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变迁中的大学生友情观引导策略探析

2021-06-15 03:11谢剑媛李英林
高教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引导大学生

谢剑媛 李英林

摘  要:友情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组成部分,对于价值观念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其友情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目前我国各大领域都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变革,对整体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应深入探析价值观变迁对大学生友情观的影响,分析大学生交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社会、高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四个层面引导其形成正确健康的友情观。

关键词:价值观变迁;大学生;友情观;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7-0052-05

Abstract: Friendship is an indispensable life part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whose values are not fully mature, concept of friendship in their mentality has a strong plasticity. At presen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every field in China, the changes have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values of the community as a whole. We should deeply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values on the friendship view of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riend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guide them to form a correct and healthy friendship view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society, college, family and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Keywords: value change; college students; friendship; guide

友情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美好的亲密关系,是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际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个体的友情与其人际交往密切相关,可以这样说,人际交往产生了友情,而亲密美好的友情又会进一步加深人际交往的程度。友情是大学生现阶段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关键时期,对于友情十分渴望,大学生的友情也产生于人际交往之中,是大学生个体之间以信任为基础的、较为持久的、可以相互作用的双向亲密关系。大学生群体通过开展积极的人际交往活动,能够建立起良好友情关系,促进整个群体的和谐构建与稳步发展。友情观是大学生对待交友的态度与观点,是从友情当中衍生出来的,是大学生个体对彼此之间友情的见解与认识。由于大学生正處于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人生阶段,其思想观念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目前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领域都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变化,对整体社会群体的价值观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社会群体之一的大学生,其价值观必然随之发生了改变,价值观变迁对大学生的友情影响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应对价值观变迁下的大学生友情观进行研究,探析价值观变迁与大学生友情观的存在联系,分析当前大学生友情观的特点与主流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使其形成正确健康的友情观。

一、价值观变迁与大学生友情观的内在联系

(一)价值观的内涵及历史变迁中的大学生价值观

特点

价值观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价值的认识,是价值在主体思维上的反应,是个体对社会提倡或反对的规范性判断。价值观是一种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在精神文化系统中属于较深层次,表现得相对稳定,具有历史性、能动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价值观体现的是一个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核心所在,在个体的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中具有价值导向和标准的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价值观会随着社会变迁不同阶段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特点。如丁俊如(2009)提出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与冲突;严慧明(2019)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取向进行了深入挖掘,认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问题[1]。

由此可见,在社会变迁不同阶段终极性价值观的社会价值观中,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由关注社会向关注自身转变,变得更加现实和功利;并且大学生价值观逐渐由外在评判标准转向内在标准,竞争价值观占比逐渐增大,价值目标与价值行为开始分离。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友情的健康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念会增强大学生交友的实践能力,形成从生动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的良性发展运动;而错误的、不健康的价值观念,会削弱大学生的交友能力甚至影响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调适,不利于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身心的健康成长[2]。

(二)价值观变迁对大学生交友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友情观是其在交友中形成的,是大学生个体对以交往对象是否能够满足自身的主体需要为出发点,对其品质、性格等因素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的观念系统,也是大学生对彼此之间亲密情感的见解与认识。友情观深刻反映出大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大学生友情观形成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1. 社会环境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各领域都进行了重大的转型,多元价值观取代了人们原有的传统风俗与社会价值观念,新旧观念甚至会发生矛盾与冲突[3]。对于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原有认知中习以为常、已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一旦与现有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必然会产生茫然不解的心理,从而变得无所适从。这种矛盾与冲突表现在大学生的友情观里,对大学生的择友、交友心理、态度、目的、行为、手段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交友目的、手段、方式等,对群体成员的想法和意念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2. 传统文化影响

人情、人缘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人际关系特点,“关系”一词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这种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会于个体的社会化是潜移默化的。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其友情观的形成也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也发展起来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都会其友情观的形成与发展中打下较深烙印。

