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兹华斯《丁登寺》与王维《渭川田家》中的自然观比较

2021-06-15 15:43康惠婷
青年文学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自然观华兹华斯王维

摘  要:对于自然的质性书写始终是中西方诗歌的一大主题,诗人或在明秀的景物中思索存在的真谛,或在物我合一中找寻心灵的寄托。由于审美理想和哲学渊源的差异,诗人回归自然的形式和原因,情趣与意象的表达都不尽相同。对比华兹华斯与王维的诗作,我们可以从生态审美的角度去关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王维;华兹华斯;自然观;生态文学

作者简介:康惠婷(1999-),女,内蒙古包头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8-0-02

发轫于18世纪中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也在社会文化领域引起了一场意识形态的变革。在卢梭“回归自然”口号的影响之下,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开启了生态文学的转向。田园诗人王维的作品中也多有对于自然明秀风光的书写,他们的诗作在呈现出中西方文化中的审美差异和特质的同时,也包含了多元共生的生态意识。

一、对自然的书写与回归

西方文学作品中对于大自然的描写可以追溯到荷马时代的《奥德修纪》与《伊利昂记》,史诗意蕴丰赡,气象宏伟,英雄人物在克服磨难的过程中表现出人性的力量与光辉。在与自然激烈地斗争和冲突中,英雄发挥理性精神从而战胜自然。受此创作传统的影响,将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书写的文学作品是很少见的,直至18世纪卢梭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才涌现出大量书写自然的作品。这一时期英国的浪漫主义派诗人将自然看作寄托理想与希望的所在,象征着更高的精神境界,于是他们开启了歌颂和赞美自然的转向。作为代表诗人的华兹华斯,童年时期就曾居住在英国东北部的湖区,山川和河流湖泊激发了他对于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在重游英国怀河河畔的丁登寺时,溪流的轻声慢语、无花果樹的浓荫、簇生的果树园,虽然已经久违,但诗人并不曾遗忘。看似漫不经心地提起“一些早经遗忘的无名琐事”,然而正是这些细碎的回忆唤起了他成长岁月中的善意与爱,给予他“恬静而幸福的心绪”,用柔情指导着他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智慧深沉的力量,在乏味的日子里深情地活着。

王维在青年时期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像许多有才之士一样,少年才子在二十岁时就进士及第,对生活有着积极进取的态度。后因伶人舞狮事件获罪被贬谪,在淇上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经历安史之乱。虽然官至右丞,但在目睹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悲剧后,此时的王维早已看淡仕途的荣华富贵。适逢佛教南北宗的思想盛行,他的母亲和弟弟都崇尚佛法,于是晚年的王维选择了归隐,创作了许多具有画意美、音律美、禅意美的山水田园诗。开元后期,王维在政治上依靠的张九龄遭到了朝廷的排挤,在这样的境况下,王维深感官场前途希望的渺茫。在渭水两岸,他目睹了一幅田园晚景图:落日余晖,暮霭沉沉,牛羊成群结伴而回家,耄耋老人倚靠在柴门边,拄着拐杖在等候傍晚放牧归来的儿孙。麦苗露着新意,野鸡在田地里打鸣,蚕开始为自己营造小屋,桑叶也很稀疏了。在外劳作的村民们也纷纷卸下一天的疲惫,扛着锄头从田间归来,在路上相遇的人们也会停下来依依不舍地道别。看到田园生活的闲适安逸,诗人内心若有所失,怅然之际吟诵《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在《诗经·邶风》中这句诗被反复咏叹,我们不禁思绪纷飞,诗人为何想要归去?诗人要归向何处?我想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前面的诗句描绘了斜阳西归、牛羊与牧童农夫归家的画面,而诗人作为一个旁观者却无处可归,众人在迟暮之时都有家可归,更反衬出在宦海沉浮的孤单飘零之感。诗人试图寻找心灵栖息的净土,那里没有官场的沉浮与纷扰,有的是逍遥与自由。

