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评估视角下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城乡治理工作的路径

2021-06-20 10:01王玉林
社会与公益 2021年4期

王玉林

摘 要:青少年事务社工在对青少年思想引领、青年志愿者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精神倡导、扶贫救弱、权益保障等城乡治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对海南省某市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城乡治理工作的调研,发现该市社会服务评估方式及评估主体缺乏。因此,本文在整合评估视角下,分析其在开展城乡治理过程中的现状及问题,并结合海南本土实务环境,提出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城乡治理工作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事务社工;城乡治理;整合评估

青少年事务社工是城乡治理工作中一支重要的专业队伍,在青少年事务社工全面推进的同时,政府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青少年事务社工是否发挥出最大化价值?服务质量是否逐年提升?这一系列问题,既关乎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交代问题,也关乎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发展问题。因此,急需一个综合的视角去评价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成效,避免单一化视角产生的结果偏颇。本文以海南省某市青少年事务社工开展城乡治理工作为例,通过对该市4个行政区域的访谈及参与观察,基于整合评估视角,力求对本土服务环境下青少年事务社工开展城乡治理工作的路径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助力于自贸港建设。

一、整合评估视角的内涵与实用价值

(一)整合评估视角的内涵

王思斌教授提出社会工作要本土化发展,不管是社会工作服务还是社会工作评估,都应从本土化视角进行分析[1]。青少年事务社工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一支参与城乡治理的重要力量,更应加强本土化探索和研究。对于社會工作评估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按不同类型可分为结果评估、过程评估、成本效益评估三种类型;按不同的评估技术可分为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2]。而整合评估视角是一种跨结果与过程、跨越评估范式、跨越定性与定量评估方法的综合评估模式[3],它关注评估结果的现实信度和效果[4]。整合性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指标的内涵包括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的结合、绩效与专业的双重回应、目标复合型与内容多维性[5]。综上分析,整合评估强调社会服务评估过程中将各类评估模式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以提升评估的信度和效度。整合评估,即将过程评估、结果评估、效益评估与定性和定量评估进行整合。

(二)整合评估视角的实用价值

整合评估视角对于社会工作服务开展及质量提升极具实用价值,包括服务过程中既需要重视服务对象内在成长动力的激发与能力的挖掘,也需要重视服务产出中合同指标完成度、服务影响力及服务对象的改变程度。此外,关注利益相关方对服务效果的评价参与,多形式去参与、比较和观察服务过程,并评价服务结果,避免单一视角和单一技术工具带来的片面性,真正做到以评估促进质量提升。

二、整合评估视角下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城乡治理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全省乡镇以“一镇(街)一社工”的方式全面铺开,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到青年志愿服务力量培育、困难帮扶、禁毒宣传等基层治理工作中。本文对海南省某市4个行政区域的41名青少年事务社工(该市共43名青少年事务社工在岗)进行4场集中访谈。根据访谈和参与观察情况,将初步结果梳理如下:

(一)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城乡治理工作的现状

1.人才主体培育与建设方面

其一,相关专业背景及职业资质背景薄弱。41名青少年事务社工中有1人为助理社会工作师;在教育程度方面,41名青少年事务社工中85%以上为本科毕业;41人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包括工科类、文科类及经济类专业,并无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人员,大部分人未经过社会工作系统学习。

其二,五成以上人员有基层服务经验,其中以在共青团、残疾人联合会、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志愿服务联合会等相关单位工作经验为主,无对口岗位青少年社工的工作经验。

其三,人才主体年轻化,工作阅历尚浅。在年龄方面,超5成人员年龄分布在18~25岁,意味着从业人员中以刚毕业或毕业1~2年的人员为主,社会阅历尚浅。

其四,人才劳动关系管理属于中标单位,但工作管理属于基层政府。该市青少年事务社工人才经费由各个区财政预算和采购,各区向社会招标,中标单位包括社工机构及人力资源公司。中标单位通过外派人员方式将人员安排至镇(街)青少年事务社工岗位,劳动关系管理属于社工机构或人力资源公司但日常管理、工作安排主要由镇(街)承担,双重管理问题突出。

