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的全球经济,要合作不要对抗

2021-06-18 16:28
中国经济周刊 2021年8期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回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也让全球治理体系的部分失灵凸显出来。此前已存在的大国竞争加剧、全球合作受阻、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随着疫情发展变得更加显著。

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亚洲经济前景与一体化进程》报告认为,亚洲经济增速大幅下降,但经济表现明显好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报告称,政企携手推动可持续复苏,是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

后疫情时代,大国关系将向何处去?如何完善和重建全球治理体系?世界各国的经济复苏进程将面临什么困难?众多国内外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进行了讨论。

世界经济未来或呈现“双轨”态势

《亚洲经济前景与一体化进程》报告显示,2020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亚洲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进一步提升至47.3%,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区域合作继续深化。贸易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疫情并未使亚洲的全球价值链中心出现转移,经济体之间的服务贸易联系增强,数字贸易在疫情下加速发展。展望2021年,亚洲经济将出现恢复性增长,经济增速有望达到6.5%以上,疫情仍是直接影响亚洲经济表现的主要变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在后疫情时代,必须要意识到两个强大的引擎——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还包括其他一些发达新兴经济体的驱动,但全球经济的恢复程度不同,可能会产生比较危险的分歧。“今年,有三个风险需要我们关注:第一个风险是政策的支持慢慢减退;第二个风险是金融紧缩的速度是否会比预测得更快;第三个风险,疫苗的加速注射会不会在全世界普及。”

她说,有句中国话说得好,“危机就是危中有机”。“我们正面临经济机遇,将我们带入绿色、数字化和包容性未来。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全球经济是如此相互依赖,同时凸显多边合作的价值。”格奥尔基耶娃呼吁为经济复苏滞后的国家提供全面政策支持,避免全球经济出现“危险的分化”。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也认为,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仍有难度,面临多方面挑战。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财政刺激空间已经很有限,与美国的差距会扩大。他判断,疫情过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会呈现出“双轨、不平衡”的发展态势。“疫情暴发前,许多低收入国家的增长都相对较快,现在他们的增速被拉低了。”

要合作,不要对抗

后疫情时代,建立新的国际合作格局,将国际贸易拉回到正常轨道,是此次论坛的主题之一,也是与会嘉宾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菲律宾前总理、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成员阿罗约认为,后疫情时代有三个主要趋势:一是中国的崛起;二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中产阶级减少,贫困和饥饿现象增多;三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后疫情时代的各国会有怎样的策略?其中一个策略是根据美国进行调整,因为这一届美国政府的做法、原则,和上一届有很大区别;另一个策略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人们也希望增加与中国互动。”阿罗约说,后疫情时代应协商合作,共创经济利益。东盟-中国的框架非常强大,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重点不应该放在分歧上面,应该是文化、经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阿罗约的观点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多边主义仍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多边主义的合作基础依然广泛,合作空间仍然广阔。

意大利前总理莱塔认为,如果从疫情暴发之初就有更多的国际合作,情况远远不是今天这样。他建议,G20可以建立一个不合作成本指数,让各个利益相关方能够去理解合作意味着什么。“我希望欧洲可以和美国携手,一起开启一个与中国合作的新时代。”

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前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则说,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和中国沟通时都表明了他们的态度,希望拜登政府能够看到这一点,“‘新冷战对美国、中国,以及世界各国都不利。马克龙和默克尔的反应给了拜登政府一个很及时的提醒。”

“一带一路”带动沿线各国发展

在博鰲亚洲论坛上,“一带一路”成为国际合作中的典范,被屡屡提及。

据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介绍,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互惠贸易累计达到9.2万亿美元。即便是疫情在全球暴发的202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互惠贸易额也达到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7%。

8年以来,中国对沿线国家累计直接投资1360亿美元,沿线国家在华设立企业约2.7万家,累计实际投资599亿美元。今年一季度,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达2.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4%;沿线国家在华新设立企业1241家,同比大幅上涨44%,实际投资32.5亿美元,同比增长64.6%。

“可以说,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跨境投资都有一些下降,但‘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稳中有进,弥足珍贵。”钱克明说。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巴基斯坦前总理肖卡特·阿齐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引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将60多个国家连接在一起。“它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可增长的环境,通过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开放市场,有更多的就业以及消费,这就是 ‘一带一路为何如此重要的一个原因。”

阿齐兹说,“一带一路”倡议开始后,巴基斯坦受益良多。中巴经济走廊有3000公里,自从“一带一路”开启之后,已经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变整个巴基斯坦的经济形势,“瓜达尔港周围建立了新的城市城镇、市场,迎来了新的投资,‘一带一路互联了众多不同国家,在今后的许多年,它会继续带给我们市场和机会。”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则用一个案例,说明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的支持可以持续造血,也能做到资金来源多样,且投融双方共赢。

国家开发银行支持的莫拉格哈坎达灌溉项目,是斯里兰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当地政府希望该水利枢纽建成后把雨季的储水调节到旱季使用,彻底改变中部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状态。由于斯里兰卡经历多年内战,缺乏资金,国开行以市场化手段帮助斯里兰卡政府构建融资机制,成功实施了这个灌溉项目。

项目建成后,为斯里兰卡主要水稻种植区提供了灌溉用水,还带动了渔业的发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80%的建设员工都来自当地,民众在就业的同时还受到了技术培训。“2012年项目开始的时候,一个工人的工资只有149美元。到项目开始施工时,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达到了227美元,成熟技术工人的工资到了568美元。刚开始老百姓是搭公交车去的,后来是骑摩托车,再后来有了自己的小轿车。”张晓慧说。

亚洲是保证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虽然让大多数国家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但也有部分国家试图通过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来维持本国经济,影响了全球供应链。

波士顿咨询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说,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供应链受到了威胁,苏伊士运河“堵船事故”等进一步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转,许多企业的运转和供应都出现了问题。

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20年前三季度,亚洲货物贸易总额为9.16 万亿美元,相比2019 年同期下降 7.0%。

不过,《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报告认为,亚洲经济体是加强全球疫情防控,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促进贸易与投资的重要力量,是多边主义的稳定器。

博克纳最近很关心一个来自中国的新名词——“双循环”。在他看来,“双循环”不仅仅是为了中国,也是在为全球合作与竞争寻求一种新的平衡。“中国所倡导的‘双循环,关键词是开放。中国不封闭,中国不断开放,对我们来说是主要的机遇。”博克纳说。

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冯氏集团荣誉主席冯国经认为,过去的几年全球政治氛围的变化,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各国会区分基本必需品和非基本必需品,基本必需品会依赖国内生产,非基本必需品则会更多全球化。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未來将会有更多的消费者技术涌现。市场的碎片化越来越严重,个性化定制产品越来越多,所以整个供应链将更加敏捷。这是供应链系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 冯国经说,未来大家可能需要通过两三个,甚至更多供应源保证韧性,以便确保供应链安全。

在施诺慕(北京)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泰奥·坦特里看来,大企业应该保护和捍卫中小企业。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时期,供应链受到影响,很多时候要仰仗中小企业,大企业在保护中小企业时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不可能有哪个大企业包罗万象,所有资源自己都掌握,意大利有很多大公司和中小企业签订了长达数年的合同,以便让整个供应链可以持久存在。要保证中小企业始终是活着的,留得青山在。”

火链科技CEO袁煜明则提出,可以通过新技术来解决产业链的协同问题。他介绍说,国际贸易涉及很多方面,例如海关、港口、物流等,区块链可以让各国共享数据、流程,缩短耗费的时间,提高多方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