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解困·立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研究

2021-06-20 13:58黄帅宋开春孙颖王全智
高教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立志

黄帅 宋开春 孙颖 王全智

摘  要:当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工作内容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帮扶,应有精神内涵和社会效应。文章基于资助工作实践,针对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时代困境以及学者们研究热点,提出建构立德树人视域下“解困·立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建构物质帮扶、精神支持、道德浸润和能力提升这四者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立体式”多维度资助,发挥1+1+1>3的工作效应,形成资助育人工作“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解困;立志;强能;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3-0071-05

Abstract: Nowadays,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need are being funded in a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and precise way. However, aside from the economic aid, the student funding work should also provide positive spiritual meaning and social effects. In light of the funding practice, the era-specific plight faced by the education funding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level, as well as the popular research topics thereof, this paper proposed a new education funding model integrating the emphases on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upholding aspirations" and "enhancing competencies" based on the objectives of fostering morality in personal cultivation. Specifically,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construct a long-lasting mechanism combining the functions of material aid, spiritual support, moral fostering, and skillset enhancement, so that the students in need can be funded in a comprehensive and all-round manner, and ultimately realizing the effect of 1+1+1>3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 educational funding loop involving difficulty overcoming-talent fostering-mastery of skill(s) -feedback.

Keywords: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upholding aspirations; enhancing competencies;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financial aid

習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所以,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在向科学化、专业化、精准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工作内容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帮扶,更应有精神内涵和社会效应。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教育宗旨,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帮扶为基础,以解决学生困惑,强化感恩诚信、自立自强意识为抓手,以增强能力为核心,对家庭经济困难生实行“立体式”资助。通过把“解困、立志、强能”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有机结合,发挥1+1+1>3的效应,这是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应有之义和关键环节。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的“结”

(一)精准认定难度大,误差多

当前,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基本以《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暨国家教育资助申请表》为依据,对提出申请的学生进行认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认定难度大的问题。一方面《申请表》是由学生自愿申报,除几类特殊情况需提供佐证材料,其他情况只需如实填写《申请表》。这对申请学生的诚信度要求较高,在认定工作中发现有学生弄虚作假,过分夸大家庭困难情况。此外,有一些地方民政部门审核不规范、不严谨,材料真实性缺失;另一方面,有部分真正困难学生因自卑心理、自尊心强等心理因素,不主动申请资助或补助,这些使得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助力度的精准认定难度加大。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学校无法全面、动态利用大数据核查和量化分析申请学生的困难情况,易出现认定误差。

(二)帮扶形式单一化,无偿性

在高校资助模式演变过程中,资助模式主要有:扶困型、扶志型、强能型三种类型,各种模式有其资助理念和体系,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2]致力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层面的“输血”,容易使部分学生滋生“等、靠、要”的错误思想;致力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上的支持与帮扶,有点“徒托空言”的味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教育实效性不强;致力于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却又忽视了学生对基本生活保障的需求。现行的高校资助体系大部分重点放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输血”上,忽视了发展性资助的“造血”功能,忽视了对学生内生动力的激发,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形成安于受助的依赖心理,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单一化、粗放化的帮扶形式,不利于学生的内在需求得到全面发展。

(三)育人方式粗放化,片面性

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既要坚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的理念,为此各学校也频频出招,细化资助对象,丰富资助内容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简单、针对性不足、主体意识没有体现;注重活动的开展却又无具体评价机制,片面教育而缺乏顶层设计;[3]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培训不足等,育人方式的粗放化和片面化导致育人效果不理想。

二、“解困·立志·强能”三位一体立体式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生物质、精神、能力等方面的贫困问题,高校应把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在需要为出发点,在财力和素质支持的“双线资助”基础上,建构以经济帮扶为基础,意志磨练为支撑,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式”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模式建构过程中,根据高校90后、00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个性特征、内在需求,抓住学生在入学前-入学时-在校时(适应、转折、成长)-离校后的四大关键成长期,把“育人”贯穿资助工作全过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确定各阶段资助重心、细化资助工作任务、建构资助育人体系、分年级分对象组织实施、督查并形成评价机制,建构物质帮扶、精神支持、道德浸润,能力提升这四者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资助育人工作“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4]全程引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人成才。如图1所示。

