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021-06-20 01:58吴建鑫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5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初中教育

吴建鑫

[摘 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问题的探究和分析方面存在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学科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展开思考。

[关键词] 初中教育;历史问题意识;历史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是学生认知学习中所要具备一项基本能力,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思路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探求状态,这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当前初中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分析、加强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分析。

一、当前初中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一)缺乏培养方法

问题意识是求知探索中的一个重要作用点,对学生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缺乏有效的培养方法和引导手段,导致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形成和提升方面缺乏目标,进而造成探究不深、理解不透、应用不强等问题,影响其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缺乏主体引导

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在其问题意识的培养方面应注重其主体的引导与渗透,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效益。在现阶段的历史课堂中,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主体的素质培养。同时,部分教师受传统主导观念的影响,往往以灌输知识、讲解重点为主,对其问题的解析和讲授上缺乏主体性分析,进而造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仅仅只是一个“看客”。

(三)缺乏深入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往往是学生认知矛盾的关键点。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未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方向展开深层次思考与探究,难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进而导致学生在历史事件、史料理解中缺乏深刻认识。

(四)缺乏科学组织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其本职作用,科学组织、灵活施教,合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展开探究,这对提升学生问题意识具有组织保障的作用。然而,在其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施教形式,难以保持学生能动思考的主体状态,进而弱化其问题意识的培养效果。

二、加强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意识

加强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意识。问题是学生认知学习中经常产生的一种求知行为,其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自我建构的基础上形成不同层面的认知思考,进而扩充其思维架构,丰富其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同时,问题意识的有效渗透与培养,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其知识点展开探索,打破原有的认知思维,培养其新思维、新思路、新意识,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加强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发展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重点,注重其问题意识的引导与培养,使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视域的分析下产生多样化的探索,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认知体系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向,还使学生在创新创造方面得到更好的指导与培养。

(三)有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加强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科学实践的认知过程,在传统的历史学习中,大多数学生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展开记忆、理解,不仅费时低效,还难以保证其应用效果。加强对其问题意识的培养,打破传统呆板的学习模式,以问题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在问题的学习与思考中强化理解,进而夯实其发展基础。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关系

思想是教育活动的先导条件,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积极参与道课堂学习和课程探究之中,形成多向联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变思路、调整策略,将问题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学、以问题为牵引、以问题为方向,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形成师生互动、积极探索的“教”“学”模式,保证课堂活动的实施效果。

(二)创设学习环境,激发问题意识

在歷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史料信心,运用信息手段,创设学习环境,以直观、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动荡的春秋时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影像视频展示给学生,并结合其视频资料提出相应问题,如“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吧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尊王攘夷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等问题,使学生在其形象化的学习环境下对其问题产生探究意识,积极投入问题的研究之中,保证其课堂教学的组织效果。

(三)引入史料分析,加强主题理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情发展,引入史料分析,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如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教学中,主要讲述了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和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为加强学生对其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引入“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巨鹿之战”等史料故事,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和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进而加强学生对其主题事件的了解,打牢学生的认知基础。

(四)注重课堂导学,提出开放问题

在课堂导学的实施环节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活跃思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百家争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导学探究的方式,预设相应的导学内容,并结合历史事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假如你身处战国时期,你会选择一个学派?为什么?说一说你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如果你是本校校长,你会运用哪些教育思想整治校风、提高管理?”等问题。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其历史知识点的学习,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问题意识。

(五)组织热点讨论,形成探究思维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平铺直叙的讲授,难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组织学生对其社会热点问题或话題进行讨论,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使学生在话题讨论的过程中形成探究思维,促进其思维开发。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中的一些矛盾冲突点或热点话题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辩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学生对其历史事实的认知和理解。

(六)把握设问方式,引导深度思考

课堂问题是教学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课堂手段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转变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进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追问,是课堂设问的一种有效形式,以连续不断的问答互动,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度思考和有效探究,及时激发学生思维走向深入,既能保证课堂活动的动态生成,又能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保证学生的思维方向。

(七)开展趣味活动,增强问题认知

俗话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构建趣味化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问题要点的认知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些趣味化的探究活动,如“从歌曲中体味历史”“商鞅舌战群儒”舞台剧、“话说丝绸之路”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并对其历史事物进行例行分析和客观评判,这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总之,通过对初中生进行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其历史史料的理解和掌握,还使学生在观察思维、实证辨析、文化理解等方面得到加强,有助于打牢学生的学科基础,促进其素质发展。同时,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积极兴趣,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实现其主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治金.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好家长,2017(75):35-35.

[2]刘序涛.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外交流,2017(5):193-194.

[3]包仁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6):42-42.

[4]苟全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19(3):226.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初中教育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重视史料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尝试
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微课资源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