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30人,只为讲好一件事

2021-06-19 05:46付明丽
中国记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泽州县口镇分社

采访手记

扫码阅读《开往深山的“一元公交”》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新春走基层”。

今年报题的时候,人民日报以及其他媒体已经推出了多期“新春走基层”作品,这些报道大多聚焦脱贫群众奋斗故事、基层干部奉献故事。在梳理、综合了多方线索后,我决定写山西晋城市泽州县的“一元公交”。

为解决农村地区尤其偏远山区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晋城市泽州县从2016年开始推出“一元公交”惠民工程,县域内所有公交线路票价1元。同时,依托公交网络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从2020年6月20日开始,晋城市域范围内“城际(县际)、城市、城乡、旅游、镇村”五级公交体系全部执行1元票价,率先成为实现“一元公交”市域全覆盖的城市。

聚焦、深入的采访带来鲜活的素材

泽州县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激活了人流、物流,也在改变着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这不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吗?这个题选对了!

平时虽然有关注“一元公交”,但到了具体操作层面,还得好好思量一番:“一元公交”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很多便利,是聚焦一个方面还是面面俱到?晋城市很大,采访人物和采访点怎么选?分社记者都是“独行侠”,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要不要做成融媒体产品?

虽然在报题的时候我主动舍弃了脱贫类题材,但是惯性思维还是想往脱贫上靠,因为我在做功课的时候了解到,很多农民利用“一元公交”将土特产卖到城里,所以在出发采访前,我做了一个设想:“一元公交”是不是能与脱贫联系起来?

带着这个设想,我跟泽州县交通局主要负责同志、汇安公交公司经理和泽州县融媒体中心熟悉情况的记者开了一个采前会。经过一番探讨,觉得“一元公交”给当地群众带来的最大好处并不是脱贫,而是对他们出行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采访主题确定了,那采访地点如何选?采访人物如何选?

当地记者在采前会上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公交司机跟村民的关系都非常好。偏远山村里没有超市,司机会帮村民代购生活用品、交电话费,还会帮村民把土特产捎给城里的孩子。

这点太鲜活了!脑海里一下有了画面。

初步确定,要以公交司机为采访切入点,通过呈现司机与村民之间的温馨故事,来反映“一元公交”带来的便利。

□2月5日,记者在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樊家村采访村民。

至于地点,我的想法是,越偏远的地方,百姓越能感受到这种便利。跟当地了解后,泽州县柳树口镇远居深山,分布着多个贫困村,是首批试点之一,选这里最为合适。

正式采访前,我又来到晋城市客运东站,也就是“一元公交”的大本营做前采。

在晋城市客运东站物流配送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分拣快递,各个乡镇和村子的快递都划分了相应区域,甚至当地的《太行日报》也是通过公交车送到乡镇。公交车每日发车,所以能保证当天快递当天送到村民手上。

这一点再次给了我灵感:如果能追踪一件快递是如何从晋城市送到柳树口镇的,并记录下这个过程,应该是一篇有趣的报道。因为是春节前,我甚至还设想,如果追踪的快递是村民在网上买的年货该有多么完美!

物流配送中心的负责人告诉我,发往柳树口镇的快递每天会送两趟,我的采访计划应该没有问题。

第二天早上6点半,我便来到晋城市客运东站,有一件快递在柳树口镇最偏远的樊家村,我兴奋得一丝困意都没有了!7:10,我跟着司机出发了,连续乘坐晋城市客运东站——柳树口镇东下村、东下村——樊家村的公交车,两个多小时一路体验、一路采访,通过群像式的写作方式,将车程中遇到的村民出行故事一一道尽,同时,配发了一个1分24秒的短视频,记录下公交车送快递进村的过程。

其实,这种体验式采访随机性很大。出发之前,我心里也没有底:能不能遇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收快递的村民有没有故事可挖?万一采访不理想,可能就要重新再来一遍。

