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培育理路

2021-06-20 22:26张振宇
高教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

张振宇

摘  要:一个国家的进步,印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青年学子是与新时代共进的一代,将全程参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他们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能否坚定理想信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发展,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紧扣这一时代之问,李建国教授基于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著述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生成论》,从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进行了深入而又有针对性的探讨,提出了青年学子理想信仰的生成理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義;理想信仰;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3-0160-04

Abstract: The progress of a country is engraved with the footprints of youth; the future of a nation is expected to be the power of youth.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ajority of young students are a generation advancing with the new era and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nation. Whether they can adhere to the ideal belief of Marxism and whether they can firm their ideal belief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ir 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Closely related to this era, Professor Li Jianguo's generation theory of Marxist ideal belief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project he presided over, makes an in-depth and targeted discu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logic and histor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d puts forward the generation theory of young students' ideal belief, which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meaning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Marxism; ideal belief; college students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民族就有希望。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引领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日益强大起来,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青年学子是与新时代共进的一代,将全程参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他们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能否坚定理想信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发展,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李建国教授基于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而撰写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生成论》(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以下简称《信仰生成论》)直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问题领域中的“焦点”与“核心”,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理论探源与实证调查相并举的分析方式和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和探讨了新时代如何有效引导和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者依据其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从问题所内含的逻辑结构和问题展开的历史向度逐层加以分析,建构起严谨的学术研究图景,呈现出特色鲜明的学术智慧与追求。

一、深究学理,奠定逻辑基础

理论研究必须首先要厘清基本概念,然后才能以此为基础展开逻辑推演,才能进行判断和推理,并建构体系化的完备理论。《信仰生成论》一书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信仰的论述来进行学理探源,作者基于深刻的理论研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揭示宗教的本质、宗教的根源、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宗教发展的规律及其最终趋向,从而剥离信仰神化的面纱,把信仰从“宗教妖术”中解救出来;又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解构了信仰物化的藩篱,把信仰从“商品妖术”中解救出来;继而通过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空想共产主义学说,掀开了信仰虚幻的帷幕,把人类信仰从“乌托邦迷雾”中解救出来,并为人类指明:在一个现实的物质世界中,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内核,以人类的最高幸福为崇高理想,立足当下,通过不懈努力,克服异化,克服物化,消除现存社会当中一切不合理反人类的东西,最终实现全世界自由人的联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人类信仰形态的不断批判,最终澄清和建构出来的共产主义信仰。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真正实现了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在分析了经典作家对人类全新信仰观的建构与探索之后,作者全面梳理了当代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相关研究,从信念与信仰、理想信念与理想信仰、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等这些基本概念入手,进而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审视和沉思,总结指出:学界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内容非常细化,研究的切入点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研究视角和方法也更加多样化和精确化;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这一概念有待进一步澄清,学界尚未形成一致结论,研究视角也有待改进,需要在交叉学科的视角下体现出理论层面探讨与实践路径构建、内在心理机制与外在环境要素的综合与统一;在研究方法上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和细化,现有成果中问卷维度的确立不够准确和精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缺乏严密的论证、样本选取的地域范围较狭窄、样本数量不符合等概率原则等,致使获得的数据资料缺乏针对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基于此,作者首先厘清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基本意涵,再以此进行问卷编制和调研。通过研究分析,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涵盖如下重要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是科学的世界观,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这种科学世界观包含一整套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其次,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是科学的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有力工具。马克思主义不仅表现为一套解释世界的理论观念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实践方法。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最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是科学的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现实关照和最终指向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对“科学共产主义”,对人的解放及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终极性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关怀。

二、回溯历史,明晰生成脉络

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基本意涵是基于共产主义学说与实践的理性思辨,在中国化的语境中探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就需要回溯其生成历程,从而为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提供历史参照。《信仰生成论》一书从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出发,基于详实的史料全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语境的中国化生成。马克思主义本应是“批判的武器”,而这种“批判的武器”在中国掌握了“群众”,“群众”开始了正确的“武器的批判”,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有了正確的思想指引和光明的发展方向。作者富有特色地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在国家意识形态语境、民族精神语境、中华文化语境中的生成进行了学理阐释,通过回顾近代中国历史,指出鸦片战争以后,各色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变法自强,被迫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从“中体西用”的器物层面到转向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学习,随着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无法拯救中国,“一战”及其后的巴黎和会更是暴露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和虚伪,让一心向西方学习的中国知识分子抛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在此期间,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被广泛介绍,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的助力下,尤其在马克思主义先锋战士的广泛宣传和身体力行的努力下,并以其自身所独具的高度的科学性、普遍的真理性、彻底的革命性和强烈的实践性,使得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亡图存的根本指导思想。新中国的成立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引领前进方向、改造中国社会的巨大真理力量,也使其成为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肇始;在与中国国情的不断结合中,马克思主义获得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因其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大同社会思想、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朴素唯物主义、人民历史主体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本观念等存在诸多相通或契合之处,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对中华传统民族精神融入、影响和引领,并使民族精神实现了现代性转圜,中华传统文化也在马克思主义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嵌入和引领下得以创造性变革和发展。同时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创新发展,除了发挥话语权的传统优势之外,还必须借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而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进一步实现大众化和生活化,就必须自觉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积极拓展、补充、查找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精神方面的思想理论,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时代性诠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观也呈现出历史嬗变的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学子中被选择并得到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得到青年学子广泛认同和接受;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学子中遭遇扭曲和畸形化;改革开放初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学子中获得理性回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青年学子信仰多元化中的主导信仰。通过历史回顾,作者就为当下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培育,尤其是大学生理想信仰培育提供了历史借鉴。

