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数学得有起码的数学感觉

2021-06-16 05:27李菊明
新课程·上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集装箱题目单位

李菊明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师,每天都希望孩子们在自己的引导下,能够掌握所学内容,收获成功的喜悦。但不可避免的是,面对一些内容,孩子总是屡次出错,甚至出现了荒唐、离奇的错误答案。笔者无时无刻不在反思:到底怎么教,孩子才能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

在这样的苦恼中,一路追问,一路探寻。直到一道习题的出现,让我从学生身上受教:原来,成人的思维蒙蔽了我们教学的“眼睛”,俯视成了一贯的动作,而少了该有的平视、仰视——蹲下身、擦亮眼去洞察学生的想法。

【案例】

一个集装箱重7(千克)

数学书的封面长2(平方分米)

250米+750米=(1000)千米

王伯伯用70米长的篱笆靠着墙围了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

70÷2=35(米) 35-13=22(米) 35×22=770(平方米)

看到这些答案,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或许都会认为孩子是太粗心了!其实,他们做错题一般都不是因为粗心,往往是因为感知、技能和思维的缺陷。他们答题未必太随意,主要缺乏对数学起码的感觉罢了。

学生的心里到底怎么想的?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进入了课堂,与学生进行了正面的“交锋”。

一、询问:为什么这样填

师:孩子们,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填呢?

生:因为他说集装箱重,所以用重量单位。

生:数学书的封面,所以填平方分米。

生:因为250+750=1000。

生:要算长方形养鸡场的面积,先得算出它的长,70÷2=35(米)是一个长和一个宽,先求宽,再计算出它的面积。

还有个别孩子点头,表示赞同。

原来是这样啊,回答得直接干脆,我豁然开朗:只要是重量单位,就填千克,只要有封面两字就填面积单位,只要计算面积,就找长和宽,学生有错吗?扪心自问,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否也固执地把这种单一、模式化的方法灌输给学生呢?不可否认,或许大家都有。

二、突围:到底怎么填

师:奥,明白了!你们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不过……

话音刚落,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生1:我认为不对,一盒牛奶250克,难道一个集装箱才4盒牛奶重吗?我认为集装箱指大大的箱子,应该填吨。

生2:对,应该找比千克更大的重量单位吨。

生3:第二个应该填2分米,因为它指的是封面长,而不是封面的大小,应该用长度单位。

生4:250和750后面都是米,而最后成千米了,应该填1千米。

师:是啊,同学们看,这就是一个集装箱(出示集装箱图片)。

学生发出了呼声,哇!真大啊!同学们应该填哪个重量单位呢?

异口同声:吨。

同学们看自己的数学书,找找封面的长,应该填什么单位?

生:长度单位。

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愿意倾听学生错误背后的原生态思考,顺承学生的思考误区,通过让孩子看、思、辩,直击要害,无须教师过多言说。

三、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生:我觉得他们太粗心,没有认真看题。

生:我觉得他们没认真审题,没看清单位,所以填错了。

生:我觉得他们不知道吨有多大,所以就错了。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许多孩子点头表示赞同。但不外乎都是粗心、不认真等原因导致。于是,就围绕“学好数学要有起码的数学感觉”为话题展开这节课的内容。

(一)四年级数学和低年级数学的区别在哪里

孩子们,你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学習的是四年级的数学,四年级数学和低年级的区别在哪里呢?

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从一步思维向两步思维过渡,也就是说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要经过“先……再……”的思考过程,不同于低年级做“2+3=?”可以直接看出结果。像“250米+750米=(1000)千米”的错误,就是只算了250+750=?而忽视了后面还要进行单位的转化这一步骤,同学们将两步思考变成了一步。

当然,等大家升到五年级、六年级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还要经过“先……再……最后……”的思考过程,才能完整、有序地解决问题。

(二)学习数学,一定要有数学的感觉

什么是“数学的感觉”?就是对题目中所讲述的内容,要有最起码的敏感,要能联系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解决问题。

比如,谈到“集装箱”,你总要想起“集装箱”是什么样子的,能将它和自己熟悉的物品进行比较,看看选择怎样的重量单位最合适。

如果不熟悉集装箱,可以将学过的三个重量单位进行对比:7吨、7千克、7克分别有多重呢?哪一个更合适呢?

