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途径研究

2021-06-18 19:19李蓓蓓
高教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障碍因素乡村振兴

李蓓蓓

摘  要:人才是實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素。通过对农村籍高校学子的调查分析得出,新时期促进农村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首先要解决“四个突出性矛盾”。针对“四个突出性矛盾”,探索构建扶持政策与落实机制、回乡理想与资源向农村流动、农村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个人就业观念与社会认知的“四个相结合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籍大学生;障碍因素;体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2-0047-04

Abstract: Talent is the key ele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ural college students,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rural college graduates, we should first solve the "four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In view of the "four outstanding contradict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r combined systems" of supporting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return ideal and resource flow to rural areas, rural talent demand and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personal employment concept and social cogni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ollege students; obstacles; system exploration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和部署,这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为关键要素,鼓励受过高等教育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积极涌入新农村建设中,能够强有力地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建设发展。

一、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向调查分析

为全面了解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向,笔者以河南农业大学农村籍大学生作为样本,采取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愿、就业能力进行数据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有598名同学浏览,有效填写问卷577份,完成率为96.5%,涵盖了本专科生、研究生,涉及农学、园艺、林学、牧医等农业类专业,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现状和基本特征。

从结果来看,受访者中31.37%觉得农村发展前景良好,有66.20%选择继续考学,24.61%选择城市就业,3.64%选择返乡就业,返乡就业人数较低。工作目的地调查中,沿海城市占42.98%,省会或地级市占48.18%,县级市或发达地区的乡镇占7.28%,意愿去农村发展的仅占1.56%。

二、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存在“四个突出性矛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对破解“三农”问题重大命题。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民的收入也逐渐提高,“三农”事业步入了新阶段。人才仍是制约乡村振兴的关键。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创新能力,他们是乡村振兴实施的先锋队、引领者。与此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可以成为解决新农村建设主体缺失、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城乡之间人才流动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高校尤其是农林类高校必将成为乡村战略的主力军,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学子学成之后,在面临就业抉择时,往往受择业观、家庭条件、社会环境、能力素质等多元化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存在“四个突出性矛盾”。

(一)农村建设型人才匮乏与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矛盾

自我实现作为人类有限生命中的最高需求,一部分大学生尚未认识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在就业上缺乏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大都倾向于薪酬高、福利好的工作,这就涉及到了学生职业理想规划,他们是靠经济收入的高低来评判工作的好坏;其次,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定位偏高导致的不正确的择业观、不能坚持脚踏实地的错误心理,对于工作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往往喜欢急功近利,想要在短时间内收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再次,当代大学生缺乏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做任何利他的事情之前,总想到自己是否能获得回报,缺乏主观能动性和无私奉献精神。以上这几方面是严重缺乏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不应该仅仅是赚钱、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更应该看中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回乡理想与现实资源缺乏的矛盾

1.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一部分大学生有意走进农村,但由于一些落后传统观念的存在,在心理、思考、行动上困扰着大学生的决策。一方面,农村传统观念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制约,多数家人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脱离“农业”,应该留在城市工作,受这种思想观念影响,给大学生返乡造成了很大心理负担。另一方面,农村籍大学生在城市度过大学生活后,与家乡逐渐有了距离感,缺乏相互了解的桥梁,但家乡群体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差距使得两者之间更难以在交流与沟通上得到思想上的统一,成为大学生归乡创业的沟通心理障碍。

2. 农村经济和基础建设在改革开放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城市而言仍比较落后。第一,农村新媒体信息技术落后,电子设备、机械设备等硬件条件薄弱,交通、水电资源不足,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城市有着很大差距。这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第二,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农村的教育环境、医疗条件等社会基础建设体系相对城市的高度完善而言无法达到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内心期望水平。第三,农业作物生长循环周期长,受天气状况、降水量等不稳定的自然因素,导致资金链的循环时间变长风险更高,大学生易在农村创业时受到资源不足和市场培育制约等问题,很难长期进行下去。

