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陶瓷中联珠纹的变迁

2021-06-11 18:30胡心月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变迁

胡心月

摘要:中国陶瓷装饰中联珠纹的形态演变及其内涵不断发展。且在各历史时期受不同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在陶瓷装饰中的联珠纹表现不同的形式特点、时代特征和民族文化内涵。本文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分析了陶瓷装饰中联珠纹的变迁,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并从中总结出陶瓷装饰中联珠纹形式与内涵的历史变迁。

关键词:联珠纹;陶瓷装饰;变迁

引言

联珠纹是中国古代陶瓷中一种重要的纹饰,又称连珠纹,是以圆圈相接围 成一个近方近圆的空间,或成一字型排列。联珠纹圆圈形式除了有实心的和空心的两种,还有在圆圈内装饰图案的。联珠纹较少以单独的形式出现,在陶瓷装饰中常作为边饰来使用,或与其他纹样组合使用。也是不同时期文化转变所呈现的载体。即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反之又反映该时期一定的社会变化。

根据我国丝织物上联珠纹发展历程,在6世纪中后期中外文化交流密切,促进了联珠纹在国内的传播,以六朝和唐代为节点,本文将陶瓷装饰中联珠纹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从新石器时期至明清时期在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历史背景下来略陈陶瓷中联珠纹变迁路径。

一、丝绸之路开通前早期联珠纹在陶瓷中的应用

关于联珠纹的起源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部分学者认为,联珠纹最早的起源于新时期时代。[1]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装饰中联珠纹是起源于波斯地区,沿丝绸之路联珠纹传入中国,并对其进行应用与改造。[2]这种说法也有其存在的一定的依据。联珠纹作为一种古老的纹样,广泛应用于陶瓷、织物、青铜等器物装饰上。而更多的纺织史学者是将联珠纹存在的方式界定在织物上, 这导致对中国的联珠纹这种纹饰的历史演变的研究过窄,使认为中国的联珠纹完全是由国外传来的,这显然将陶瓷和织物上的联珠纹纹饰混淆一体。[3]联珠纹其实很早就在中国与西方的艺术当中,作为一种几何形式的简单装饰纹样,在互不关联的文明自发产生了。[4]

1.新石器时期

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了联珠纹的雏形,常装饰在钵、罐体等的肩部或者装饰在壶、罐、大口钵等的口沿内侧。例如甘肃出土的马厂型平行圆点纹彩陶壶,这可能是与当时原始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新石器时期人们通常席地而坐,陶制容器都是放在地上使用,将联珠纹装饰在内壁和肩部更容易与视线接触。还有一些装饰在罐体的肩部与下腹的转折处,起到分割画面的作用。例如甘肃出土的半山型圆圈纹彩陶壶,体现了原始人们的创作智慧。这时期的联珠纹仅仅是简单的以圆圈相连接,其绘画形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在黑底装饰中留出小圆圈形成的联珠纹装饰带;二是在空心圆圈内再填以实心圆点或网纹等进行组合装饰,形成更复杂的带状联珠纹形式(如图一)。此外也有在圆圈状联珠纹围绕主体花纹的形式,但数量上远不及前两种主要形式。

但这时期的联珠纹发展并不成熟,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绘制手法也尚处于原始阶段,整体风格也较为简朴粗略。但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出了原始人民的生活方式与装饰形式。新石器时期之后,青铜时代,陶器多仿制青铜器,因此陶瓷中的联珠纹的装饰常采用乳钉纹的形式延续其基本特征。[5]

2.秦汉时期

汉代建筑营造之风盛行,瓦当作为建筑上常用的陶制品得到了大发展。以汉魏洛阳故城出土瓦当中的联珠纹为例,这上面的联珠纹是以小圆圈排列而成的,这是联珠纹类型中应用广且数量居多的形式。[6](如图二,1)此时联珠纹大量运用在瓦当上,采用模印的手法进行装饰,例如西汉的“长乐未央”铭瓦,类似铜镜上的乳钉纹(如图二,2,3)。这时的联珠纹的圆圈相较于原始社会出现的联珠纹来说更为规整,并且通过模印可达到大批量生产。从模印规则的联珠纹来看,也体现了汉代当时陶瓷装饰工艺的进步。

二、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繁荣时期

1.魏晉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勃兴,丝绸之路兴起,中外文化交流密切。[7]联珠纹的流行与胡风盛行紧密相关。[8]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此时联珠纹多运用在具有异域风情的陶瓷器皿上,作为边饰使用。例如河南博物馆收藏的北齐黄釉扁壶(如图三,1),腹部饰有外来风格的装饰图案,颈与肩的交界处装饰具有凸出效果的带状联珠纹,与原始时期出现的联珠纹相比这时期的联珠纹已不再是单纯的为了装饰而装饰,在一定程度上受佛教影响具有宗教意味。再例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北朝时期铅褐釉印花人物扁瓶(如图三,2),将主体装饰在以圆圈相连的随型联珠纹图案里,达到开光的效果突出主题,这种装饰方式与当时石窟艺术中佛像联珠纹使用方式类似,且多以浅浮雕的形式装饰在陶瓷上。六朝晚期在胡风盛行的之下,这时联珠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先前得图案装饰意味,反映出的是六朝晚期的社会时尚,并且成为粟特文化的标签。[9]

