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中“草”意象及其表达效果微探

2021-06-15 15:43黎淑怡
青年文学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意象

黎淑怡

摘  要:《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五言诗发展的成熟标识。本文即着眼《古诗十九首》中“草”意象的运用,根据表现作用将其划分为时节变化之怅惘、盼归未归之忧愁、生命短暂之伤感、高尚美好之品质四类,并结合诗歌总体意境认识《古诗十九首》深层次的情思表达。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草;意象;表达效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8-0-02

一、《古诗十九首》与意象的关系

作为早期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顶峰之作,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抹曙光。[1]自出世以来,其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与创作技巧泽被后代,甚至形成特定模式,展现出个体强烈的生命意识与直率的审美追求。刘勰《文心雕龙》中赞道:“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①,钟嵘《诗品》也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②。十九首从文字建构的角度而言,一系列词的组合连缀;但就艺术构思层面,它是多个意象的叠加融合。意象起于客观存在的物象世界,是经由诗人审美经验的筛拣与个体情感的点化,最终形成的个体情感与外在事物的结晶。[2]

纵观《古诗十九首》,其中《青青河畔草》《明月皎夜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东城高且长》五首包含“草”意象。这些意象都由“草”物象引申而来,人格意趣却各不相同,对诗歌的整体意境产生影响。

二、“草”意象的分类及表达效果

(一)体现时节变化,流露出岁月流逝的怅惘。

《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其中“青青”一词是颜色兼生态的描绘,体现了“河畔草”生机郁盛的情貌,点出了早春节令。

河畔草青的春季正是行乐时节,年轻夫妇更是行乐人中最盛、最宜的年龄阶层。女主人公凭楼林立、开窗远望,入眼的是一派春光景盛的气象,这样的风光无疑能激起女主人内心像青草蔓延的春思,但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重逢的情思只能在岁月流逝中一次次归于绝望。青草无人赏,女子的芳华也正如草般暗自凋零,流露出女主人公对时不待人、岁月无情现状的愁思。一年一次的春色依时来临,草黄了又青,这是大自然时节运转规律的体现,更是女子在岁月流逝中与远行的心上人重逢的希望到无望、绝望的循环。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蟬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明月皎夜光》中,“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一句亦如此。诗人在皎洁却凄凉的月色中踽踽独行,心中愁思缠绕。此时的野草依附粒粒晶莹的露珠,在白炽的月光下显得更加剔透、凉寒,这让诗人感到时节的转换,深秋已在岁月的流逝中扑面而来,“时光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也随着节令的推移渐渐老去,年华留不住的怅惘自然显现出来。

(二)蕴含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寄托盼归而未归的忧愁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夏秋之交,江南水乡荷花艳盛。我国自古便有采莲的传统,主人公不光采集了艳丽的荷花,更有那沼泽地的芳草。紧接着便由所采之物联想到欲赠之人,朝思暮想之人并非近在眼前,而是远在天边,此时主手中的芳草不再是单纯的植物,更是传达对心上人思念的媒介。

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一腔热忱已然化作浓重的悲哀,连芳草也沾上了愁色。“古人道:‘诗之失,愚。正指这种境地说。这种愚只是无可奈何的自慰。‘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不是自问自答,是一句话,是自诘自嘲。”[3]辛苦采摘的芳草到头来却没有可赠之人,情意终是落空。接着又运用“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③的“悬想”形式,想象欲赠之人在远方漂泊的忧愁,体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与未归的忧愁。

《青青河畔草》中的“草”也含此意。“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女主人公望见一派草青春色,除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外,自然而然也展开念想,自己心中惦念的人所处之地是否也是如此的嫩草青青?漫漫的青草能否传递她的思念给远方的心上人?[4]在此便与唐代王昌龄所写的《闺怨》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相似,美好春色不仅会让闺中妇念起以往与心上人共赏美景的欢欣时光,更易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的情境,是黄沙漫漫还是如这般杨柳青青?这样的联想中,女主人公内心压下的思念与忧愁便喷薄出来,一发不可收。

(三)象征短暂无依的生命,表现出生而有时却难免失时的伤感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诗中女主人公与男方已有媒妁之言,等待嫁娶之时,男方却久久未到。“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四句是女主人公的自比,以蕙、兰两种香草自喻,将当下的自己比喻成含苞待放的娇艳花朵,如果不及时采撷,花时便会白白流失,艳盛的蕙兰花也将随秋草凋萎。[5]