三、“解困·立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的建构和内容

(一)解困——积极推进精准认定工作,多渠道解决学生经济困难

1. 积极推进精准认定工作。高校在资助过程中要严把“三关”,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条件,积极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对象、标准、力度的精准化。一是要严格把关好学生申请资助材料,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地方民政部门、高校联动困难认定、审核机制。民政部门根据帮扶政策,严格材料审查、调查走访,精准认定困难级别、公示结果,杜绝弄虚作假行为。高校通过主客观两方面进行把关,一方面,在学生递交《申请表》基础上,通过同学、老师评价、问卷调查、日常观察等主观方法来认定;另一方面,建立家庭经济量化评估指标体系,让认定工作更精准、科学、客观。二是规范认定程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程序要精细化,在四级评审制度基础上,考虑困难学生间差异,开展定向走访调查,实现不同困难类型的精准认定,并确保过程公平公正公开;三是严格把好审查关。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立体、多元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信息库,及时了解并调整更新学生经济、家庭、学习和思想动态等,确保信息库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5]。

2. 积极加大有偿资助力度。在资助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认为无偿补助才是真正的资助,需要个人偿还或付出劳动的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不是资助的错误认知。而实际上,助学贷款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要突出助学贷款在资助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看到助学贷款背后是国家给予的“隐形补助”:学生在校期间享受财政全额贴息的优惠政策。所以高校要积极推行有偿资助、无偿资助、激励资助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困难程度、个人需求等,逐步形成“贷+助+勤+减+补”“免+勤+助+补+奖”“贷+助+勤+奖”等多

种组合的“经济资助包”,多渠道多元化解决学生经济困难[6],真正实现由原先“输血型”资助到“造血型”资助转变。如图2所示。

3. 积极探索隐性资助路径。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卑心理、自尊心强而刻意隐瞒自己家庭情况,不主动申请资助资金,导致生活上“捉襟见肘”,精神上压力增大,无法安心学习。所以,高校可依托大数据积极探索对家庭经济困难生隐性资助的路径,尽可能做到“不该资助的一个都不能有,应该资助的一个都不能少”。运用大数据比对学生“校园卡”消费情况,结合班主任的四走进(走进宿舍、走进教室、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获取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家庭和学业信息,将相关学生纳入隐性资助对象范围。采取饭卡充值、补贴手机流量、家访慰问等静悄悄的方式,帮助学生化解经济窘迫。这样既能保护受助学生的自尊心和隐私,不让他们“抛头露面”,又能化解其经济困境,体现了资助工作的关爱和温情,实现资助人性化。

4.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要积极寻求社会各界支持,拓宽高校资助渠道。高校在进一步规范社会捐助行为,积极营造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基础上,要主动与社会各界(知名企业、团体组织、个人)联系,吸纳社会资金在高校设立形式多样的奖学金和助学补助基金等,最大程度丰富资助内容。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委培,高校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人才输送到企业,企业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就业、发展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二)立志——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引领学生志存高远

1. 加强人文关怀、心理帮扶。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的自卑、孤僻、敏感、消极等心理问题成为制约其健康成长的瓶颈之一,高校要采取“春风化雨式”的心理帮扶,这是帮助他们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的核心。一是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通过心理课程的开设、心理活动开展等方式,为学生搭建提升心理素质的平台,全方位、多途径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暂时的困境,树立自立自强的价值观。二是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救助机制。注重对特困学生生活、学业、心理三个维度的关注,采取“点面”结合,做到动态管理心理档案、定期追踪和及时干预。三是加强人文关怀。资助工作者或者班主任(辅导员)要从心理上了解、关注、关心这个特殊群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学校等对他们的关心。

2. 提升学生社會责任意识。在资助工作中发现,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参加课堂学习之外,几乎不参加任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也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接受无偿资助而在心理上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立自强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意识较弱。所以把“育人”和“资助”相结合,借助校内外平台,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为抓手,建立受助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并纳入下一年对受助学生考评体系。把“育人励志”教育工作渗透到“资助”工作中,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自立自强精神。

