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六位一体”式产教融合式平台的研究

2021-06-15 03:11郑伟李将将余强
高教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六位一体平台建设创新模式

郑伟 李将将 余强

摘  要:依托推动校企产教融合模式的深入开展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已经成为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关于产教融合在运行机制,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产教融合类基地形式大于实质,企业合作意愿较低,学校过于重视人才培养而忽视运营能力等问题,最终表现为校企双方在共同建立的产教融合平台上的推动力不足。据此,温州通过探索一种“六位一体”模式(教研产试人文六个方面)的校企产教融合平台的研究与实践,研究一种可以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双方都能实现效益的最佳方式,实现为双方培养人才,为双方创造利益以及可持续化建设等多方面的效果,为后续真正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良性互动以及可持续化发展的格局提供一种先期研究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7-0057-04

Abstract: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rend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this stage by promoting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school enterprise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ere are a lot of research result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path for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there we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form was greater than substance, low willingness to cooperate of enterprise, schools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to personnel training and neglected operation ability, etc. and so on, the final performance was the lack of impetus of the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jointly established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platform. Base on these,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a new innovation mode named "five in on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which worded for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studies the best way to achieve benefits for both sides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cluding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both sid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both part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for both sides, so as to provides a kind of early research reference to truly realize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industry in the future, positive interact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mode

一、概述

習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同年国务院发布了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1],2019年国务院及各部陆续发布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一系列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政策,明确了高职类院校通过与企业或行业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方式开展合作活动。从这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2]。

很多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对高职院校如何开展产教融合方面进行了阐述以及研究,一方面研究如何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以及其实施路径[3],另一方面研究集中于指出现阶段实施产教融合还存在多方面问题[4]。比如张建平在产教融合政策变迁的角度上分析了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的理论溯源、实践壁垒及破解路径[5],比如陈志杰在产教融合内涵与本质方面提出了一种三大融合和三大特征的观点[6],比如杨欣斌在产教融合建设路径上指出了一条“深圳特色”的特色产业学院[7],比如张雪斌等在产教融合方面提出了一种“四体六环”式的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8],表明该种模式确实比较良好的支撑了高职的各类教学。同时,上述研究成果也从各种角度上指出现阶段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存在的各种问题。

而产教融合本身就是突出产业与教学之间的密切结合,相互支持与促进,具体体现为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也是行业为适应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产业持续性升级所做出的反应[9]。因此从根本上讲,产教融合需要达到校企双方共同产生效益才能有生命力[10]。从世界人才培养的发展历史来看,产教融合是大势所趋,不仅是职业教育甚至是本科教育必然的走势,同时也是产业升级过程中企业解决人才紧缺问题的必然选择。即产教融合既能有利于高职院校各方面建设的推进,又能成为企业或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库和技术发展与革命的创新库[11]。

据此,本文提出一种新型“教+研+产+试+人+文”六位一体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模式,其核心点在于校企双方利益点进行扩展,在扩展方面找到双方的利益交融点,最终促成平台建设的可持续性,其建设内容面向的是企业产品技术层级积累以及企业产品附加值上的提升,校企双方整体岗位链上人员培育等,其关键理解为平台可实现学校精力集中于育人与研究,企业精力集中于生产,销售以及售后,不再为人员培训,小试产品以及产品测试而影响到宝贵的生产线资源,可以说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企业成本,特别是对中小型企业有着更大的“诱惑力”。其关键表现为学校利用多学科“人才库”的优势,充分介入到企业产品的全周期阶段,使得教师科研呈现连续化与对接化,同时也让培养学生的亲产业能力与视角,且该种建设方式下校企双方所获得的利益重新进入到平台中,让平台实现了良性循环,达到了可持续化发展的目的,其扩展点为双方文化的交融,便于促进双方理解与交流,更加可以推动产教融合效果的大提升。