(三)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农村建设型人才需求的

矛盾

农林高校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但农林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并没有完全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几点问题:一是针对推动农业农村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和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农林高校育人的主要形式还是以理论教育或普及性教育为主,而培养农村建设型人才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社会技能。二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形式应是以讲授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国家及市地相关扶持政策为主,理论性较强。而现实情况是育人实际操作性低,对返乡创业大学生缺乏“三农”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等必要的教育。三是返乡创业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多数在理论层面,未能获得有效的实践。学校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提供的实践教育有限,缺乏切实有效的校外商业合作机制,尤其是涉及“三农”创业的商业机构缺乏,导致返乡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性。

(四)国家扶持政策多样与服务体制不全的矛盾

首先,我国为新农村建设,出来了一系列针对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有些政策难以有效操作和执行,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就业创业运营资金需求、解决现实实际困难;除此之外,大学生也面临着融资环境局限性问题,尽管政策上出台了诸多的关于创业融资的具体措施,但这一资金来源渠道并不稳定,并且需要提供的支持材料、担保、办理相关手续等较为繁琐复杂,并且现有的针对返乡创业大学生创业服务保障不足。

三、推进构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四个相结合体系

(一)推进扶持政策与落实体制相结合的共进体系

基于前期的科学调研结果,笔者认为应建立扶持政策与落实体制相结合的共进体系,主要包含以下5个方面:1. 制定长期的财政投入计划,根据地区性差异,建立“一地一策”,制定相应实施细则,严格落实优惠政策,采取妥善解决措施,在大学生创业就业方面需加大相关政策保障、扶持力度;2. 提高贷款金额,按比例减免或返还税收,加强产业相关设施的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3. 建立就业创业风险补偿机制,保障创业型人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确保创业项目能够落地生根;4. 通过财政补贴,合理提升农村就业平均薪酬,吸引人才自主返乡;5. 加大农村人才回流就业创业的宣传力度,通过主流媒体创造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返乡就业创业的氛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通过强化责任担当建立管理人才培育制度,完善工作制度,避免学用脱节现象;扎实工作作风,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健全人才引进、考核、奖惩、提拔等评价机制、容错纠错机制。与此同时,积极保障返乡创业大学生需要的创业服务;建议线上线下设立集中的服务窗口帮助创业学生解决他们的需求服务,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或支农支教等建立绿色通道。

(二)推进回乡创业理想与资源向农村流动的相结

合的共建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要减轻农村劳动力资源短缺的不利影响,其根本在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但由于农村的生活方式相对于大城市比较落后,农村的居民生活、社会基础保障体系相对于城市建立的不够充分,导致人力资源加速向城市转移。因此要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使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为大学生返乡就业积极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第一,要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要优先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产业优化,深入落实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风民俗、乡村治理、居民生活等各领域高质量同步发展的总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型清洁能源和绿色智能化产业孵化园、农庄等现代化基地建设。结合地方实际,巩固和完善农村各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各项经营稳定进行。第二,推进农业农村基础硬件设施改革,着力投入先进机械智能化农业设备、便民生活设施等,提升乡村生活生产质量。同时完善乡村居民生活体系,从互联网、交通运输、生活水电、联络通讯等各系统优化更新,满足稳定持续高质量供给需求。第三,地方政府也要制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精准对接加大产业扶持政策,加强对农村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待遇扶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投入力度,通过乡村高质量的治理和建设,让大学生有信心并且安心返乡创业,保证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其次,改善农村岗位的提供。第一,要完善农村政府岗位系统。农村政府部门应不断優化创新当地政府工作岗位招收计划,建立农村籍政府岗位的低门槛、高水平的特招体系以及城镇籍政府岗位双招收体系。不仅支持农村籍大学生返乡,还要引导城市籍优秀人才下乡发展,实现城市农村人才双向流动。第二,乡镇应对其内部岗位需求进行细化,将技术需求岗位根据专业类型分类分层,制定更加细致的招收方案。通过政府以及企业岗位联合改革,从而增加农村所需的岗位数量,使大学生能够返乡就业,推进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热情。

政府和社会企业应创建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扶持项目,通过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服务业、传统文化产业等项目助力大学生创业就业。同时助力发展扶贫产业,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绿色+智力+产业三体融合作为现代乡村发展新产业新途径,以此为契机吸引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来到农村、扎根农村,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途径同时促进乡村各项发展。

