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志鸟类信息回收的福建省水鸟保护对策研究

2021-06-15 07:06周冬良
林业勘察设计 2021年1期
关键词:河口观鸟水鸟

周冬良

(福建省湿地保护中心,福州 350003)

鸟类环志是指在鸟类的身体特定部位配戴刻有特定标记的金属或塑料环、旗标、卫星发射器等,用以开展鸟类监测、迁徙规律研究等的一种简便易行的科学方法。通过环志鸟信息的回收,可了解环志鸟迁徙的时间和路线、迁飞的高度和速度、种群数量动态和生命史等生物和生态学资料,开展鸟类迁徙、分布、季节运动、寿命、种群大小、种群结构以及有关生存环境、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为保护珍稀濒危鸟类、制定鸟类保护政策、合理利用鸟类资源、防控禽流感、保障航空安全等提供科学依据。福建省的鸟类环志工作,最早见于1987年中国林科院侯韵秋等人在屏南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开展的鸳鸯环志工作[1]。1996年中科院动物所马志军在屏南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对40~50只鸳鸯进行了环志;2002年厦门观鸟会对1只黑翅鸢幼鸟进行了环志;2003—2004年厦门观鸟会对30~40只白鹭进行了环志,但上述环志鸟均未获得回收信息。目前未见到对福建省回收环志鸟类信息的专门报道。近年来,随着鸟类调查和群众性观鸟活动的广泛开展,环志鸟的观察记录日益增多。本文收集近20年来在福建省观察记录的环志鸟类信息,分析环志鸟类的种类、分布、记录频次、回收时间等,结合福建省沿海湿地多年监测数据,探讨福建省开展鸟类环志工作及环志站点建设,以及加强水鸟保护管理的对策。

1 研究区概况

福建省地处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且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境内地形复杂,森林覆盖率66.8%,沿海滩涂广阔,海湾岛屿众多,鸟类栖息的生态环境优越,特别是沿海滩涂成为众多迁徙鸟类的重要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据唐兆和等统计,福建省鸟类有546种和亚种,分属21目66科,其中留鸟169种、冬候鸟177种、旅鸟121种、夏候鸟52种、迷鸟6种[2],另有21种暂未确定生活型。周冬良收集整理了近年来鸟类调查记录,报道福建省鸟类共591种,分隶于23目92科,其中水鸟218种[3-4]。

2 研究结果

2.1 回收环志鸟类的种类及居留型

经收集整理,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收集到环志鸟类信息92条(表1),涉及鸟类24种。其中鹈形目鹮科有黑脸琵鹭(Plataleaminor)1种;鸻形目鸻科有铁嘴沙鸻(Charadriusleschenaultii)、蒙古沙鸻(Charadriusmongolus)等2种。

表1 福建省环志鸟类回收信息统计

观察到的环志鸟中,还有鹬科的中杓鹬(Numeniusphaeopus)、斑尾塍鹬(Limosalapponica)、红脚鹬(Tringatotanus)、青脚鹬(Tringanebularia)、灰尾鹬(Heteroscelusbrevipes)、翘嘴鹬(Xenuscinereus)、翻石鹬(Arenariainterpres)、尖尾滨鹬(Calidrisacuminata)、黑腹滨鹬(Calidrisalpina)、红腹滨鹬(Calidriscanutus)、弯嘴滨鹬(Calidrisferruginea)、红颈滨鹬(Calidrisruficollis)、大滨鹬(Calidristenuirostris)、三趾鹬(Calidrisalba)、勺嘴鹬(Calidrispygmeus)等15种;反嘴鹬科的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himantopus)1种;鸻形目鸥科的遗鸥(Larusrelictus)、红嘴巨燕鸥(Hydroprognecaspia)、粉红燕鸥(Sternadougallii)、黑枕燕鸥(Sternasumatrana)、大凤头燕鸥(Thalasseusbergii)等5种。这些鸟类中,冬候鸟有21种,夏候鸟有3种,均为水鸟。

