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龙泉窑青瓷工艺的嬗变

2021-06-19 14:23李海霖
上海工艺美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窑场龙泉窑金银器

李海霖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ick body and thin glaze” and “thin body and thick glaze” in Longquan Kiln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ies. Celadon worksfrom Longquan Kiln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feature light cyan thin glaze, while celadon works from Longquan Kiln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emphasize thick and creamy glaze without fixed pattern.Celadon process goal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Longquan Kiln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y are totally different.

自北宋至南宋,龙泉窑制瓷所依附的瓷石资源和龙窑装烧等窑业技术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南宋胎釉工艺、制器意象却迥异于前期。北宋龙泉窑生产类越窑的浅白厚胎、淡青薄釉或翠青釉产品,南宋初年始转变为兼烧白胎与黑胎的乳浊厚釉产品,特别是在与南宋官窑制瓷工艺的交流互动之下,龙泉窑青瓷工艺得到全面快速的提升,产品胎薄釉厚、润泽如玉、臻于完美,成为传统青瓷工艺的集大成者。这一变化与宋室南渡、窑工南迁的大时代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

一、两宋龙泉窑青瓷之异

龙泉窑青瓷烧造历史悠久,作为一个大的瓷窑体系,在概念上类同于定窑、耀州窑等窑系,是我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窑系之一。一般认为北宋为龙泉窑创烧期,此期龙泉窑产品为类越窑风格,盛行刻划花工艺,前期施淡青釉,后期为翠青釉,钙釉属性的釉层总体较薄,因而纹饰清晰,工艺上呈现出自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对奢华金银器的模仿特征。唐代社会经济富庶,金银在社会各阶层都得到大量应用,包括制瓷在内的各类工艺美术追仿奢华金银器的风尚盛行,唐代越窑青瓷即是在这一背景下,从造型到装饰都有着对贵重金银器模仿的浓重痕迹,这一特征延续到北宋时期的越窑,并影响到北宋龙泉窑。在尚未受到宋室南迁影响的境况下,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产品总体上呈现出厚胎薄釉的特征。所以尽管后人对南宋龙泉窑青瓷的评价充满着溢美之词 ,但从仅见的记载可知,南宋之前的龙泉窑青瓷的品质显然是乏善可陈的(图1)。

靖康之难,北宋朝廷覆亡,北方窑场为金人所占,大批手工业者纷纷随宋室转辗南迁,先进的窑业技术也随窑工而南传,南方窑场制瓷工艺在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后得到快速的发展,龙泉窑也接受了改造,实现蜕变,迎来了全盛的发展契机。实物遗存清晰地说明,最迟南宋中后期,龙泉窑制瓷工艺与产品质量已大为提升,文献的记载也一改“粗厚”的描述而多加称颂。如成书于嘉定五年(1212年)前后叶所撰《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窑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最详细的记载来自于嘉定二年(1209年)编修的龙泉县志,明成化丙戌进士陆容所撰《菽园杂记》卷十四“青瓷”条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外则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禄遶等处皆有之。然泥油精细、模范端巧俱不若刘田……取泥贵细,合油贵精……凡绿豆色莹净无瑕者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价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据此可信,南宋时期的龙泉窑青瓷产品面貌与品质较前期相比发生了精彩的蜕变(图2)。

图1 五管瓶 瓷 高42cm 腹径20.5cm 口径8.2 cm 北宋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

二、南宋龙泉窑青瓷工艺的变革

在北方窑场制器观念及制瓷工艺的深度影响下,南宋初期始,龙泉窑工通过多种工艺的变革,显著地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南宋龙泉窑不同于前期的制瓷工艺概略体现如下:其一,制胎原料改单一的瓷石为二元配方,掺入适量的紫金土并通过完善的淘洗工艺,高硅低铝的制胎原料由此变化为高铝低硅的属性,耐火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坯体的坚致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使薄胎工艺成为了可能;同时,制胎原料掺入一定量的紫金土后,还表现在坯体颜色的丰富性上,随着铁含量高的紫金土的掺入,坯体的色泽总体更为深沉端庄,并呈现出由浅白到灰黑的丰富变化。其二,以釉石制釉取代釉灰制釉,釉的属性逐渐由钙釉转变为钙碱釉,釉质变得乳浊,釉层显著增厚。釉石入釉,同时也改良了釉灰制釉的稳定性不足、获取较困难、不利于工艺操作等局限,出现了引起学界极大关注的多层施釉的工艺现象。其三,成型工艺多元而成熟,除了辘轳成型外,模范成型工艺此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许多模仿古铜器造型的青瓷,制作端巧,细节精准,凭借成熟的模范工艺,为充分展现宋人所爱重的复古器物的意象提供了保障。其四,对龙窑的结构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良,并出现了分室龙窑,火焰由平焰变为半倒焰。另外,在反复的实践后采用了更为适宜的垫饼支烧与M形匣具为主的装烧工艺,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品质。