3. 优化思想教育“供给侧”。新时代高校育人主体具有多元化性,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多元化。一是运用新媒体技术,采取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征,体现资助的育人目的,运用学生喜爱的vlog短视频、动画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利用这种更为接地气、生动活泼的形式,让教育更有温度,思想感染更有力度,管理更有效度;二是发挥朋辈互助作用。通过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励志先锋”“科研先锋”“创业先锋”等优秀典型,进行线上线下宣传、交流,建立“学长来帮忙”的朋辈“传、帮、带”互助机制,引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成才;三是全过程育人。把诚信、感恩、自强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助学贷款申请、评奖评优、毕业生诚信还贷等大学教育全过程,潜移默化感染学生“饮水思源”,提升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强能——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1. 搭建学习能力训练平台。学校积极搭建各类学习平台,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一是拓展专业能力提升平台。做好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所需技能及专业发展方向,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在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通过“导师制”“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学生”的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帮扶和指导,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二是拓展学生科研平台。学校设立学生科研专项资金,鼓励学生参与有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科研论文的发表等,全面提升学生科研素养。三是拓展国际交流平台。学校积极推荐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国外学习交流,拓展国际视野,丰富专业知识内容。

2. 打造就业能力训练平台。一是加强职业生涯指导。以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为契机,在新生入学之初开设职业规划相关课程,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清晰的职业目标。二是加强就业指导。开展“一站式”就业服务,利用“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建立就业动态系统,建立学生求职简历信息库,定期定向推送最新岗位招聘信息,提高就业质量。对于品学兼优的特困生,进行就业单位的直接推荐,从“喷洒”就业帮扶式向“滴灌”式转变。三是创业项目驱动发展。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鼓励有创业潜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探索或者免费带着创业项目进驻创业园,安排校内外导师进行项目指导;鼓励不同专长的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国家、省市级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提能。

3. 拓宽实践能力训练平台。首先,拓宽校内单一的勤工俭学平台。由单一的劳务型勤工俭学,开拓知识型和技能型的勤工俭学,如在实验室、大学生事务中心等部门设助学实体,培养学生自助意识和能力。其次,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设立校外勤工俭学平台,这不仅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问题,更能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最后,组建受助学生资助型团体。组建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成的资助型团体,开展校内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践行社会主义价值感体系,提升社会责任感。

四、结论与启示

根据当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情况,“解困·立志·强能”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模式是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侧”,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解困·立志·强能”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模式,在物质帮扶的基础上,把握在校期间各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需求,进行道德上浸润、心理上扶持、能力上提升,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高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要注重教育主、客体密切关系,树立全员联动参与意识,通过学校各部门配合,把教育、管理、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落实“一个目标”“三个环节”全面实施“解困·立志·强能”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如图3所示。

1. 落实“一个目标”。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坚持“以生为本”的资助原则,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齐头并进、交叉渗透。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为导向,实现“资助”和“育人”的有效结合,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作为、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追梦人和圆梦人,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2. 抓住“三个环节”。一是齐心协力,全员育人。学校各部门互相配合,任课教师思想育人,管理部门管理育人,行政部门服务育人。注重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建立,实行物质帮扶与思政教育“两手抓”。二是抓住关键,全程育人。在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基础上,量身定制从入学前到毕业后的“受助-自助-助他”资助工作的良性循环。三是多措并举,全方位育人。把育人内涵渗透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知识、心理、品德、能力、身体五大素质中,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资源,凸显其主体地位。建构一套奖助并重,物质与精神帮扶同步,感恩与奉献并进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6-12-01.

[2]莫飞平.“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构建策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3(02):25-27.

[3]陈远宏.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高校助困育人创新路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01):42-44.

[4]丁绍家.从“扶困”到“扶智”、“扶志”:高校貧困生发展性资助创新实践研究——以YZ校为例[D].郑州大学,2018.

[5]金凯.发掘“需求侧”、优化“供给侧”、提升“思想力”,全面提高高校困难生帮扶水平[J].科教导刊,2019,7(19):170-171.

[6]竺巧云,卢尧.“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以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9,3(25):143-144.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立志
匡立志
姚立志绘画作品
苏梦飞
立志更守志 执志如心痛
漫画中国历史之立志行医的华佗
党对少先队儿童的希望是什么??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