其五,人才学习平台及支持度在不同性质的单位中存在明显差异。各区预算经费中无培训、督导专项经费支持,除了由市级层面统一组织的培训学习外,青少年事务社工在日常的学习、工作指导上所获得的支持存在明显差异。劳动关系归属社工组织的青少年事务社工,其在日常专业学习和交流上明显多于劳动关系归属于人力资源公司的青少年事务社工。

2.服务保障及工作开展情况

其一,不同区域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工作难易程度和成效呈现不一。派驻到基层的青少年事务社工大部分在镇街的团委办公室办公,少部分被派到党办和政务办公场所工作,除本职工作外,青少年事务社工均需承担各镇街不同程度的事务性、行政性工作。目前,各区青少年事务社工均能按照本职开展工作,但各区在参与城乡治理工作上的难易程度和成效不一。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素质较高的区域,其在青年志愿力量培育、志愿组织发展、志愿服务精神倡导、居民自治服务和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而对于经济条件有限、人文素质较低的地区,其在志愿精神倡导和力量培育上稍显不足,但在困难群体帮扶及禁毒宣传等工作上的成绩较为突出。

其二,软硬件服务保障各有不同。在硬件保障上,部分青少年事务社工与镇街工作人员共用电脑,文书工作开展受到制约。工作经费方面,与其他部门合作是开展工作的主要形式,经费主要来源于各镇街共青团,工作经费来源单一。此外,青少年事务社工对本镇街各项服务经费渠道、报账方式了解少,对辖区社会资源的信息掌握及动员工作投入较少。

3.服务评估情况

在四个区走访和访谈中了解到,由于未将评估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仅有一个区采用第三方评估方式进行,其他三个区均采用自评的方式进行。在服务主体参与上,总体呈现出评估参与主体力量单一的问题,大部分以购买方和承接方为主。在评估类型取向上,更多以合同指标及社会影响力来判断项目执行质量。在评估方式上,更多以资料查阅方式来评价服务成果,未能体现出参与式评估的取向,也未能用有代表性的数据量化服务成果。

(二)存在问题

1.过程评估视角下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过程中专业性审视不够

过程评估是对服务设计、运作过程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不断自我反思和檢视的过程。在青少年事务社工实践中,过程评估一般采用自评的方式进行,其自评主体大部分为服务运作组织自身,这就凸显出自评主体专业能力、水平及专业伦理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大部分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和资质背景缺乏,服务需求调查简单、需求状况把握不准、运作过程专业性审视不足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

2.结果评估视角下不同区域的指标产出未能做到因地制宜

结果评估是对服务产出的客观反映和检验,社会资源、实务环境存在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出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设计结果指标体系时能够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问题。对比四个区的结果评估指标体系发现,其所有量化产出要求一致,主要以志愿服务队伍培育和个案/小组/社区活动开展次数等几方面的产出作为结果评价标准。在实际访谈中个别区由于资源丰富、居民文化素质高,在志愿服务队伍发动和培育上相比其他区更有优势;而个别区由于城乡结合地域范围广,在以个案形式开展困难群体的关爱服务上取得了较好成绩。由此可见,仅将统一的量化产出标准作为结果评估的主要内容,未能充分考虑到区域差异性,导致所有区域都需要按照统一的量化产出进行评估,由此削弱了不同区域的服务特色。

3.成本-效益视角下服务产出与投入的平衡性考虑缺失

成本-效益视角下的评估关注投入与产出的转化率。在实际服务中,青少年事务社工在资源挖掘、动员及运用上能力缺乏,资源的关注焦点过度依赖于政府,而对社会资源和资本挖掘不足。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投入财政资金,其对服务回报及效益的重视度高于其他评价主体。一方面,政府关注财政资金投入与服务效益产出是否对等;另一方面,政府期待有限的财政资金能够撬动丰富的社会资源投入城乡治理工作,如企业资金、爱心人士、基金会等不同资源,以1+1≥2的思维进行高效益产出。

4.评估参与主体的力量薄弱导致评估结果公信力不足

由于政府在年度经费预算类目中未充分考虑服务评估经费的开支,因而在每年项目结项后,往往采用承接方提交自评报告及口头工作汇报的形式进行评估,实际上评估参与主体仅涉及服务购买方及服务承接方,得出的评估结果也未能公之于众,评估结果公信力不足。