2.隋唐时期

隋代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为唐代的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促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以西亚萨珊王朝为源头的联珠纹随之进一步传入我国,作为当时重要的装饰纹样,不仅运用在丝织物、金属工艺上,而且也大量运用在陶瓷工艺上。特别是在唐代的长沙窑中,大量采用联珠纹是唐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例证之一,例如1979年长沙市铜官镇出土的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联珠纹瓷壶(如图三,3),腹部均饰有褐彩联珠纹,以小圆点相接,将联珠纹创造性发挥组成云彩,用褐色点彩的技法自由奔放的装饰在瓷壶上。反映了长沙窑工极其浓厚的市场观念,正因为联珠纹深受西亚、中亚人的喜爱,所以长沙窑便投其所好。[10]联珠纹受外来装饰风格的影响,多运用在具有外来装饰风格的器物上,例如唐代三彩乐舞骆驼俑(如图三,4),骆驼上有一队乐人围坐在骆驼上,塑造的形象是高鼻深目的胡人正在演奏着音乐,在他们身下的骆驼身上披着一条毯子,上面用釉料装饰着绚丽的带状装饰,并在边缘装饰一圈联珠纹,具有强烈的异域风情。再如唐朝的黄釉胡人狮子扁壶,在扁壶的颈部、足部以及主体纹饰的周围都饰有带状联珠,该扁壶的主题纹饰描绘的就是典型的胡人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陶瓷上的联珠纹多受外来装饰风格与文化的影响。

唐代陶瓷中的联珠纹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宗教意味,不仅作为一种纹饰,同时联珠纹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生动载体。[11]从唐代联珠纹的大量使用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唐代丝绸之路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陶瓷中联珠纹进一步发展

1.宋元时期

宋代是陶瓷中联珠纹形式的进一步在变化发展。宋代的有名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每个窑口瓷器风格不一。宋代陶瓷中的联珠纹所呈现出的装饰形式风格与宋代的整体风格一致,体现出严谨含蓄的艺术特征。例如陕西博物馆收藏的宋代耀州窑倒流壶,在壶体的颈部与把手处都装饰有立体的联珠纹,这里的联珠纹大小均匀,各圆珠之间间距相等,体现了宋代严谨含蓄的风格(如图三,5)。而宋以后的元代联珠纹也常运用在陶瓷器皿上,此时的陶瓷上的联珠纹也多具有宗教意味,这也与当时元代的社会背景相关,元代也是一个宗教盛行的朝代。

2.明清时期

从明代开始画花成为了陶瓷的主要装饰方法,清代画花技法成熟,达到了较高水平。因此这一时期的联珠纹在陶瓷上的运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此之前联珠纹多是以简单的圆圈相接,或以浅浮雕的形式。而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联珠纹除了延续前代的装饰形式之外,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新的装饰样式。这种新样式是在圆圈内再绘制其他图案或装饰以文字,达到更为精细的效果。虽然在新石器时期也有在圆圈内进行装饰的样式,但远达不到清代的精美程度。例如清乾隆时期的黄地粉彩镂空转心瓶(如图三,6),在肩部装饰两圈联珠纹,并在圆圈内装饰文字,这种形式既可以突出文字装饰,又可以使文字融入到整个画面中而不显突兀,并增加其装饰意味与文化内涵。

四、结语

陶瓷中联珠纹作为的重要的装饰纹样一直以来都被广泛运用着。在不同时期,受不同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形式上或文化内涵上不断发生着变化,反之体现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的转变。在陶瓷装饰构图上具有分割画面突出主题的作用,也起到联系和呼应的作用,使若干个分散装饰区形成整体,产生统一的艺术形式,对我们当今的陶瓷装饰设计有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李晓卿.联珠纹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 2019年14期 .

[2]闫琰.北朝联珠纹装饰纹样的组合[J].文物世界, 2010 (2).

[3]李强,杨小明.联珠纹与中国古代织造技术[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尚刚.风从西方来——初论北朝工艺美术中的西方因素[J].装饰杂志.2003(5).

[5]李晓卿.联珠纹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 2019年14期 .

[6]王晓娟.北朝联珠纹样探微[D].广东:暨南大学.2010.05

[7]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 修订本[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05.

[8]陈彦妹.六世纪中后期的中国联珠纹织物[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01期

[9]陈彦妹.六世纪中后期的中國联珠纹织物[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01期

[10]张海军.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联珠纹瓷壶:西风东化 洋为中用[N].长沙晚报,2019(1).

[11]从唐联珠猪头纹锦看联珠纹样发展过程中的装饰演变

图一,1来源:张力华.甘肃彩陶图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01.

图一,2来源:张力华.甘肃彩陶图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01.

图一,3来源:王海东.马家窑彩陶鉴识[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01.

图一,4来源:张力华.甘肃彩陶图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01.

图一,5来源:张力华.甘肃彩陶图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01.

图一,6来源:王海东.马家窑彩陶鉴识[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01.

图二,1来源:王晓娟.北朝联珠纹样探微[D].暨南大学.2010.05

图二,1来源:陈德富. 古陶瓷收藏与鉴赏 最新增订本彩图本[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7.11.

图二,1来源:河南博物馆官网.

图三,1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图三,2来源:长沙晚报.

图三,4来源:艺术家工具书委员会编.汉唐陶瓷大全[M].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7.12.

图三,5来源:陕西博物馆官网.

图三,6来源:吕成龙,杨静荣主编. 故宫陶瓷精华 汉英对照[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8.05.

(景德镇陶瓷大学 景德镇 333000)

猜你喜欢
变迁
从俄语呼语看女性称呼的演变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社会学视阈下古琴艺术的变迁研究
鲁中南地区“温锅”习俗研究
Destination Chinatown
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