3. 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环境、特别是亲子关系对于大学生友情观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特殊关系。从人际关系影响作用机制上来说,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会成为其子女人际交往潜移默化的模仿对象。同时,亲子关系当中还有诸多复杂的体现形式,如孩子处于单亲家庭,其亲子关系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4];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亲子关系,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父母不能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模仿对象,或是对子女溺爱娇纵,极易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在迈入大学校门之后与他人交往时,也会形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交友观念,与正确健康的友情观背道而驰,从而使孩子的人际交往产生障碍。

4. 自我认知影响

大学生在迈入大学校门之前,其成长环境各异,因此对于自身的认知也存在一定欠缺与偏颇之处。目前普遍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受到了过多的关爱,而形成了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对他人要求较高,希望别人能够主动关心、照顾、迁就自己,而不愿意主动去尊重与关照他人。并且由于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缺乏与同龄的兄弟姐妹相处的经验,未能养成相互忍让与分享的思想意识,当处于大学的集体生活之中需要互相尊重、关心与和谐相处时,部分大学生会出现不适当的状态,甚至对交友产生排斥、恐惧心理,影响了正确友情观的形成,使自己的交友空间与能力受限。

二、大学生友情观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交友现状与总体动态:积极良好

大学生之间的友情是一种自发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入到大学校园之后与他人联系、交往的重要方式,是交往的双方在性情、兴趣、爱好上能够互相契合与欣赏,在生活中能够相互陪伴与扶持的一种亲密关系。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独自来到完全陌生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当中,都渴望新的友情,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交到新的朋友,因此大学生都对交友持积极的态度,表示自己喜欢在大学阶段交到志同道同、亲密无间的朋友,性格相投、互相安慰是大学生交友的重要因素[5],并认为朋友是自己目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可以为维持真正的友情做出健康而理智的努力。

(二)大学生交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交友的总体现状与动态是积极良好的,都渴望获得友情获得他人认可,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交友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使大学生在交友过程中受到困扰与挫折。其中是主要的问题就是大學生交友中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以及极端主议。

1. 大学生交友中的功利主义

在当前社会环境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和利益化,这对大学生交友产生了明显影响,导致其交友时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不同以往的重要变化,从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转变为义利兼顾,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功利主义,在交友中只重利而忘义。在这种功利主义的交友观念影响下,随之而来的就是功利性的交友行为的凸显,即在交友时只注重自身的利益得失,一味索取,不知奉献,对自己无利的事决定不做,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他人, 这种功利、实用的友情观违背了社会基本道德观念,无法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2. 大学生交友中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西方唯心主义的重要观点,是对“真理”的一种歪曲解释,认为有效果、有报酬、要满足自身需求的就是“真理”。目前大学生在交友中的实用主义观念也表现得较为突出,淡化了情感这一重要因素,未能把握正确的交友方向,在交友时只选择对自己有用、能为自己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人作为交往对象,甚至是非不分的阿谀奉承与趋炎附势;对那些没有用处、无法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人则排除在外,疏远拒绝。这种实用主义交友方式,使大学生在交友中变得虚伪势利,对于正常交友活动来说,这种实用主义的交往方式是难以得到普遍认同并真正维系下去的[6]。

3. 大学生交友中的极端主义

初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从其内心来讲,是极为渴望和珍视友情的。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各种思想与观念不可避免地发生激烈,其中人际交往中的诚信度、安全感受到重要影响,人们的交友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大学生友情不可避免地受到学校乃至社会大系统的熏染,在交友中表现出极端主义,如有些学生表现出不喜欢交友,对交友怀有轻微的恐惧心理,如和陌生人打交道时不自在甚至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不喜欢交际场合甚至刻意逃离;还有的大学生对于交友表现出盲目性,认为只有与各种各样的朋友交往,参加各种交际场合去多次聚会就一定能够获得真正的友情,使自己的人际交往变得形式化而浮于表面。大学生交友中的这些极端表现,容易使其产生不安、恐惧、焦虑、自暴自弃等心理,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和顺利实现社会化极为不利。

