养神经、抗病毒及扩张血管等方法为主。本研究采用电头针治疗闭塞性脑动脉炎患儿,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闭塞性脑动脉炎患儿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7~14岁,平均(9.7±1.4)岁;平均病程(1.8±0.4)年。研究组男20例,女24例;年龄6~15岁,平均(10.1±2.1)岁;平均病程(1.6±0.8)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1)符合闭塞性脑动脉炎诊断标准[3];(2)年龄6~15岁;(3)对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障碍者;(2)合并严重心、肾等脏器疾病者;(3)惧针和不配合患儿。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给予常规营养神经和抗病毒治疗,同时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国药准字H20060418),10 ml/(kg·次),1次/d。合并颅内高压的患儿,给予甘露醇(国药准字H41022684)静脉滴注,按照3~5 ml/(kg·次)计算用量,2次/d,连续治疗4周[3]。

1.4.2 研究组 采用电头针治疗。根据中国针灸学会制订的《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4]取穴,选取瘫痪侧肢体相对一侧的顶颞后斜线(百会至曲鬓)和顶颞前斜线(前神聪至悬厘),失语者联合颞前线(颔厌至悬厘)。方法:对患儿头皮进行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30号1.5寸毫针进行针刺,针尖与头皮成30°刺入帽状腱膜下,然后使针尖与头皮平行,沿分区线再刺入1~1.5寸;使用提插捻转行气5 min后,与G6805型号电针机相连接,采用连续波,频率为2 Hz,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针刺时间25 min,1次/d,每周6 d,连续治疗4周[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由医护人员指导患儿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指导患儿饮食以清淡、高维生素、高蛋白质为主。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愈:患儿经治疗后各项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言语正常,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且肌力恢复到V级;显效:患儿经治疗后各项神经系统症状得到显著缓解,可以言语但稍欠流利,生活基本能够自理,肌力恢复到Ⅳ级;有效:患儿经治疗后各项神经系统症状得到部分缓解,肌力有所恢复,能够达到Ⅲ级;无效:患儿经治疗后各项神经系统症状未得到改善,肌力没有任何程度恢复,患儿依旧不能生活自理、无法言语。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治愈例数)/总例数×100%。

1.5.2 Barthel指数[6](B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7](FMA)评分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BI及FMA评分。应用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得分越高提示患儿的恢复情况越理想。

1.5.3 致炎因子水平 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致炎因子水平。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取两组患儿静脉血约3 ml,用离心机将血清分离后,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致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1.5.4 生活质量评分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生活质量水平。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应用SF-36评估量表对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得分越高提示患儿的生活质量水平越高[8]。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各评定1次,均由专人经过培训完成。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BI及FMA评分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患儿BI及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I及FMA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I及FMA评分对比(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B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FM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研究组44 44 37.5±9.8 38.6±10.5 55.8±10.6#67.6±11.8#△28.6±10.727.8±9.3 51.7±11.4#72.9±12.9#△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致炎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各致炎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致炎因子水平对比(±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致炎因子水平对比(±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IL-6(ng/L) CRP(mg/L) TNF-α(ng/L)对照组研究组44 4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38.7±17.6 97.4±11.5#140.5±18.3 54.3±12.7#△7.8±1.3 3.9±0.7#7.9±1.6 2.1±0.5#△24.2±9.7 10.5±2.8#24.8±8.2 5.4±1.9#△

2.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水平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 角色功能 认知功能对照组研究组44 4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46.3±4.1 65.7±5.2#47.1±3.9 82.9±6.6#△23.2±5.4 46.8±6.3#22.9±6.1 73.5±8.4#△51.7±3.5 61.8±4.7#50.4±6.7 85.1±6.9#△54.6±2.7 67.8±5.6#52.9±3.4 86.7±5.1#△

3 讨论

闭塞性脑动脉炎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主要原因是患儿感染钩端螺旋体后机体发生过敏反应,或者钩体对脑组织产生直接性损害,使患儿脑血管发生坏死、水肿、闭塞、缺血等病理性改变[9]。患儿通过影像学检查显示脑部血管粗细不均、明显变细,同时血管腔出现狭窄或闭塞现象,病情发展严重时还会导致血小板聚集[10]。闭塞性脑动脉炎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十分严重的威胁。

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脑为髓海。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通过对头部相关穴位的透刺,能够促进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改善受损的脑供血,减轻炎症反应,修复发生病变的脑组织,恢复患者发生瘫痪肢体的基本功能[11]。头皮针是基于传统经络学及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全息论等理论,通过刺激头部特定区域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本研究选用针刺部位依据国际头皮针分区[12],顶颞前斜线主要分布在头侧部,从经外奇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穴引一斜线,斜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主治躯干、上下肢瘫痪;顶颞后斜线主要也分布在头部侧面,从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此线斜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此区域布有眶上神经、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主治感觉不利和脑病等,疏通这些经脉之经气,可有效改善脑组织灌流量,改善局部肢体组织细胞的营养,对患肢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作用。张艳等[13]对部分癫痫患者采用头针治疗,电生理研究显示,针刺能使肌电幅度升高,减少异常脑电波的出现,改善大脑皮质活动。杨春晓等[14]观察电针对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针百会穴和四神聪穴可显著修复癫痫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间接验证了针刺具有保护癫痫继发脑神经元损伤的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使用电头针代替传统的头针能有效避免大幅度捻转针体对患儿皮下组织所造成的损伤,头针辅以电针可加强刺激量,促进神经系统自我修复和代偿能力,不但能够对患儿的局部神经进行刺激,还能够对脑组织产生反射性的影响,使处于抑制状态下的脑神经、细胞重新变得兴奋活跃,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及肢体功能,进而使患儿的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提高[15]。本研究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提示电头针治疗闭塞性脑动脉炎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临床依据。

TNF-α和IL-6是闭塞性脑动脉炎患儿所出现多种炎症反应中一项最重要的致炎因子[1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儿体内TNF-α和IL-6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提示TNF-α和IL-6可能参与脑动脉炎的生理及病理发展过程。血清CRP水平与脑动脉炎患儿的躯体功能和神经功能康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临床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预后因素。同时,血清CRP还是机体内的一项致炎因子,通过其受体发生活化进而对血管造成损伤,导致患儿发生血脂代谢异常、血管痉挛[1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各项致炎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表明电头针能显著降低患儿体内各项血清致炎因子的水平,促进患儿更快、更好地康复。

综上所述,电头针可显著改善闭塞性脑动脉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中医适宜技术,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但实验指标采用量表的评价方式,主观性强,因此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要引入更加客观、准确的评定标准。此外,本研究尚缺乏临床随访结果,长期疗效尚不确定,今后将对住院患者进行远期随访跟踪,并分析其远期疗效。

猜你喜欢
研究组因子患儿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巧解难题二则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期中考试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