二、产教融合存在的根本问题分析

传统建设模式中,校企双方实际上还是在分离,企业重视技术与生产,重视所投入的大量资金是否产生了根本效益,以及这种产生效益的周期是否过长。校方重视教育与人才培养,希望能通过改革实现百年育人的效果,对于短期内是否产生高额利润关心度不高。因此在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下存在如下的不同:1. 产教融合的根本侧重点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与高校分工日益明确,其生产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划分十分清晰,企业侧重生产,高校侧重教育。2. 产教融合的根本需求点不同,企业有着产生利润的天然属性,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是它的目的,学校有着教书育人的天然属性,培养人才是目的,在进行产教融合中是否盈利不是考虑的重点。3. 产教融合的根本理解点上,校企双方的理解上存在差异。企业希望能将产教融合最终落脚到生产从而产生利润,高校希望能将产教融合最终落脚到育人。4. 产教融合的知识产权归属上,双方存在分歧。出于对研发成果的保护,企业总是希望能独揽知识产权,创造产权的最大效益化,而高校总是希望所创造的知识产权能服务于整个行业,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扩大了知识产权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上述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例如从产教融合的需求点出发,就很容易得出为什么企业对于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上立场坚定,例如从产教融合的侧重点出发,就可以理解高校建设产教融合的根本需求是放在育人而不是放在利润。

但必须说明的是,产教融合出现上述各项问题,并非不可逆转,不可调和。企业出现产教融合动力不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企业纯粹从市场中寻找利润,比如产品或者服务,这种做法并没有完全理解利润的含义,并没有从人才或者技术积累中寻找出利润点,实际上企业的利润也可以在产品系列化,产品代差技术积累,生产线管理提升,企业运行机制以及效率提升,员工技能水平提升以及员工团队层次合理化提升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高校虽然在推进产教融合方面的主观性较强,但是在推动“产”利润角度上动力不足,分析其原因在于高校在对于“产”方面的理解角度以及实施措施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产”中所产生的利润可以有效反哺平台建设,让企业的输血式投入逐年降低,同时在“产”中所实现的某些技术革新或者理论革新等又增强了平台科研实力和积累,特别是在“产”中寻找出的基础科学规律问题非常有助于提升高校团队科学成果的产生与积累,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成果具有典型的产业特色,因此理论成果产业转化方面就有着先天的优势。同时“产”工作的逐步推进又让高校师生得到了接近产业,熟悉产业,改革产业的机会,让教学内容,教改方面,教育内涵都逐步的烙印上“产业”二字,因此这对于高校教师培养产业人才带来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综合上述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的合作并不是相悖关系,而是在扩大视角情況下完全可以实现校企双方利益增进。当然,传统产教融合存在各种问题并不是否定产教融合,而是为了深入分析问题的症结,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三、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的探索

因此,根据上述论述校企双方在产教融合的侧重点,需求点,理解点,归属点上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中的最根本点在于双方往往对这些研究都是基于高校角度出发,忽略了企业对于利润追求的要求,但单纯从企业追求利润角度上分析,也容易得出两方出发点对立的结论。在产教融合思想下这两者关系并不对立,高校与企业在产教融合思想下属于“同心同向”。当然,在诸多文献中也指出了产教融合的实施方式很多,比如可以设置一个校办工厂,在企业中设置实践教育基地,在政府引导下设置联合研发中心等,本文研究的对象为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根据产教融合的内涵要求,平台需要包含教育功能,产业功能以及相互交融功能,具体来讲平台侧重于生产中的技术积累,产品小试、测试平台的开发、技术以及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与培训。本文所阐述的实施“教+研+产+试+人+文”六位一体模式有如下解释:

教——即教学与教改,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学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产业化和教改方向的校企互利化。之前所培育的学生之所以对企业不熟悉,造成校企之间的陌生,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接触产业。但在若将教学内容体现到产业链和岗位链上,则让学生天然的就开始了对于产业的认知和熟悉,从而毕业后不会对产业过于陌生。教改传统模式下,教师教改侧重于如何更好的实施教育,但对于产教融合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校企双丰收上研究成果积累还不足,增强此方面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产教融合的健康发展,还可以从根本上让高职院校师生最大化的亲近产业。在产业内容教授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产业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这是企业愿意见到的,也就让企业不用花费过多的钱去让没有产业经验的学生,从而为企业节约了培训资本。