(三)大学生交友问题的原因

1. 社会客观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都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会发生冲突与碰撞,出现了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利益结构多样化现象。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原有习得中的价值观念体系,如传统的义利观、道德观、荣辱观等都要受到冲击,因此产生迷茫不解、无所适从的困扰心理,在日常的交友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矛盾与障碍的现象。如应试教育的弊端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入大学校园后现实生活产生的落差,会使其交友时遇到一定困难与阻碍;当前教育环境中存在的某些功能主义教育方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与友情观。

2. 大学生主观因素

大学生在与人交友过程中,自身的主观因素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生在交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其自身的局限性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认知、沟通的局限性上。大学生的认知局限性,一是表现对他人认知的局限,二是表现在对自身认知的局限。认知是大学生交友的前提,大学生通常在对他人与自身了解与信任的情况下进行交友活动。对他人认知有一定的局限甚至偏差,对自己认知与定位不准确,过于自卑或是过于高傲自大则难以与人建立友情,即使建立友情也会陷入困境,从而产生交友的冷漠与恐惧现象。大学生在沟通上的局限性,表现为在交友沟通上缺乏有效性,如果交住双方存在价值观、道德观不同的现象,其沟通必然也产生障碍,难以建立友情关系。

3. 传统文化影响因素

文化的核心层面是价值观与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友情观的探讨,传统文化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思想,其以“仁”和“礼”为核心,最为注重人伦道德关系,大学生的朋友交往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是其深层次底蕴,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思想。在大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从而体现在其交友观念与行为表现上,如重人情,讲面子,强调诚信[7]。市场经济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给大学生的传统交友观带来了较大冲击,出现了以金钱、利益为主导思想的新型观念,使大学生交友产生了困惑与阻碍。究其问题的症结,应是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及制度的背景和原因,广泛涉及社会现实生活、教育体制与价值观念,亟需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多方协同改变这一状况。

4. 网络影响因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网络的普及化,网络交友以其独特的方式走入大学生的生活,并对大学生友情观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以QQ、微信、陌陌等交流方式具有广泛性与即时性的特点,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友空间与范围,并且网络交往具有平等性、民主性,能够使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充分体现现主体性,成为了大学生交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甚至對其过于迷恋与依赖,对现实中的人际关往产生排斥及冷漠的态度,对处理现实中的朋友关系执不负责任的逃避态度,从而强化大学生交友困难,弱化了大学生现实交友能力[8]。

三、大学生正确友情观的引导策略

人的意识和观念产生于人的大脑,是物质的最高产物,直接指导人的实践行为,友情观也是如此。

正确的友情观有益于大学生交友实践,使其良性的积极健康的交友活动;而错误扭曲的友情观则会弱化大学生的交友能力,影响其在交友过程中的正确自我调适,对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及时纠正、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友情观。

(一)大学生正确友情观的特点

1. 平等性

大学生独自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孤独感会油然而生,因此从心理上对新的朋友和友情极为渴望,希望通过各种渠道交往到新的朋友。由于大学生在年龄层次、成长经历与文化层次大致相同,并且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与主体意识,因此大学生友情观应建立上相互平等的基础之上,表现为交往的双方在人格上独立和平等,互相理解与认同,追求自由、民主,能够为互相理解、学习,共同发展与进步。

2. 丰富性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交友的内容应该越来越丰富广泛。大学生在交往形式上,应积极通过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人交往,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己综合素质与社会能力;在交往内容上,应打破专业学习的界限,把交往的内容与载体拓展到政治、经济、艺术创作、学术讨论、文体活动等领域,使自己交往的范围与内容向丰富、广泛和多样化发展。