带着种种顾虑,还是出发了。说来也很幸运,正值春节前,坐公交车回老家、备年货的村民特别多,聊了一路挖到了特别生动的故事,最后选了四组不同类型的故事呈现。

第一组是68岁王丑旦的“旅游”故事。这位老人冬天跟县城的儿子住在一起,这次是坐车回村里过年。为了跟老人拉近距离,我尝试跟他聊家常。聊了半天后,也基本是一问一答,眼看采访要陷入僵局。

这时,当地的记者跟我说了一句,“很多老人没事就喜欢坐上公交车到处‘旅游’。”没想一提到“旅游公交”,老人一下来了兴致,自己就开始说起来,“以前周边的村子都没去过,现在全市有名的景点都去过了,过了65岁还免门票……”话语间,我能感受到王丑旦的激动和幸福,那种没想到“老了老了,倒有机会可以好好看看自己家乡”的幸福。

接下来的三组故事分别是李先果备年货、樊家村村医姚海庄的“上班”路、赵香玲收快递。这四组故事将“一元公交”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便利基本都展现了出来。

本次采访最后形成了两个作品,都于2月18日刊发。一个是人民日报客户端的融媒体作品《开往深山的“一元公交”》,一个是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综合稿件《在岗位上过年 在坚守中奉献》。

到这里,关于“一元公交”的报道还没有结束。

关于晋城市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其实还有很多故事没有挖掘,很多内容无法在报道里全部呈现。

用实践,打破自己对基层故事的狭隘想象

2月23日,我再一次来到泽州县,对“一元公交”进行深入采访。这次,我补充采访了“一元公交”在带动乡村旅游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把当地在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中引起的矛盾和解决方案展现出来。4月2日,通讯《一元公交,开进太行深处》在人民日报社会版头条刊发。

至此,关于“一元公交”的报道暂时告一段落,也许后续还会有新的故事。

“一元公交”这个选题,我付出了很多心血去做,完成度也比较高。梳理自己的采访笔记,先后采访了包括交通局、公交公司、村民、司机等各方面30余位采访对象,虽然有很多采访对象没有呈现在报道里,但是这些采访都以一种看不见的形式让故事更加饱满。最后再来复盘整个采访过程,有两点自己的思考:做好策划,事半功倍;采访扎实,报道自然成。

当然,也有一些需要提升的地方。《开往深山的“一元公交”》配发了7张照片、1张资料图、1个短视频,表现形式丰富。但遗憾的地方是,这次采访拍摄视频总时长1个多小时,素材非常丰富。但限于时间和视频制作能力,有很多精彩的画面没能剪辑进去,要继续提升自己新媒体产品的制作能力。

我2018年入职人民日报社,第一年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做编辑,2019年9月来到山西分社做记者。做编辑的时候,觉得自己坐在办公室便能知天下事,但来到分社却发现,每次采访都是一次全新的考验,越是深入基层越是感受到天地之辽阔,越是感受到自身之局限,关于基层故事的狭隘想象时时刻刻被打破。

□2月5日,记者在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樊家村公交车站采访司机钱卫利。

□2月5日,记者在晋城东— 柳树口镇公交车上采访乘客。

对我们年轻记者来说,从大学接受新闻专业教育的时候就处在一个媒介剧烈变革的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大家每天被信息洪流所裹挟,新闻产品生产速度加快,很难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个选题。

来到分社后,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的变化,让我可以慢下来,与基层干部、群众百姓深入接触。分社给了记者充分的空间,我现在已经实现了“选题自由”,唯有践行“四力”,多走、多看、多思考,我手才能写我心。

猜你喜欢
泽州县口镇分社
诸暨市店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泽州县举办草地贪夜蛾、粘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会
幼小携手 感悟成长
巴公大葱 点土成金——泽州县双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人参果 脱贫果
山西晋城泽州县:“一元公交”开到农民家门口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新华社青年团分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