再比如,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一样东西,可以有很多的研究角度。像研究数学书,我们可以研究它的面积,也可以研究它的长度,比如:数学书的封面长2(  )(填单位)甚至还可以研究它的价格。关键在于你要抓住题目中需要你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如果同学们仅仅依靠自己的直觉来解题,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也可以说对数学的敏感性很差。所以,要想学好数学,我们首先要培养自己对数学的感觉。

(三)数学学习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数学吗?数学是一种模式,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它首先是把生活问题变为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一些方法,得到一些模式,然后再用这些模式、方法去解决生活问题。什么是实际问题?就是你所面对的生活问题。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可能在考试前的学习过程中练习过很多遍实际问题,但是,当你在答卷时,仍然要对你所研究的问题重新思考。所以我们有时候看一个问题,不能就一个问题看这个问题,应该从更高的高度,从数学的本质去思考。

比如用篱笆围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围的方法各种各样,但关键是我们要弄明白题目中是怎么围的呢?70米的篱笆变成了长方形的什么?一周的长度吗,还是三条边的长度?我们不能只顾着脑子里想到的方法,而不去理解实际题目的意思。这样的学习是很危险的。

【我的思考】

1.现在的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课堂

还记得在学校举行的一节评优课上,老师让孩子用简便方法计算,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孩一道题都没有做对,当教师讲解结束后,问都做对的孩子举手时,他却把小手高高地举起,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却匆匆用文具盒盖住了试题。随后,又发现这个孩子举手的动作很特别:别人举手时,他举一半,缩着,当教师的目光移向别处时,他才把小手举得和大家一样高。举手的同时,另一只手始终盖着本子,这个孩子小心翼翼举手的动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由得反思自己,这样的现象在笔者的课堂中到底存在多少?从事了二十几年的教学,这样的细节却未曾关注过。

在这个孩子身上,我看到了恐惧,当他感到恐惧,想方设法掩饰自己时,此时,谈学习兴趣、效率、谈教学目标的落实,是一件多么荒唐可笑的事啊!

细想,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孩子敢于提出不一样的甚至错误想法的课堂;真正的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满理解和欣赏的课堂;当课堂上孩子能自然地举手说: “老师,我不懂”时,教育就开始了!而当所有的孩子都告诉老师“我全对,我听懂了”时,教师就应该想到那些承受压力、假装学习的孩子了,所以有时候,我们可能无法判断学习有没有真正开始,但至少要做到不让孩子假装学习。

课堂是所有学生成长的地方,在课堂中,学生能够思维开放、精神自由、独立思考、畅所欲言,学生更能在课堂上出错纠错、争辩反思、学会借鉴、感受快乐,这样的磁场,会培养学生学习的底气,提升学生学习的灵气,培养学生学习的勇气。这样的课堂,才是师生向往的课堂。

2.现在的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学习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指出:“数学是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坦率地讲,在现在的课堂中,我们太多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有所忽视。独立思考,既是学习方法,又是学习的品质。

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的材料,是进一步学习的支架。练习课或复习课上,组织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各组推荐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错题在全班交流。结合孩子的交流,教师再选择有价值的题目全班交流,并引导孩子反思:选择这道题的目的是什么?哪儿容易出错?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孩子也参与了试题的选择,从而让他们练习了他们真正需要练习的问题。

想想:面对数学问题与任务,学生独立思考,真诚而坦诚地与他人交流,在不同的想法对照、比较的关联过程中,学生看到自己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这才是数学课堂学习的样子。

3.现在的教师如何指导孩子学习

数学学习是一个生长的过程,要想看到大树,我们得先埋下种子,或者说,当你开始培育树苗的时候,首先想想我们在什么时候播种了种子。

复习期间,少不了要做些綜合练习,每一次考查前,学生都流露出考满分、高分的期盼。可是,他们常常眼高手低,失误不断。

为此,错题分析时我都和学生说:“最难的试题不在卷子上,在你自己身上!”

首先,考试中万万不能犯低级错误,比如将题目看错、数字写错、基本的计算算错、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公式用反、单位名称看丢、平移时的格数数错等。

说白了,就是不要把最基本的题目做错。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全神贯注、集中全部的精力来读题、答题、运算。

其次,作为一个会学数学、爱动脑筋的学生,解决每一个实际问题最需要的是有一些基本的策略。因此,在复习中我总是不时强调对解题策略的使用。

比如在解决空间图形的题目时,我渗透画图的方法。

判断:一张长方体纸,长是11厘米,宽是6厘米。将它剪成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最多可以剪11个。(  )

在学生初练时,总是考虑到长11厘米既不正好是几个3,又不正好是几个2,因此,在操作时一定会出现“零头”,既然有“零头”就不会剪出11个了,因此这道题应该判错。

让他们动手把图形画出来试一试,最后他们发现,原来是可以顺此思路,我又引导学生尝试着用图形来表达课本中一些习题的题意,让大家感受到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真是很有学问,很有作用!

难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办法来对付它!虽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材中有专门的单元,而且集中在四、五、六年级,但是,策略的思想是没有阶段的,在中低年级的学习中,结合具体的问题,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解题策略的渗透,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像画图这样比较直观的方法,是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

猜你喜欢
集装箱题目单位
美军一架C-130J正在投放集装箱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关于题目的要求
虚实之间——集装箱衍生出的空间折叠
看错单位
协办单位
我家住在集装箱
追根求源
一种新型自卸式污泥集装箱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