5.评估方式单一,难以全面把握服务情况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评估方式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但在实际评估中,更多是采用资料查看、口头汇报的方式呈现服务成果,评估方式单一,加之评估时间偏紧,无法对服务的整体运作及服务对象参与状况进行全面把握,因而难以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城乡治理工作的路径

(一)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操作规范性

1.多方式搭建学习平台,加强专业学习和交流

加强青少年事务社工专业支持及学习,是服务质量保障的基础,也是稳定人才队伍的有效方法。其一,将学习开支列入各区青少年事务社工项目经费中,以此保障学习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其二,作为运营单位,应深化青少年事务社工对专业的认识,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于专业服务单位,而非仅仅是一个劳务派遣、劳务关系挂靠单位,否则会极大降低服务质量,也会对社会工作生态圈的良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其三,作为青少年事务社工个人,专业价值和职业素养尤为重要,它是专业能力提升的基础,在评估时可将其作为评估考核的指标之一,真正达到以评促管的目的。

2.建立“社工+志愿者”长效联动机制,增加后备工作力量

在财政经费预算不变的情况下,为突破青少年事务社工在乡镇工作力量单薄的困境,可重点从“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的建立入手,发挥青少年事务社工在凝聚青年力量、培育青年志愿者方面的优势,在基层培养一支稳定合作的青年队伍,增加后备工作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以此顺利推进各项城乡治理工作落地。

3.加强青少年事务社工所在组织内部治理及规范服务操作

对于项目运营单位,提升和加强项目人员对于评估标准、项目背景的认识,并能够理解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将评估作为衡量和指导项目发展的一套工具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自身的内部治理、服务监管,是运营单位自我提升或应对购买方评估的基本保障。

(二)完善规范,形成具有普适性及本土化服务评价标准

其一,大力推进青少年事务工作规范化建设,结合各个区域特点建立普适性和针对性的评价标准,扎实推进监管机制建设,探索服务不同阶段的评估标准,形成“自我监督、竞争监督、群众监督、政策监督”等多形式监督模式,同时促进多元化评估主体参与,丰富评估形式,提升评估结果的公信力。

其二,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每年通过省级层面进行评优及激励,如组织专项评优评选工作,或广泛发动及邀请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每年的志愿服务大赛,根据本土优秀案例和经验总结出一套服务标准,为各个基层单位提供指引,提升各单位对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城乡治理工作的认可度。

其三,建立青少年事务工作的服务保障制度,包括硬件保障、经费保障等。

(三)理顺职责及关系,形成资源合力,促进项目成本-效益的超值发挥

通过联席会议,明确青少年事务社工在城乡治理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制定工作标准,避免因职责不清产生工作冲突。此外,基层资源是青少年事务社工推进工作常态化、本土化、系统化、深入化的有效保障,青少年事务社工在各乡镇应主动承担起各资源信息挖掘和平台搭建的责任,形成资源分类、资源联络、资源应用及资源评价机制,切实发挥资源优势,服务于城乡治理工作,促进项目的成本-效益发挥出应有价值。

四、结语

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城乡治理工作需要各个社会主体力量的参与,青少年事务社工作为海南省共青团“一镇(街)一社工”工作格局下的核心力量之一,在参与、推进和创新城乡治理模式中扮演着促进者、资源整合者、服务提供者、倡导者的重要角色。建立适合本土化的评价模式是促进青少年事务社工良性发展的“核心燃料”,也是推动青少年事务社工在城乡治理工作中“两性三化”(创新性、可持续性、专业化、项目化、品牌化)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思斌.政府购买服务与加强社会服务评估[J].中国社会工作,2012(22):60.

[2]LEON H G.社会工作评估原理与方法[M].黄晨曦,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30-35.

[3]王跃成.整合导向下的G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成效评估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6.

[4]范斌,张海.社会服务评估发展的历史性考察[J].理论月刊,2014(3):5-11.

[5]曹伟军,赵周洁.整合导向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研究:基于济南市槐荫区的实践经验[J].社会政策研究,2019(2):14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