2.2 回收环志鸟类的观察记录地

观察记录环志鸟类的地点有14个,其中观察记录环志鸟数量频次最多的是南安淗江盐场41次,其次为厦门翔安大嶝13次,福清兴化湾10次,长乐闽江河口6次,漳浦古雷菜屿列岛5次,泉州石狮祥芝3次,莆田兴化湾3次,厦门机场2次,漳浦古雷杜浔盐场2次,福清湾(福清市三山镇泌前村)、莆田平海湾、惠安百崎、晋江围头湾、厦门集美凤林、厦门海沧东屿、厦门海沧青礁各1次。这些鸟类的环志地点有的为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阿拉斯加)等国家,有的为中国陕西(红碱淖湿地)、上海(崇明东滩)、台湾(嘉义、澎湖、彰化)和香港等地。

2.3 回收环志鸟类的频次

观察到环志鸟类频次最高的是红颈滨鹬15次20只,涉及4个分布点;其次为黑脸琵鹭14次26只,涉及3个分布点;第三为弯嘴滨鹬11次14只,涉及3个分布点;其余依次为大滨鹬7次12只2个分布点;铁嘴沙鸻7次7只3个分布点;翻石鹬5次5只2个分布点;粉红燕鸥4次6只1个分布点;灰尾鹬4次4只3个分布点;黑翅长脚鹬4次4只1个分布点;三趾鹬3次4只2个分布点;红腹滨鹬和尖尾滨鹬各2次3只2个分布点;勺嘴鹬和翘嘴鹬各2次2只2个分布点;蒙古沙鸻、中杓鹬、红脚鹬、青脚鹬、黑腹滨鹬、斑尾塍鹬、遗鸥、红嘴巨燕鸥、大凤头燕鸥、黑枕燕鸥各1次1只1个分布点。

2.4 回收环志鸟类的时间

从年份来看,2003年2次,2004年4次,2005年2次,2006年18次,2007年8次,2008年15次,2009年20次,2010年9次,2011年1次,2012年0次,2013年1次,2014年0次,2015年4次,2016年1次,2017年2次,2018年0次,2019年3次,2020年2次。其中最多的年份为2009年,其次为2006年,第三为2008年。从月份来看,1月份3次,2月份0次,3月份2次,4月份27次,5月份18次,6月份1次,7月份5次,8月份19次,9月份4次,10月份3次,11月份6次,12月份4次。其中最多的月份为4月,其次为8月,第三为5月。

3 讨论

3.1 加强沿海湿地的保护

福建省沿海特别是海湾、河口是候鸟重要的栖息地。目前记录环志鸟的地点共有14个,均位于沿海闽江河口以南区域,涉及福建省闽江河口、福清湾、兴化湾、泉州湾、围头湾、九龙江口、东山湾等重要海湾、河口湿地,表明福建省沿海海湾、河口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鸟类重要的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目前,在以上区域中,只有闽江河口、泉州湾、九龙江口、漳江口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兴化湾划定了重要湿地,其他区域尚未得到有效保护。根据环志鸟回收信息,建议加快推动福清兴化湾水鸟自然保护区建设,同时对其他尚未建立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加强调查监测,进一步了解其保护价值,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多功能用途区及在鸟类越冬期、繁殖期等采取阶段性保护等方式,加强对重要海湾、河口湿地的保护,为迁徙鸟类提供安全栖息生态空间。

3.1.2 科学设置鸟类监测环志站点

根据环志鸟类的情况,优先选择在闽江河口、兴化湾、泉州湾、围头湾、厦门湾、九龙江口和东山湾等地建立鸟类监测环志站点,并依托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开展水鸟的监测环志工作。同时加强对闽江河口以北区域重要海湾、河口的监测,为环志站点选择提供依据。环志水鸟监测宜选择在鸟类迁徙期间进行。

3.3 建立环志水鸟监测环志志愿者机制

目前环志鸟记录信息主要来源于福建省观鸟会、厦门观鸟会、莆田观鸟会等民间组织,可由主管部门建立水鸟监测环志志愿者机制,扩大环志鸟观测队伍,开展环志监测业务培训,建立福建省水鸟监测信息发布、收集网络平台,为收集环志水鸟信息提供稳定来源,并定期发布水鸟监测、环志和回收信息,让更多人关注并参与水鸟监测、环志工作。

致谢:感谢厦门大学林清贤、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余希、福建省观鸟会杨金帮助收集提供部分鸟类环志信息。

猜你喜欢
河口观鸟水鸟
湿地观鸟
江河里的水鸟
观鸟记
国庆节麋鹿苑观鸟记
洞庭湖监测到18.3万余只越冬水鸟创下同步调查11年来新高
水鸟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
特殊的河口水
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