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甘肃监管办公室 曲星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简称《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为能源改革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十四五”期间能源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其中,党的领导是能源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保障作用;同时,能源绝不仅仅是经济的概念,能源对国家战略安全、应急动员能力、军事国防安全、基础民生保障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备战略性、经济性、安全性、公益性、保障性等多种属性。只有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才能有效统筹整合能源的复杂属性,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科学适度平衡,保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确保我国能源事业发展在自身多种属性交织和复杂国内外形势下保持正确航向。
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资料图
《建议》在“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指出“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
上述内容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对强化能源供给产业链,增强应急保障和供应能力意义重大;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与储备建设,对增强国家能源自给能力,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意义重大;优化油气、电力管道和通道布局,对强化能源输送主网架,增强全国能源一体化调配互补能力至关重要;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对优化能源供给构成,促进能源绿色发展作用重大;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对推动能源高效利用,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
《建议》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分指出“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上述内容对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将能源产业置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格局中,必将进一步激发能源科技创新对整体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推动作用;将能源产业发展置于信息、材料、生物、海空装备等新兴产业集群的大体系中布局,一方面有利于能源产业发展动能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延展,同时也有利于其他产业对能源产业的互补共促,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
《建议》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部分指出“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部分指出“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上述论述对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具有重要意义:促进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是强化国内大循环能力的结构性保障;破除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等的体制机制障碍是畅通国内大循环通道,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强力推进剂;推进能源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和公平开放,是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促进更广泛受众享受能源改革发展红利,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推动。
《建议》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部分指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上述内容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大格局下进一步提升了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定位;从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的高度进一步阐释了能源发展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功能;从生态安全屏障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能源清洁低碳高质量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适应从技术、经济角度到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诉求、发展模式绿色转型、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转变,在更加全面宏观的格局下有效发挥能源资源配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