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爱石之人的“印刻效应”

2021-06-14 13:50王沛byWangPei
宝藏 2021年5期
关键词:石界石友赏石

文/王沛 by Wang Pei

题名:【踏雪寻春】 石种:宣石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边。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狗、猫或电动玩具鹅等,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小鹅形成对某个物体的追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对其他物体形成追随反应。就是说,追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它只承认第一,无视第二。这种现象被称为“印刻效应”。

其实,印刻效应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人类对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触的人都将留有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说刚出生的婴儿(指1.5个月至3岁)不宜看电视?原因是婴儿第一眼看到电视,头脑里就会刻上电视机里的声像印迹,而对母亲反而会变得冷谈甚至没有反应,这对孩子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什么是真正的爱石之人?我们就用“印刻效应”验印一下玩石赏石是否也存在这种“有趣现象”。久远的赏石历史就不去说它,因为人们都知道,我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就已萌生。我们就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赏石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蓬勃发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沿河沿江靠山地方开始出现并慢慢流行赏玩奇石的情况。那时候,人们第一眼看到奇石,就感觉特别新奇,稍有文化的人知道那是一种天然艺术。当然,这种说法现在看来就不周延了,赏石艺术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既有“天赐神韵”,还要“人赋妙意”,二者缺一不可。总归,那时的初玩人就知道好奇,反正觉得挺奇怪,似乎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和艺术在里面。正是这种原始美和艺术美,这种初生的爱,这种精神上的依赖,像揪心似得,自觉不自觉地让人跟着石头跑,越跑越来劲。

这分明就像印刻效应一样,印刻意味着全部,意味着迷失自我。印刻一旦形成就会像抽大烟一样,侵蚀一个人的理智,占据一个人的心灵,而且越来越上瘾。真正的爱石人,就意味着第一眼看到美石,就被深深印刻在心里,就是他的喜好和追随,就是他的精神寄托,就是天赐的艺术谜团,甚至就是他一辈子认定的事情,从不反悔,从不改变,精研覃思,解析奥妙,领略意蕴,怡情养性。我们知道,近几年来,国家经济大环境不太好,一些石友尽管经营万般困顿,但对他的宝贝石头始终不离不弃;有的即使无奈转让,也像心被掏空一样,六神无主,萎靡不振。这难道还不算是真爱?

爱石之人应该做些什么?不管官员百姓,不管职务高低,也不管钱多钱少,人这一生总得做点什么吧?或为自己,或为他人,或为社会。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赏石界亦宜提倡“三不朽”》的文章。“三不朽”本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最早由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叔孙豹认为,最高是“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其次是“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再次是“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笔者抛开为政为官不谈,就想说说赏石界之“三不朽”。

题名:【苦禅遗韵】 石种:灵璧石

题名:【龙抬头】 石种:沙漠漆

题名:【金狮献瑞】 石种:古陶石

“立德”以启华夏玩石之士。笔者观察石界现状,感觉大有“两极分化”之状:年轻气盛者不修品德、浮躁厌世、胸无点墨,老成持重者修身养性、殚精竭虑、孜孜不倦。这是为什么呢?生活坏境不同,文化滋养不同,社会阅历不同,个人感悟不同。“立德”很重要,因为德乃“民之魂”。人这一生,重在“立德”,贵在“养德”,难在“守德”。立德几乎不受能力、水平、机遇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按理说,立德每个人均能自我把控、且能做好的事情,难就难在确立怎样的人生价值观、想不想这么做。当今赏石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玩石人不注重自身修养,不注重专业知识学习,道德素养和文化积淀浅薄。笔者和石友们交流时常说“先做人,后玩石,尔后方能长长久久”。当然,其中也不乏终身以此为好、以石为师、修养身心、光照他人者。通过赏石文化组织、赏石媒体及爱石之士不间断的普及文化、传授知识、言传身教,绝大多数爱石赏石之人能够修好品行、牢记使命、立德为民,但这需要守正笃实、久久为功。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引导广大石友呢?赏石界能不能把“德艺双馨”的口号提起来,且提得更响亮些?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应,几年来连续产生效应。讲话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从广义上讲,赏石艺术也在“文艺”之列。石协每年的评先奖优,石界每次的办展评奖等等,应多考虑一下对“德艺双馨”杰出人才的奖励。榜样力量无穷,玩石人定会受到启发而效仿践行。