二、审美观念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对比这两首诗歌,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在意象选择和意境营造方面的差异性。在创作题材方面,华兹华斯在1800年版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指出他“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他肯定的是日常生活里发生的情节和事件。原因之一是田园生活和人的各种基本情感之间具有更为直接的关系。原因之二是人的各种基本情感在田园生活中处于一种更单纯的状态,从而能对之进行更确切和更自然的思考与表达。原因之三是田园生活的各种习俗是由这些情感而萌发形成的。原因之四是在田园生活中,人的热情与自然中蕴藏的美的永恒形式合二为一。[1]在《丁登寺》中,诗人描写了了流淌的泉水、挺拔的山峰、幽静的野地、苍翠的槭树、落日的余晖、雾里的山风……所有这些自在自为的意象,都被作者赋予了无限的活力和欣沛的生命力,强烈的情感由笔尖倾泻而出,激情的火花映照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精神上我转向你,啊,树影婆娑的怀河!”在逃离城市文明后,诗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从自然界的景观中寻找内心宁静的力量,眼前的景象是记忆深处的羁绊,是嗜好,是爱欲,更代表着一种精神性的导引和馈赠。王维笔下的渭川,则更具有一种田园生活的牧歌情调。寥寥几笔勾勒出富有情致的动态场景,诗人更侧重书写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单纯朴厚的人际关系。自然环境只是简单的作为背景烘托,虽然都是平常之物,却蕴藉深厚显示出物外之理趣。诗人身处田园之中,此时的他并不是官衔加身的士大夫阶层,而是与山水田园风光相契合的普通人,在空明宁静的精致中,他得以暂时独抒幽怀,这一片刻即成为向往的永恒。眼前简单纯朴的景致,寄寓着诗人忘却物我的界限,与自然互为依存的理想境界。

从两位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不同寄寓,我们可以探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质。西方的商业文化是以实现富强为目标的,由于内在的不足和匮乏,常常需要向外界开拓和征服以获得个人生存所需的资源。因而文化性格中常含有“竞争、进取、战斗性”的特点,常常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天人对立的,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看作是敌我对立的状态。而中国文化的发生依靠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展开,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这样的文化形态,抵御外界侵扰的力量十分强大,祖祖辈辈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在时间与空间的无限延展中与自然浑然一体,因而注重“向内看”。小我与自然浑融,自我与外界的边界也常常在哲理性的思索中消融,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表现在两位诗人的作品中,华兹华斯是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改造自然的,田园的绿色使他恢复恬静,回忆起往昔的欢愉,无名的小事被赋予善意和爱,给予他获得幸福的能力。柔和的泉水涤荡着他的心灵;幽静的野地使他的心神归于平静;树篱幻化做活泼顽皮的树精;袅袅的炊烟使他联想到山中的流浪者或是隐士。在他的世界观中,自然界与本我是二元对立的,因此他可以从客观物象中抽离而尽情地发挥主观意识的想象。王维有着画家的细腻和诗人的敏感,作品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境界,在展示田园生活时,他善于在动态中捕捉静态的瞬间,将山月清辉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展现。从同一个逻辑起点出发,同一时空的多个意象可以构成和谐自然的画卷。《老子》云:“故道大,天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局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人物和景物完美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之时,视觉直观的意象也并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呈现的符合,意象与意象之间存在着系统性与关联性,从而构成了彼此互动、有机结合的意象群。

三、生态整体观的关照与启示

东西方文化底蕴的差异影响了诗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与体验,自然景物在他们的笔下也就有了不同的象征意味。华兹华斯从主客二元对立的视角出发,自我与环境之间始终保持著一种距离,给读者以陌生化的阅读体验。受天主教和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中体现出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倾向,他笔下书写的大自然也闪烁着神性的光辉,充满着未知的力量,他也常常试图在幽静的环境中寻找人性中缺失的美好。王维所生活的盛唐时期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在思想上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作为这一时期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王维不可避免地受到老庄哲学顺应自然,禅宗空灵宁静的心性表现影响,将自然看作精神的避难场所。在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中,具体有形的物质自身就存在着无限性和多样性,自然之物也蕴含着力量。诗人从田家质朴惬意的生活中,反思自己在官场沉浮的苦闷孤寂之情,在强烈的反衬中,领悟自然的真意与哲理。在他的眼中,自然本身就是富有灵性的,自我在朝向自然敞开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慰藉与关怀,当自我与外物的界限消融时,就达到了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华兹华斯的创作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将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也可以看作是早期生态文学的先声。在他的作品中,传递着一种生态责任,他在《责任颂》中写到人类的无穷无尽的欲望已然成为一种负担,仅仅依靠自己给自己引路,会因为盲目轻信而犯错,只有责任可以管领我们的心。在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初步显露时,英国浪漫主义派诗人们就能够用饱含着热情的笔调去讴歌大自然,唤醒人类内心深处的宁静,这无疑是一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物种都处于对立统一的整体之中,整体内的每一个物种都休戚相关。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关怀也就成为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照,只有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出发点,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生态整体观倡导我们首先彻底转变生态意识,克服与自然对立的思想,形成对于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的发展责任感;其次抛弃物质主义的人生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公平性原则;最后采取辩证的态度去看待人类中心主义,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中将万物看作是互利共生的伙伴。生态整体观为我们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提供了一条具有极高指导价值的路径,也为我们重新认识生态文学的现实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

注释:

[1]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M].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3]华兹华斯.华兹华斯诗选[M].杨德豫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4]王维.王维集校注[M].陈铁民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猜你喜欢
自然观华兹华斯王维
植物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华兹华斯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谈园林艺术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