三、科学调研,把握真实样态

理论的探源和阐明、历史的回溯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观照。在新时代深入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培育,还需真实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基本状况,为此,就需要开展有效的调研来获取真实信息。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已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学术界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一些成果,从研究内容看,集中于现状、问题和措施等方面,从研究方法看,涉及访谈法和问卷法,但问卷编制局限于认知、情感的单方面,未能从知、情、意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信仰生成论》作者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根据心理学中个体行为的发生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以及信仰构成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维结构,确定从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并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来编制问卷,具体而言:从概念、判断和推理三个维度来编制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认知问卷,从喜欢与讨厌、相信与怀疑、热爱与疏离和依赖与排斥四个维度来编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情感问卷,从行动维度来编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意志问卷,这样就构成了完整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调查问卷》。问卷经过作者三次初测和修正,从东南西北中兼顾各类学校性质选取有代表性的35所高校展开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500多份,同时对13所高校的107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这就比较充分地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有效度。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资料,作者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状况总体向上向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高水平的认知,偏向于“比较熟悉”,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具备比较坚实的知识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概念把握比较准确,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和推理,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能够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思想问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以“情感赞成”和“情感认可”为主,处于情感认同与情感希冀的心理水平状态,对马克思主义具备较为稳固的情感基础。能够将自我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愿意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之中,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信任,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89%的大学生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愿意为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对马克思主义具备较高的信念水平,较为愿意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信仰。整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水平高,情感水平居中,行为意向较弱,具体而言,呈现出:“高知”“中情”“底践行”,以及“概念”“判断”“推理”能力强,“活化”“转化”“内化”能力弱,“相信”状态占比较多、“坚信”状态占比较少的群体性主要特征。同时调查也发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在认知、信念、行为的每一个维度都面临一些主要的矛盾,存在一些比较鲜明的差异,具有个性化的特质,主要体现为:在认知方面,“系统”与“零散”并存;在信念方面,“相信”与“怀疑”并存,“坚信”状态占比较少;在行为方面,“自觉”与“被动”并存,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四、探析机理,提出引导方略

科学调研可以发现问题,也就为对策思考提供了现实依据,但任何具体策略只有同时符合信仰生成的内在机理才能更具成效。《信仰生成论》一书有别于常规的“现状-原因-对策”的分析路径,在把握现状的基础上,着力探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生成机理,然后再结合机理提出引导培育方略。那么信仰生成是否有内在机理(内在规律)可寻呢?回答是肯定的。人作为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其信仰的选择和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主体知、情、意、信、行等方面协调作用的结果。没有认知和情感的统一,信仰就会成为盲目的信仰,情感也将得不到认知的维护,没有情感就无法把握信仰的精髓,没有意志的恒守,信仰就会飘摇不定,意志的体现是坚定的信念和外化的行为;而积极的认知情感与意志坚守进而转化为信念和遵行,都必须通过理性来掌控和驾驭。故而,作者研究认为,认知、情感和理性在大学生理想信仰生成过程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并构成“三位一体”的理想信仰生成机理。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形成的心理印象,也即对认知客体的态度和看法。当这种态度和看法上升到一定程度,引发主体对客体产生一定信念,并在其他因素综合作用下最终形成对认知客体坚信不疑、矢志不渝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即为信仰。认知机理就是要促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在价值上达到理性认同。情感是人类特有的态度和情绪体验,也是信仰形成的主要动力,扮演着催化或延缓的重要作用。情感机理就是要通过大学生积极正面情感的培育和引导,增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生成的情感动力,促进理想信仰的生成。理性与感性相对,属于人的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体现出的是一种高级阶段的认知能力。宗教信仰在本质上排斥理性,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生成需要理性来提供保障,在物质主义横行、价值观念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更需要理性来保驾护航。理性机理,既要让大学生首先确信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具备“理性”的,同时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又必须建立在“理性”的统领之下,才能保证生成的这种信仰具备科学性和现实性。基于生成机理,作者提出了运用信仰内生的“知性”机制实现“致知成信”,运用信仰内生的“动性”机制实现“移情生信”,运用信仰内生的“能性”机制实现“力行践信”。具体而言,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作用,满足大学生精神发展和社会化的需要,激发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起于浅知即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了解,到推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跃升至“理性思考”层面,实现外显认知到内隐认知的升华,进而能达至一定的境界,即能够用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用现实运动和终极理想相统一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共产主义信仰,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置于共产主义信仰中去理解和把握。在“移情生信”方面,结合国际重大事件、国内发展成就和先进人物事迹(这些事件和人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特质)来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迁移至马克思主义当中,同时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如高尚的社会性情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责任使命意识以及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等)来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内蕴保持一致,激发价值共鸣并稳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把“认同”进一步提升至“希冀”和“崇拜”阶段。信仰是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统一,只有在现实中将既有的信仰理念与信仰情感转化为行为,才能够确立真正的信仰。为此,在“力行践信”方面,要营造氛围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常修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树立追求和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标,在实践中不断践行马克思主义,积极参与社会民主政治生活,把改造自己和改造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总的来看,《信仰生成论》一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遵循将历史逻辑与辩证逻辑相结合的研究范式,运用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及其生成机理等问题,对同类研究主题具有深化和推进作用,从总体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问题研究的新视野,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和实现对“0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有效培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郑冬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孙铁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审视[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5]刘江宁.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6]张灵芝.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1).

[8]谷生然.社會信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骆郁廷.“小我”与“大我”:价值引领的根本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2):64-74.

[10]习近平给大学生回信: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N].人民日报,2013-05-05(02).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