“立功”以先石友之忧而忧。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胡适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社会的不朽”,很受启发。我们“赏石的不朽”,就是要把石界每个人的行为与中国赏石文化艺术事业和产业的发展紧密维系起来,尽多地传导正能量,让每个爱石之人把“有限的个体生命”投入到“永恒的赏石文化艺术事业”中去,这就是当代爱石之士“立功”的内涵。赏石是一个边缘学科,其间学问颇深。笔者常与石友聊天说“文化为本,鉴赏为魂”“玩石浅,见石肤泽;玩石深,见石魂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爱石之人尤其是石界精英们要“建立功绩”也不是易事,需要有谦逊的学习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读懂弄通这门学问,成为行家里手。只要我们以“赏石大业”为重,潜心研究、谋划方略、切准要害、正确指引,石界的春天总会到来的,绝不会永远是寒冷的冬天、漆黑的长夜。我们要全心全意为广大石友服务,“先石友之忧而忧,后石友之乐而乐”。如果把“石民”也看作一个阶层,那么这个阶层肯定是个弱势群体,一多半石友没文化、没文凭、没工作,你想想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在这个行业干事会有多难啊!各级石协组织和领导,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为他们干事,为他们排忧解难。

题名:【江村高士】 石种:贵州卵石

题名:【金鸡报晓】 石种:九龙璧

“立言”以牵引石文化走向。翻开中国赏石文化之典籍书卷,我们的古圣先哲,包括隋炀帝杨广、宋徽宗赵佶、南唐后主李煜这些酷爱艺术的君王,牛僧孺、李德裕等朝廷宰相,以及白居易、米元章、苏东坡、范成大、杜绾、赵孟頫、倪瓒、张养浩、米万钟、林有麟、郑燮、张大千、王猩酋、张轮远等历代诸多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赏石文化资料以飨后人,诸如《太湖石记》《洞天清录》《石林记》《宣和石谱》《云林石谱》《太平清话》《怪石录》《长物志》《园冶》《素园石谱》《石谱》《石雅》《雨花石小记》《万石斋灵岩石大理石谱》等著作,以及众多赏石诗文和绘画作品。观今宜借古,无古不成今,文化就是要在传承中完善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保护,赏石文化艺术也是这样。一切有志于赏石文化事业发展的专家、学者和文人们,均宜挖深掘透古人留下的石论,把“立言”作为“第一要务”,以“一介书生”应有的学识、睿智、能力和水平,以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一息尚存、从吾所好”为座右铭,不辱使命,著书立说,把有真知灼见的赏石言论留给后人,或者惟“言得其要”、论理充足也行,这也算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儿女子孙,更对得起广大石友;最为主要的是,不仅为自己涂脂抹粉,也是在为赏石文化树碑立传;至关重要的是,它能有效指导和牵引当代赏石文化艺术事业和产业沿着康庄大道健康平稳发展。

爱石不是贪得无厌,更不是巧取豪夺。如果说君“真爱”玩石赏石,就要从美学、绘画、雕塑、古典哲学、文学艺术,以及其他相关艺术形式,或岩石地质等相关学科知识,来探索我们赏石文化艺术的理论根基,欣赏我们的赏石艺术品,挖掘其深刻文化内涵,汲取做人干事养分,感受天地之大道,供我精神之食粮。就要学习古人如何待石,真正的爱石之人,对其心爱的藏石至爱有加、始终如一、不离不弃。唐代宰相、藏石家牛僧儒对他的珍石“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就要学习古代赏石人牺牲奉献、仁爱智慧、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心甘情愿做广大石友的公仆、贴心人。

题名:【山涧跳石】 石种:乌江石

题名:【环山抱月】 石种:四川绿泥石

猜你喜欢
石界石友赏石
『石友』一词的含义探讨从铁哥们、砚台到石友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石艺正思维
总第100期杂志“晒创刊号”活动得奖石友藏品展示
石会再拾慧(二)
赏石随笔
海纳......百川......
人狐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