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舌尖上的中国》解说内外部技巧运用

2021-06-11 22:29朱杰
锦绣·上旬刊 2021年3期

朱杰

摘要:解说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解说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画面内容,提升观感。《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大型美食纪录片,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人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本文主要以该纪录片为例,详细分析其解说的内外部技巧运用,从而更形象的展示解说的魅力。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解说;内外部技巧

一、内部技巧的运用

(一)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纪录片解说技巧中重要的一部分,配音员在对纪录片进行解说时处于讲述者身份,既要尊重原稿件内容和思想,又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自己对稿件的理解二次创作稿件的内容,提起观众观看的兴趣,使受众真正的融入内容之中,这就要求配音员在处理稿件时结合画面运用“情景再现”的技巧,真听真看真感受,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讲述,声随情动,观众才能真正感受到有声语言与画面结合的魅力。

《舌尖上的中国》中对于“将甜度高的新麦加工成宽度火候都合适的面筋”一段的解说,李立宏充分运用情景再现的技巧,仿佛一碗新麦制成且宽度火候合适吃起来筋实的面就在眼前,将自己置身其中品尝,这样他的解说才使人真正融入进去,充满代入感与共鸣,使人闻其声便垂涎欲滴。

(二)内在语

在文字稿件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就是内在语。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利用美食来吸引观众,带领观众领略了美食背后的風土人情,所以对内在语的运用更为常见。在第四集最后的一段对于“盐的味道也是时间和人情的味道”的解说中,短短的一段解说里既有对食物的解读又有对人情的理解,由盐的味道引出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李立宏运用关联性内在语使观众获得递进的逻辑感受,使上下文衔接更加符合逻辑,表达语气更加鲜明恰当。当谈到“时间和食物是挚友也是死敌”时,他将时间与食物拟人化,表现出时间和味道的关系既是一对势不两立的“敌人”,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

(三)对象感

感知受众的存在,这便是对象感。电视纪录片解说,讲究目的性和归属感,面向广大观众因此配音员在解说时就一定要感受到受众的存在,并将受众带入影片,这样才能使观众产生亲切感和共鸣。《舌尖上的中国》的受众多为美食爱好者,配音员用声音配合着画面,耐心且充满讲述欲望的为观众讲解美食的产地、制作过程以及背后的故事,使众多美食爱好者产生共鸣,只是听声音便垂涎三尺。例如在第四集集中关于“新鲜香菇味道不及干香菇的奥妙就在于香菇在脱水的过程”一句,配音员了解到观众强烈的好奇心,让自己的解说更具神秘感,话语的指向性更强,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并产生共鸣,使观众产生好奇感,由此不断带动着观众的情感。

二、外部技巧的运用

(一)重音

在配音艺术中,强调那些重要的、主要的词或短语,来突出和清晰地表达具体的语言和具体的思想感情,让纪录片的画面可以更好的展示。句子中重音的词语并没有固定规律性,而是根据语句环境、内容和情感来判断的。在《舌尖上的中国》中,谈及“海洋是人类最后的狩猎场”时,重音牢牢地落在了“海洋”这个词上,在“海洋”前后都稍作停顿突出主要重音,重音内容少而精,且运用了重音高低强弱的表达方法,使内容主次分明又自然流畅不生硬,也让观众也意识到了纪录片内容的转换。第二季第二集中对捕鱼过程的描述中,李立宏运用了重音中快慢停连的表达方法,对“快速”“冲出”“奋力”三个词语声音加重,语速加快、衔接更紧密,使捕鱼动作更加生动鲜活,吸引观众对纪录片观看的兴趣。

(二)停连

停连包括两个方面:停顿和连接。有停顿才能更好地传达创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连接用于有标点符号但内容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可以突出内容的紧张感。在《舌尖上的中国》中,配音员配合画面使用停顿和连接,营造了许多值得细细品味的氛围。尤其是在介绍一个美食故事之后的人物时,总是能够做出恰到好处的停顿和连接,让观众的脑海中浮现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把观众带入想象之中。例如一段描写对白菇的处理动作的文字中,人物动作完成连贯,所以李立宏在标点处采用直连的方式来突出动作的紧凑感。又例如“大自然则以她的慷慨和守信作为对人类的回报和奖赏。”这句话的结尾李立宏采用回味性停连解说技巧,表示完整意思的终结,落停缓收更让观众回味无穷。

(三)语气

解说作为声音语言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纪录片中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纪录片的不同情节中,解说的语气也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观众可以通过不同的解说语气来获得不同的听觉体验。

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的开头中说到地域的不同造成饮食的不同时,配音员的语气冷静、大方、客观,很好地表达了纪录片的客观性,同时也将观众带入了美食的世界。在系列的每一集的开头,配音演员都采用了相似的语调,保持了纪录片整体风格的一致性。在第一季第一集中,讲述中国人在过生日时吃面的原因时,解说在语气上使用了疑问语气,口腔欲松还紧,气息欲连还断,为吃生日面的原因制造了悬念。不同的语气在不同的内容里可以呈现不同的状态变化,而且可以拉近观众与影片之间的距离。

(四)节奏

解说节奏的巧妙运用是解说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的起伏控制节奏的快慢,对解说节奏的有效把控可以使纪录片的叙事更加鲜明。优秀的配音演员在为纪录片解说时,会根据语速、声调等,来控制解说整体的节奏。

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二集中,整集的节奏受到合理的控制,将中国主食的故事讲述的条理清晰。在不同地区的主食介绍之间适当的停顿转换,让观众观看纪录片时思路更加清晰氛围更加轻松。除了整体节奏的把握,解说也侧重了对纪录片细节的节奏控制。例在本集中讲述判断兰州牛肉面是否正宗的五大方法时。在解说过程中运用了轻快型的节奏,语速较快轻快明丽,语气多扬少抑,听觉感受自然顺畅又具备浓厚的文化气息,使食物更加鲜活的浮现在观众的脑海。在第一季第六季中,当提到辣椒和重庆火锅时,李立宏运用了紧张型的节奏,语速加快,声音也略微提高,语气多扬少抑,表现出辣椒及重庆麻辣火锅的红火辛辣,使观众感受到吃火锅的热闹气氛。当涉及到四川人的生活时,运用了舒缓型节奏,声调会降低,速度会放慢,让观众冷静下来,进入四川人民的生活。这些微妙的技巧使他的声音更富有感染力。

总之,在电视纪录片中,画面与解说相辅相成,在解说过程中通过内外部技巧融合起到解释说明、升华提炼、补充强化、烘托意境、抒情表意、衔接串联的重要作用。

(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