只有做到农村基础设施到位、岗位供给到位、产业配套到位、引导扶持保障到位,农村才能留住人才,才能改变城乡人才流动趋势,促进农村大学生“回流”农村,城镇大学生“流入”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推进农村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的

供需对接体系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今中国社会对各种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大,导致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在供应方面高等教育改革已迫在眉睫。高等学校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发展主要针对企业人才输出进行,通过对教育方式、资源、结构以及机制等多方面的调整,制定融合更多元化、高效性的教育体系,从而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品质人才。就农村而言,所需要的是有思想、懂技术、求上进、肯吃苦、有学识的全方面人才,需要农村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做到精准对接、精准施策,以满足城乡就业创业需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供方改革对培养大学人才产生深远影响,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也迎来了新挑战。第一,农林高校应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相结合,培育新型农业类应用型人才。学校与当地政府加强联系,了解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改革。在高校育人体系中,不仅需要注意教给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的逻辑性,还要用“劳育”模式,鼓励学生将理论应用在田间地头的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当中去,在农村农业进行理论实践,养成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磨炼他们的意志信念,真正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业的新时代农业类应用型人才。第二,建立“学校-企业-农村”三平台培养模式,成立养畜、种植教学示范班。使用三平台培养模式,与当地政府和涉农企业紧密联合在一起,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与经济政策,人才引进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乡镇振兴,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多方位发展适合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对农业就业职务进行素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本企业的实践工作程序,了解其对学生自身的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实现高校学生所学与企业零距离,将学校、企业、政府的资源一体化。第三,培养一批“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传授科学理论、现代农业,创新能力。高校教师应加强自身综合能力,鼓励引导教师到各大农场、涉农企业实践学习,与新时代农业企业科技发展融合在一起,加强交流合作,增强自身理论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素养,加强对国家政策的分析与全面把握。“双师型”创新创业导师应作为带头人深入社会,融入农村,了解当地农村的具体需求,加强对相关课题的研究,以相关知识为对象进行讲解,培养出供给和需求相一致的高效型人才。

(四)推进个人就业观念与社会认知相结合的转变

提升体系

择业观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事业观在就业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的体现。高等教育要以培养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进社会为目标,培养以国家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在实现职业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新时代大学生。在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下,高校应及时引导农村籍大学生理性看待自身的专业技能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意义和发展前景,主动献身于农村创业就业的热潮中,发挥自身作用,履行自身义务,承担时代责任。

其次,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缺乏归属感这一问题的疏导,冲破对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马克思哲学观指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促进人们对外界的正确认识。高校应开展多形式、多元化的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同时,社会和国家层面也需要加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引导和宣传,在无形中鼓舞和激励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走进农村、发展农村,并以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次,要从社会认知层面上推动高校大学生返乡创业,社会政府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大力度鼓励与支持是符合现代社会就业实情的一项重要举措,全社会人士都应重视起来。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要指引舆论导向,营造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相应的社会氛围,打破社会传统观念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束缚,鼓励大学生们积极投入家乡的建设,让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变成常态化。纸质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要做好舆论氛围,做好榜样树立,营造正确认识回乡就业创业的选择,树立职业平等的正确观念。“社会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干预的努力,它强调融合过程的主观性”,不仅要让大学生有归属感,也要让农村群体习惯和接受大学生群体的融入。

四、结束语

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激励和引领高校大学生毕业后扎根农村,在农村绽放光芒,脚踏实地筑身基层是实现农村振兴,推动农村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富裕的重要因素。积极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的优势,应该引导和激励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构建“能留、能干、能动”的有效机制,让大学生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EB/OL].百度百科,2017-10-18.

[2]田桂芬.“農二代”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03):87-89.

[3]顾明远.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5-9.

[4]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18〕16号[Z].

[5]南文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逻辑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26(11):30-32.

[6]徐丽敏.“社会融入”概念辨析[J].学术界,2014(7):84.

[7]杨石有.农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07):122-123.

猜你喜欢
障碍因素乡村振兴
低频脉冲电治疗在妇科快速康复护理临床应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苏北盐城地区小麦高产稳产障碍因素及对策
资源型企业绿色转型障碍与发展建议
高职课堂教学小班化改革的障碍因素与发展趋势研究
区域生态环境法治化治理障碍及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