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风云突变”?

2021-06-15 09:08徐方清
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19期
关键词:立陶宛中东欧欧洲议会

徐方清

短短数月间,中欧关系乍看上去似乎同季节的轮替相背而行,由暖变冷。

当地时间5月22日,立陶宛方面宣布,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跨区域合作机制“17+1”。两天前,5月20日,欧洲议会通过决议,冻结有关批准中欧投资协定的讨论。

而在去年年底,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仅仅过了一个多月,2月上旬,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通过视频方式举行,被视作这一合作机制的“升格”。在美国的拜登新政府上任之际,中欧关系两次重要的“顶层设计”,成为中欧合作的新动力,也被认为可以给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跨区域合作机制“17+1”的推进,几乎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进程同步。2012年4月,“16+1”合作机制正式启动。2019年,希腊作为正式成员加入,“16+1”扩展为“17+1”。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于2014年1月正式开始进行,历时七年才完成谈判。

近期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和“17+1”合作机制前后脚遭遇波折,其实有着“内在联系”。今年3月,针对欧盟对中国有关个人和实体实施的制裁,中方宣布对欧方10名个人和4家实体实施反制裁,这份名单中就包括一名立陶宛议会议员。

立陶宛一向将美国视为最重要的北约盟友,拜登政府上台后多次向盟友喊话“美国回来了”,回归“盟友外交”,让立陶宛在紧跟美国上显得更有底气。与此同时,中美欧大三角关系也需要找到新的平衡。

针对欧洲议会“冻结”中欧投资协定的情况,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协定能够生效,欧洲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准入将得到改善,她本人可以继续为中欧投资协定的“每个字”进行担保。但默克尔也坦言,“北京的制裁”使欧洲议会批准该协定更加困难。

而另一方面,默克尔依然坚持要同中国进行对话。默克尔认为,虽然欧洲同中国之间在一些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但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如果不进行对话,是行不通的。”作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默克尔的表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欧洲政坛目前的主流态度,也是着眼于中欧关系大局的务实看法。

2020年6月22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右)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出席第二十二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图/新华

2020年,虽然受到全球新冠疫情的冲击,但中国与欧盟贸易额逆势前行,增长4.9%,达到6495亿美元,中国首次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就欧洲议会通过的涉华决议,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表示,中欧投资协定是一份平衡、互利共赢的协定,不是谁对谁的恩赐。中方始终抱有诚意促进双方合作,希望欧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对于立陶宛退出“17+1”合作机制的决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回应称,“17+1”在推进合作过程中,一贯秉持协商自愿、共商共建、开放包容的原则。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符合各方共同利益,機制成立9年来成果丰硕,不会因个别事件受到影响。

不论是从默克尔的表态,还是从中方的回应中,都不难看出,对话、合作、互利共赢依然是中欧双方坚持的方向。

猜你喜欢
立陶宛中东欧欧洲议会
中东欧市场
立陶宛要建边境墙挡非法移民
近看中东欧
Super Strong Beard 超级结实的大胡子
喜新厌旧
欧洲议会表决通过CETA
寥若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