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思维碰撞的实施路径研究

2021-06-11 11:45傅锦秀
考试周刊 2021年41期
关键词:碰撞素养思想

傅锦秀

摘 要:抽象性是数学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小学生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的,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常常难以深入。如何在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如何将理性的数学知识以感性、直观的方式融入学生的经验世界?直观表达、动态演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直观表达或动态演示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时,经常要用。数学课堂中时常存在不够深入学生的思维点现象,难以实现学生思维得到碰撞与提升。需要在问题设计,解决问题过程、评价、学习动机方面得到重要的关注,让学生在一节课当中思维处于积极向上的增长模式。

关键词:思想;碰撞;素养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现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日本教育家佐滕学提出:学习是相遇与对话,是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三位一体的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思维碰撞的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主要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學,在互相质疑辩论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当下课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课堂也在紧跟着课改的步伐尽力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平时课堂中仍存在不够深入学生的思维点,难以实现学生思维得到碰撞与提升,这样的问题也总是困扰着我们,更需要我们在问题设计,解决问题过程,评价,学习动机方面得到重要的关注。

一、 关注问题本位的设计,实现学生思维碰撞的前提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教学生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教他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儿童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尚在发展的过程中,孩子天生喜欢问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出发,关注问题的本位,要让学生在事实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中通过不同思维的同学展现出的差异,教师从问题引领,经历学生的对话,得到不同信息的交流与互补,从而达到知识学习的互动与共生。

例如,在三年级周长的学习《围一围》,让学生发现相同的周长和面积之间的秘密,在课的开始,提出问题:两根铁丝,一根长20厘米,一根长28厘米,用这两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哪根铁丝围成的面积大?大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用28厘米围成的面积大,这时得到初步的结论,不论学生的答案是多少,教师都不着急做出解释,而是让学生的错误成为深入挖掘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真正做到“让错误飞一会儿”。继而又问:“有没有验证过?”学生说:“没有。”这可是没有道理的猜测啊!接着设计问题:“想不想通过自己的方法验证?”让学生经历验证的过程,有的同学动手围一围,做下记录,有的同学直接用列举方法找到了答案,在交流中得到结论:周长大的围成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大。在学习中,设计一个凭直观感受和现有知识基础判断很容易出错的问题,并且全班学生的答案比较一致,接下来学生的操作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操作。这样的一个经历在数学学习上,尊重事实的论证,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品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基础上,又设计第三个问题: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会怎么样呢?这次学生可不会妄下结论了,再次经历又一次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探究。面积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中,积极探索,立足于以观察、动手为基础的发现规律,这样的课堂是有活力的,思维的火花在问题的引领下得到一次次的碰撞,这样的学习可以说学生是乐此不疲的。综上所述,教师在问题设计中更要从问题的本位出发,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怎么问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怎么继续问让学生学习变得有价值,怎么问让学生思维产生一次次的共鸣,从而让数学课堂真正实现思维的碰撞。

二、 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体现学生思维碰撞的实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堂中,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中得到知识的交流与互补,关注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让思维碰撞真正发生,例如,在二年级数学广角中《简单的搭配》中,在让学生经历找到对于组合数学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时,让学生在0~9中这10个数字中,选出你喜欢的3个数字,再从这3个数字中,任意取出2个数求和,得数可能有几种可能?先用课件对题目形象地解读,教师清晰地举例,让学生明确题目要求,对题目清晰地解读,让学生对要探究的问题产生学习的欲望,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得数有几种?学生在解读题目要求的思维第一次碰撞,课堂开始利用学生喜欢的数字宝宝形式与学生见面,并用动画形式说出题目要求,全班交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次的思维碰撞: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摆数卡,一个负责记录。小组内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学生呈现出来的表达方式,学生用连线、画表、写算式方式呈现出自己的作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轻松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这时更是一个听众,静静地聆听,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每一种的表达方式,都是思维在做有声的交流,教师关注其过程,结果的反馈明晰和的几种可能与两个数的顺序无关。充分的交流之后,学生深刻体会到,不管用哪3个数字,不管用什么方式呈现,得数只有3种可能,得到组合数的本质,为接下来学习4个、5个数组合的基本方法提供思维的起点。第三次思维碰撞:这3个数还可以表示什么?学生的回答可以表示图形,可以表示文具,可以表示生活中任意物品的个数。轻松自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离我们本课所要得到组合的本质问题越来越近了,在这当中,不留痕迹地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意识,提高了学生数学的素养。

3个学习问题的设计,都是环环相扣,也和本课的重点难点紧密结合,学生思维从全面——有序——简单的符号表达,透过现象找到简单事物的给合规律,在交流中感受他人的思考,感受有序思考的过程,关注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体现思维碰撞的实质。

三、 关注能力为本的评价,构建学生思维碰撞的平台

《新课程评价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一个孩子学会数学指的是思维活跃而敏捷,能在复杂的信息中抓住关键点,在关键点上反思,反思中自我意识增长。作为教师,在关键点上的一句话,会让更多的孩子引起思维上的突破,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猜你喜欢
碰撞素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