3. 现代性

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大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应在其交友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朋友应成为大学生接收、传递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实现了大学生交友的现代化,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渠道来传递与交流信息,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容易对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深入探讨产生障碍,因此应及时过滤相互之间传递的信息,使其更容易被交往双方接受和学习,使朋友之间在需要、兴趣、理念与信念上的相互影响与完善,通过友表促进良好个性的发展与个体社会的过程。

(二)大学生正确友情观的引导策略

1. 社会层面

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友情观,从社会层面上来说,首先应从社会风气上入手,要积极倡导正确的友谊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性,我们在享受其利益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在人际交往中的负面效应,即社会关系变得松散了,人们的交往走向了功利化与疏离化,出现了人际交往的不和谐现象。针对高校大学生友情观中的趋利、缺乏真诚等问题,应优化社会环境,从社会风气上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友情观。通过传递性强、可靠性高的媒介进行舆论宣传,对大学生的交友观念产生强烈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的隐形教育来传递正确的交友观点与导向[9]。

2. 高校层面

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友情发生、发展的直接场所,对大学生形成正确友情观具有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对于高校来说,应针对有大学生交友中的困惑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工作,解决大学生交往中的普遍但重要的问题,如宿舍人际关系、学生干部与普遍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生家庭的亲子关系等。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根据学生交友困惑的程度开展不同的工作。如对初入校园的大一学生开展有关人际交往教育,每年组织心理健康普查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为学生交友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起到预防警作用;建立班级-学院-学校三级危机预防预警工作网络,对已经出现的交友问题进行专业的干预、调节和矫正,对于具有不同交友障碍的学生,通过心理咨询进行一对一的帮助辅导,疏导缓解其心理困扰及压力,使其重拾与人交往的信心,达到正常与人交往、建立起良好的且交往深入的友情关系的目标。

3. 家庭层面

大学生的交友性格、交友观念与行为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是在其潜移默化中培养与形成的。家庭关系和谐美好,在此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会获得更好的安全感,与人交往中进行得较为顺利。紧张焦虑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内向、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对其交友产生障碍。因此应发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交友中的基础支持作用,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创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教育理念。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塑造孩子个性,以及日后与人相处的模式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应做到不娇惯、不溺爱,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人际交往遇到困难时,要正确引导其多为他人着想,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友情观,为其在大学阶段独立处理好个人与朋友的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4. 大学生自身层面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对自身进行客观、全面评价,在与人交往中做到准确定位,实事求是、全面辩证的认知自己,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朋友并与之正确交往;要优化自身形象,完善良好性格,在与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并获得他人尊重与认可,同时不断对自己的交友行为进行反思,坚持良好的交友行为并将其固化;要學会与人沟通,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与朋友沟通时要不以自我为主,善于倾听他人想法,要善于把握沟通机会,在朋友遇到困境时要及时与其沟通,进行关心和帮助,同时也善于向朋友寻求帮助,相互关心与扶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最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在交友时,要摒弃对自身有利做为交友目的功利主义观念,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为核心,做到朋友之间以诚相待,真心相伴,树立起正确健康的友情观。

参考文献:

[1]严慧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9(04):133-134.

[2]张统宣,郝小雨.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与趋势调查与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2):4-5+12.

[3]陈新婷.关于优化大学生友情教育的新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01):108-109.

[4]赵玉婷.大学生友情焦虑的成因与纾解——基于人生价值观的视角[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02):61-65.

[5]赵志毅.论大学生友情教育——兼议大学生正确人际交往观的形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76-80.

[6]武雪姣,李彬彬,刘灵芝,等.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2):283-284.

[7]王惠.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的友谊认知与交友偏好的差异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在校生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

2015:13.

[8]谢笑春,雷雳.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友谊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6(05):76-83.

[9]魏颖.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格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20.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2019年度立项课题“价值观变迁对大学生友情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编号:JGJX2019B37)的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谢剑媛(1988-),女,汉族,吉林梨树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英林(1973-),女,汉族,吉林九台人,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引导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网络评论要主动引导舆情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