花贵在花时,而婚姻贵在及时。如《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般,这正是女主人公对短暂生命的叹息,女子正值盛颜,如花过时而不采一般,过时不婚便会错过女子最美的时光,这与唐杜秋娘《金缕衣》所写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意味相近。妇贵在及时,夫也贵及时之妇,可现实却是,女主人公只能在日复一日的翘盼中空空耗尽芳华,体现出她等待男方的疑虑哀伤及对生命易逝的自哀与慨叹。

《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东城高且长》中,诗人独自徘徊环绕在洛阳东城门外,深陷周而复始的人生苦闷中。“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风中昔日萋萋绿绿的草野在时序的流转中已经变得凋枯。自然界中,一切生命都无法脱离时间的控制,草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呢?繁茂的春夏一过便进入寥落的清秋,人的生命也在这季节的循环往复终消逝殆尽。[6]诗人通过对草在大自然中状貌的变化联想至人,从而迸发出时光速逝、人生短暂的感悟。

(四)继承香草美人之喻,借指高尚美好的品质特性

“香草”意象早在《诗经》时就被大量引用以作起兴之语[7],《楚辞》尤盛。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评价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侠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④”基本将“香草美人”的特征一一概括。

屈原“骚”中“香草”不仅究于楚地花草丰茂的自然优势,更与祭祀盛行有关,而他的流放经历也进一步催化着他对“香草”的执着追求。所谓“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在色泽缤纷、馥郁高洁的花草世界中勾勒出好洁质高的人物形象。由香草最初具有的芬芳、洁净的自然特征引申至巫术中具有神性价值,再通过以此比德的思维方式将道德意味融入其中,使其成为高尚君子形象的标志,将香草的形态与君子的命运紧密联结,直至建构出中国文化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香草美人”意象符号体系。[8]

《涉江采芙蓉》一诗中关于主人公身份自古便有争议,古诗中主词的省略导致“采摘者”身份的模棱兩可,如朱光潜先生认为主人公是女子,而朱自清先生等认为是游子采摘赠妻,此处便不多加论叙。情感是多面的,既有闺妇愁思,必然也有游子客情,但寄寓浓情的意象是确定的——芳草。

夏秋之交,湖泽岸畔兰草幽香阵阵。相爱的男女方相隔两地难以相见,即便是辛苦采摘了芬芳的芙蓉花也无法赠与,只得空空望着远方思念。此处的“芳草”已然与《楚辞》中的“香草”一脉相承。异地相恋的人却依旧同心同德,想要寄送美好事物,这正是浓厚情爱的体现。相隔千万里依旧保持对爱情的专注与对爱人的思念,正如君子于淤泥中而不屈般,不为客观条件而改变主观志趣,体现了故乡思妇与他乡游子对爱情忠贞不移的美好品德。[9]

三、结语

《古诗十九首》意象多样,植物意象分量颇重。通过分析研究、仔细揣摩,其中“草”意象的表达效果大体可分为四类,一为时序之证:通过草随时节的变化,体现个体在岁月流逝中内心的迷茫与惆怅;二为情爱所依:将草作为媒介,寄托闺中思妇对在外游子的思念与苦待无期的忧愁;三为生命缩影:以草自比,将生命的长度与草的生长、人的际遇与草的遭遇结合,体现对生命终有时的彻悟;四为遗远美质:传袭《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比喻符号结构,指代高尚美好的人格情趣。“草”意象的运用对于古诗的情感表达与意境构建具有重要作用,也对其审美特征的形成贡献出了深远影响。

注释:

①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58页.

②锺嵘:诗品.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页.

③张玉谷:古诗赏析.许逸民点校.中华书局,2017年版.

④王逸:楚辞章句.黄灵庚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2-77.

[3][4]朱自清,马茂元.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贺扬灵.古诗十九首研究.上海:上海大光书局,1935:40-41.

[6]杨效之.古诗十九首鉴赏[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63-67.

[7]孙秀华.论《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的审美特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8):23-26.

[8]康正果.《风骚与艳情——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68-72.

[9]孙庆龙.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草意象[J].小说月刊,2019,(7).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意象、形神
由《行行重行行》品《古诗十九首》的游子思妇之情
《古诗十九首》的诗性精神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启迪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