多项变革并举,南宋龙泉窑青瓷产品较前期呈现出全新的工艺特征,不但克服了早期龙泉窑因制胎原料高硅低铝属性所导致的胎体粗厚的缺点,通过二元配方和完善的淘洗工艺,化不足为优势,将胎体的厚度减至极致的状态。大窑等南部核心产区产品,由于窑址原料本身的优势及对制瓷工艺的极端重视,大部分青瓷产品都很轻薄,尤其如黑胎类器物的口沿和足端,更可堪称薄如蛋壳。核心产区青瓷产品在胎体轻薄坚致的同时,通过多层施釉工艺,釉层厚度一般为1~2毫米之间,积釉处可达3~4毫米。可以想见,工艺极致者不到1毫米的薄胎,夹于内外肥厚的釉层之间,胎釉厚薄迥异宛若脱胎,真正形成了薄胎厚釉的青瓷工艺新境界。这是龙泉窑自身窑业系统所未有的工艺突变,特别是以薄胎与厚釉相结合的粉青釉、梅子青釉经典产品,奠定了其青瓷史上集大成者的地位。

图2 凤耳瓶 瓷 高26.5cm 口径10.3cm 底径10cm 南宋 松阳博物馆藏

图3 贯耳瓶 瓷 高36.7cm 口径10.2cm×12cm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南宋龙泉窑青瓷工艺新境

宋室南迁,龙泉窑所处的吴越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南移的主流文化推动了龙泉窑产品工艺的蜕变和审美新境的出现。此期龙泉窑受到北宋官窑、汝官窑产品风格的极大影响,产品从突出装饰到以造型和釉色取胜的典重无纹,呈现出迥异于前期的审美特征。南宋龙泉窑青瓷造型上追仿三代青铜器的古意,釉质上追求似玉目标,产品胎体坚薄,釉质肥厚莹润,呈粉青、梅子青等丰富釉色,整体为薄胎厚釉的工艺特征,尤以黑胎类青瓷最为精美,形成了清晰的时代风格和审美境界。

首先是具有铜器的古雅。南宋龙泉窑青瓷较多产品造型仿自簋、鬲、兽首衔环鼎、贯耳瓶、觚等古铜器,往往胎骨坚致,釉质莹润,意象古雅,其中数量占比不多、制作极为精良的黑胎类青瓷,精气内敛,古朴含蓄,其仿古铜器的气韵得到更为淋漓尽致的呈现。虽然陶瓷器模仿古铜器历史悠久,早期的原始青瓷,还出现瓷器和青铜器互仿的现象,但如宋代这般盛行并直追三代古铜器的遗韵,则无出其右。如北宋汝官窑,很多制品的原型都源自三代青铜器,汝窑断烧后,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延续北方窑场这一制瓷传统。龙泉窑黑胎仿古铜器青瓷,胎体灰黑轻薄,有铁骨之姿,釉色在幽深的胎体映衬下肃穆端庄,得铜绿之意蕴,其紫口铁足的特征,有着不同开片的肥厚釉层,更为器物增添一份古雅深沉的审美意趣。

虽然金银器的使用在宋代社会上下也极为普及,因宋人“不贵金银,而贵铜瓷”,即便南宋龙泉窑仿金银器青瓷不乏其例,如多角盘、葵口、菱口小盘、菊花小碗、鋬耳杯等,但总体上仍呈现出典重无纹的特征,全然不同于北宋龙泉窑此类产品。金银器奢华,古铜器肃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金银器或对古铜器的追仿在时代与地域之间递嬗,折射出当时社会文化状况和不同窑场间制器观念的区别(图3)。

其次是美玉的润泽。古人很早即以文化的眼光来考量器物,并寄望“藏礼于器”。玉的意象经神化、礼化而德化,玉器因“君子比德于玉”而受到极高的重视,青瓷似玉的釉质也因此成为寄予使用者德行的象征。青瓷经越窑、耀州窑、汝窑,到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此外还如湖田窑青白瓷、邢窑和定窑白瓷等,“似玉”可说是历代窑工始终不懈追求的工艺目标,作为审美客体的“似玉”工艺,在南北方窑场间有序传承(图4)。

玉器、青铜器、陶瓷、漆器等传统工艺美术,以材料质感传达特定的寓意,彰显器物特定的文化观念,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器观。瓷器仿古铜或仿玉,都是以所谓的“低贱材质”模仿“高贵材质”规律的体现,但随着时代流转,人们所珍视的“高贵材质”也在不断地变化,陶瓷器的模仿目标亦随时代发生变迁。北宋龙泉窑表现出的对金银器的模仿,而南宋龙泉窑则演变为对古铜器、玉器意象的追摩,分别契合着各自时代的审美风尚。

结语

龙泉窑南北两宋制瓷工艺有“厚胎薄釉”与“薄胎厚釉”之显著差异。北宋龙泉窑青瓷表现为淡青薄釉,南宋龙泉窑则为典重无纹的乳浊厚釉,南北两宋龙泉窑青瓷工艺目标和审美意象全然不同。南宋龙泉窑青瓷造型上仿古铜器,釉质上仿玉,至南宋中晚期粉青釉、梅子青釉产品的成功烧制,可以说比历代青瓷都更为接近美玉的特征。将青瓷“似玉”的工艺理想变成美的现实,以此寄托使用者“比德于玉”的情思。这是相对于北宋龙泉窑制瓷工艺的转向与蜕变,是南北窑业技术交流互动的结果,是始自晚唐五代数百年来儒家文化影响下,青瓷“尚玉”观念和“似玉”工艺理想的呈现。

猜你喜欢
窑场龙泉窑金银器
吐蕃金银器纹饰中鸟形象的起源与文明演变试论
何为黑胎青瓷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金」风吹开一池莲 金银器中的池塘小景
明清金银器,低位反弹可期
Assembly集结号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
热河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