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国:奋斗路上万水千山

2021-06-16 03:03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公司张婧
中国电业与能源 2021年5期
关键词:能源建设集成式蜗壳

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公司 张婧

沈有国近照。 (李龙 苏李彦 摄)

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集团公司安全领域高能人才……作为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副总工程师,新能源工程建设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的沈有国,20余年屡获殊荣,近日他刚被评为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

历经岁月的淘洗磨砺,一路走来,沈有国始终在行走和思考,既然时代把丰富的水电站和新能源建设经历赋予自己的生命中,那么自己向理论与实践深处掘进的努力就不能懈怠。

为同类蜗壳焊接提供借鉴

2006年,沈有国负责建设拉西瓦水电站。当时,该水电站是混凝土拱坝最高、海拔最高、单机容量最大、送出电压等级最高的水电站,机电方案没有先例可循。

于是,他带领技术人员边论证边实践,确定整体布置方案、70万千瓦机组空气冷却式、高海拔地区特高压设备选择、200米垂直竖井800千伏GIL安装固定方式、高水头机组初期发电水头。在机组安装过程中,蜗壳焊接发生裂纹,他带领团队对焊接工艺和钢材焊接性进行试验分析,找出了S550Q低合金高强钢焊接出现裂纹的主要原因,改进了焊接工艺措施,杜绝了裂纹的再次发生,为国内同类电站蜗壳焊接提供了借鉴。

主动涉足新能源产业

艰辛有之,磨砺有之。尽管在人生的履历表上拥有水电站建设经历的座座高峰,沈有国却不愿意被固定在某个专一领域中,他深深感受到电力行业的厚重与辉煌,决意付出百倍的努力。

2010年8月,黄河上游水电公司开始涉足新能源产业。沈有国当机立断,主动请缨转战新能源建设第一线。

整整五个月时间,沈有国把自己“钉”在了格尔木200兆瓦光伏项目现场。每一个子阵安装、每一天进度安排、每一道工序,他都了如指掌,处理得井井有条。这期间,沈有国还同时兼管黄河上游水电公司乌兰50兆瓦光伏电站、河南20兆瓦光伏电站等6座电站的建设管理工作。从5月可研论证到10月全容量并网发电,短时间内,沈有国带领技术人员创造了世界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光伏电站最短建设周期纪录,为后续大型光伏项目设计、建设、运营、技术标准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

创新发展理念在心中成形

沈有国长年从事水电与新能源建设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管理与实践经验。他十分重视对工程建设的总结与反思,对于经验化的提炼开始得很早,而创新发展理念也渐渐在他心中成形。“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他始终坚信,创新是当前乘势而上干成任何事情都必须依靠的支点和动力。

2020年,海南州特高压外送基地电源配套项目紧锣密鼓开工,6座330千伏汇集站、122千米集电线路、30座预制舱式开关站、96万根钢管桩、8万套支架、69万块组件……历经9个月的鏖战,沈有国顶着烈日、风沙,脱一层皮、洒一身汗,现场蹲点、协调进度、优化改进,自主研发集成式逆变设备,实现厂内集成式制造;推广应用铝合金电缆替代铜电缆;率先使用PHC桩、静压钢桩、螺旋状管桩等新型基础。

沈有国带领团队以卓越的工程建设管理手段和出色的问题协调解决能力,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截至目前,沈有国参与建设的水电站累计装机660万千瓦、光伏电站累计装机超800万千瓦,取得专利6项、QC成果4项。

伟大的时代属于每一位奋斗者和梦想者。四十不惑,是逆水行舟,抑或是劈风斩浪,在新能源建设这条不乏耕耘和艰辛的道路上,沈有国守住了初心,向着“高原”不懈攀登,而他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成为坚守一生的方向。■

猜你喜欢
能源建设集成式蜗壳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给集成式附着升降脚手架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焊接蜗壳泵模型开发
基于老年驾驶人的多模态集成式交互设计研究
集成式天然气输送压缩机直驱永磁电机研究
污水泵蜗壳断裂原因分析
新时期农村能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共赢致和,行稳致远——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五年发展回眸
智能集成式小水电设备的特点及国内外应用
中电工程:演绎能源建设EPC模式价值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