研——科学研究。传统产教融合模式下产品的研发更多的是从产品本身或者产品对应的生产以及营销,售后等方面进行,包含但不局限于针对产品的技术研发,产品升级,设备开发等。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核心是产品本身,但缺点也集中于产品为研究焦点,没有拓展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或者产品的附属价值提升(比如艺术造型上,文学形象提升上)。一个或者一个体系的产品研发,并不是简单的几个点,还是包含了该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内容,因此如果研究的落脚点放在这个面上,不仅需要研发的内容很多,而且是整个体系的问题,会让不同学科方向的老师都有研究的落脚点,因此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模式开展的研究,完全可以达到双方都受益。而且,传统依靠一个老师或一个专业方向团队的研发,虽然能提高产品在某个方面的技术水平,但对于企业来说,也许不一定合适。因为企业的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产教融合背景下研究放到产品的全周期上,高校可以吸引更多不同专业地教师加入到研发团队,企业则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对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技术等级的提升。

产——即产业化。传统的认为,产业化就是高校教师依托横向项目,将创新成果产业化,促进企业新产品或工艺的落地,但这种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针对的是一种产品或一种工艺,一旦产品或工艺得到实施后,项目也随之结束。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这种产还体现在产业的技术积累。类似于“生产一代,研发一代,构思一代”的模式,企业正在生产的一代,若需要改进,就必须调整生产线或占用生产资源,这势必影响生产或增加企业的资本。为此,需要体现出一定的积累性,需要将产品从单个朝向体系化发展。即,在产教融合思想下,这种产,体现的是动态产,而不是针对某个产品或技术的静态产。

试——即小试与测试,企业为了能在尽量不影响生产进度或生产线节奏时,完全可以依托产教融合基地实施为产品小试。因为创新的东西很多,不可能每样创新点都去占用企业宝贵的生产线,因此完全可以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实现部分创新产品的小试,依托小试进行来料检测,图纸优化,试生产、试销售,增加用户市场反馈效应,优化产品各项性能,为后续生产线上的生产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如需要对已销售或预销售产品测试,也可以通过产教融合平台进行,一方面这是企业不占用宝贵生产线资源的好方法,另一方面也是高校师生验证科研开发成果的最佳方式,双方都受益。

人——人才创新实训。传统模式下进行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几乎都是围绕高校学生进行,但实训结束或者毕业后,只有少部分甚至是极少数学生留在合作企业中,因此从企业角度上讲,人才培养几乎是停留在“为他人做嫁衣裳”的阶段,企业持续性投入人才培养的动力就会逐渐减弱。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训,不能简单训练自己的学生,这个训还包括了全方位培训,充分利用合作学校在学科门类齐全方面的培训,比如设计培训,营销培训,技术培训,艺术鉴赏培训等等。因此这种培训对企业来说,门类齐全,地点固定,合作熟悉,而且还可以实现可持续化培训,既企业培训成功的人,还可以依托产教融合基地再次培训自我企业的员工,形成一种良性可循环模式,且将培训做成品牌后,不仅可以服务本校和建设企业,还可以服务于其他需要培训的单位,从而创造出平台利润。

文——企业文化和校园相融合。企业文化中相关的人员管理理念,职场发展理念,设备操作理念,而校园文化中的所主要体现的是淳朴理念以及家国情怀等个人修养方面。关键点在于淳朴的校园文化与优异的企业文化相融合,能迸发出相互促进的基因。这种融合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既讲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人文艺术素养等,又培养出学生对科学知识以及科技技能的不懈追求精神,同时在融合过程中又增加了学生对于企业理念的深度理解,对于了解,掌握企业发展规划以及用人机制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说,产教融合平台在创新建设中加强文化的交融是增强双方沟通、增进互相理解,推动事业前进的良好润滑剂。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校企产教融合才能迸发出更大活力,产生“1+1>2”的效果。

总结起来,教、研、产、试、人、文,教体现在教学内容产业化,课程体系岗位化;研体现在产品的全周期研究,产体现在注重产品技术的体系化积累,试以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为基础的产品小试或测试,人体现在培训希望是一种全方位培训、可持续化培训以及品牌培训。对企业来说,产品技术升级或生产线升级是必然的,因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从低级到高级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企业若不进行产品技术升级或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那么适应这种升级中的产业就是个难题,这在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互联网类企业中尤其明显。但若让企业单独应对产业升级,则一方面没有体现出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也陡增企业成本,不管是在人力成本的激增还是技术开发成本的激增。文体现在校企文化交融,强调增进互相理解与支持,在精神和物质层面上都得到提升。因此从此观点群出发,校企聯合实施产教融合的利益追求就有了天然融合性,也让产教融合平台的发展体现出来了生命力。

本文研究的侧重点在于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具体措施研究一种“六位一体”模式下的产教融合理念,相比传统校企合作平台而言,本文所提出的“教、研、产、试、人、文”六种角度融合校企双方的产与教双角色,以系统化和可持续化研究为抓手,改革传统校企合作下的弊端,不回避平台角度上双方都有利益的追求,而是将利益的追求转化为双方的共同追求,将平台的建设突出“可持续化”角度,而不是单纯的依托学校或企业的输血式建设,将赢利点不放在产品本身,而是放在与产品相关的附加利润提升含人才培训的建设,扩大了企业盈利范围,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改善了产品艺术造型与含义,帮助企业打造了产品文化含义,也优化了企业生产节奏,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使得企业的关注点放在了其最擅长的生产,销售与售后。学校“利益”提升在于通过平台可以让教学始终接近产业甚至达到服务产业的效果,让所培育出来的人才有天然的亲产业属性。还在于平台研究落脚点并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包含了产品所有附加值,甚至包含艺术性和文学性等,让研究体现出了系统性与体系性,让平台所包含的老师不局限于科研方向上的技术型老师,包括了其他专业,其他方向的老师,让更多的老师通过平台实现研究规模效应。还在于研究来源于产业,又最终服务于产业,既能通过研究开发新技术,新结构服务于企业产品,又能在不断研发中寻找出新的科学规律,新的基础性材料,丰富了老师在科技以及科学方面的成果。还在于创新产品的小试以及测试,这些都是难得的教学案例,完全可以丰富教学案例库,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库。还在于人员培训实现了专业化以及自身造血化,不仅可以服务于校企双方的人员,又能自身造血式的培育新一代培训员工从而实现自身造血功能,甚至最终还能将培训做成特色化培训,品牌化培训,最终服务于平台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锋.抓住机遇,乘胜前进,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J].中国高等教育,2018,02:18-22.

[2]郝天聪,石伟平.从松散联结到实体嵌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高教研究,2019,07:102-110.

[3]郝天聪,石伟平.全面深化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J].高教研究,2018,04:80-89.

[4]李梦卿,刘晶晶.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教育生态学意旨、机理与保障[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3):71-75.

[5]张建平.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的理论溯源、实践壁垒与破解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7(40):14-20.

[6]陈志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本质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5:35-41.

[7]杨欣斌.基于特色产业学院的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10-13.

[8]张雪斌,朱光福,张超.产教融合“四体六环”高职新生职业体验模式[J].教育与职业,2020,3:64-70.

[9]李俊,李东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比较分析——以中国、德国和英国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4:159-164.

[10]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01:1-9.

[11]李梦卿,刑晓.“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要求、现实基础与提升路径[J].教育科学,2020,36(2):82-89.

基金项目: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依托多样式校企合作推动‘智防+类专业群建设的探索”(编号:JY202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工电子课程抖音模式形成策略的探究”(立项号:JY202009)

作者简介:郑伟(1979-),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六位一体平台建设创新模式
中学语文“六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刍议
群众路线视域下高校“六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探讨
民办高校“六位一体”学生工作机制探究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普通话测试管理的创新模式研究
关于配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可靠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