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幸福观培养的三个维度

2021-06-21 09:26夏传芹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维度培养

夏传芹

摘要: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是人生观塑造和形成的关键期,学校要站在劳动幸福观的理论高度,深刻把握新时代劳动幸福观的内涵,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践,激起中学生劳动的幸福体验,引导他们认识到劳动能创造财富、体现个人价值、磨炼人的意志,帮助他们树立劳动幸福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劳动幸福观 培养 维度

劳动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它将人与动物相区别,是人类本质的体现方式。马克思指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并明确了劳动是获得幸福的第一来源。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实现美好梦想、解决发展中各种难题和铸就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离不开劳动。劳动可以焕发热情、释放创新潜能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培养中学生劳动幸福观的实践中,要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理论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激发学生劳动幸福的体验,树立劳动幸福的观念。

一、劳动幸福观培养的理论维度

劳动幸福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于劳动和劳动幸福的态度。劳动获得幸福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认知,是青少年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核心因素。劳动幸福观培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一定理论高度,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内在逻辑,使劳动教育实践有着深层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可见劳动是人类基本活动和社会历史的起点,成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因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劳动史观。从这一角度来看,劳动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在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还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具体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开阔理论视野,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决定中学生劳动幸福观培养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是建立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和由人构成的社会需要基础上的,深刻揭示出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特征就是劳动,而要获得个人发展的自由也离不开劳动,在社会生活中构建和谐的世界更需要劳动创造。这一劳动幸福观深厚的理论立场则是在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中必须坚定的方向,只有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才能避免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大方向的失据。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劳动认识误区,劳动教育实践首先要摒弃关于劳动价值观的错误倾向。在农业试验站基地,很多中学生在所见的农业新品种中就感受到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劳动中的魅力,改变了过去农业生产劳动就是体力的、落后的刻板印象。在农业试验站的劳动体验活动中所见所闻和亲身的劳动体验则帮助了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形成正确观念。结合劳动教育实践,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潜移默化的迁移,促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内化驱力。例如在农业试验站的实践时,让中学生把活动的感受写出来,让他们交流讨论,教师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有效进行实践向理论的迁移,获得幸福体验的理论力量。

二、劳动幸福观培养的时代维度

劳动教育必须深刻把握劳动幸福观的时代性。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的感受体现出来的,不是抽象的存在,因而幸福一定是历史的、具体的,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幸福观的培养要突出时代性,结合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少年所追求的幸福的鲜明特点,在劳动实践中充分感受新时代劳动幸福观的具体内涵。

首先,劳动是幸福的时代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劳动已经从基于物质性的、技术性的功利性追求向超验性的人的自由、尊严、美的维度转变。这是对于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的尊重。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幸福已经不是吃饱穿暖这些基本的物质条件的满足,而是追求个体内在成长、现实价值和精神满足等多方面的需要。而在这一过程中,因为自身所拥有的方面和亟待需要满足的因素不同,激发青少年幸福感的现实取向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从而表现出劳动观的不同。但在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社会个体对自身存在意义实现的丰富性和发展性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全面的发展都成为青少年获取幸福的要求。

其次,劳动是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时代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行动指南,也是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在全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奋斗的征程中,青少年一代是决定理想信念的方向的重要力量,只有他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只有他们具备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素养,才能真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发展要求更全面、更平衡,这些都离不了国人的共同劳动、协力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社会幸福,从而让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幸福实现统一,让劳动在实现共同理想的实践中成就辉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体现价值。

最后,劳动是贯穿民族复兴的重要主题。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要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劳动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辛勤劳动、持续奋斗来实现。“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让青少年充分认识到劳动是实现民族复兴总任务的基础,民族复兴的历程是奋斗的实践,就会增强劳动的幸福感。

三、劳动幸福观培养的实践维度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劳动幸福观形成的最重要途径是劳动实践。丰富的劳动实践和创造性成果使青少年将其升华为审美的愉悦,从而衍生出作为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幸福感。

劳动实践教育要回归自然。学生的教育场常常被束缚在课堂,他们失去了亲密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中体验劳动的美好机会。网络、应试教育和城市化几乎使学生成为与自然隔绝的新物种,教育失守了人与自然聯系的最后阵地。尤其是城市中,学生被物理性限制住了,使自然体验成为他们主要的缺失。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回归自然的劳动实践教育最有意义。

劳动实践教育要联系生活。由于中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家长往往更倾向于剥夺孩子们在生活中劳动、在劳动中生活的本真状态,为了知识教育忽视了更多的体力劳动,人为地割裂了劳动和生活的关系,本质上远离了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学校的劳动实践教育更需要通过一些生活实践的安排来触动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正面情感。例如在基于农业试验站平台的劳动实践中就通过对学生短期的夜宿安排,考虑做饭、洗衣、打扫等基本的生活安排,让学生在离开父母的校外实践中体会到生活劳动和劳动生活的快乐,让他们感受幸福、深化认识,形成积极的劳动幸福观。

劳动实践教育要注重体验。对于没有经历过长时间、经常性劳动实践的青少年来说,劳动实践教育应以积极的体验为主,并非囿于生硬的劳动任务而丧失他们以精神为基点向现实世界展现自我的主导性,从而以其全部的“自我”去感受、体悟事物,发现劳动和自我实现的关联,从而产生丰富的创造力和深刻的领悟力,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积极的体验。这种情感上的满足,会让青少年在内心唤起愉悦感,也就会投入到忘我的劳动中去。

劳动实践教育要体现内容的全面性。劳动实践应该扎根本土,汲取地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养料,创设丰富、多元的场域,在特定的情景和关系世界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地方产业、劳动人民和现代科技的亲近感,使他们实现劳动知识的内在化、劳动情感的升华和劳动能力的增强。在农业试验站的劳动实践中,先进的农业育种技术、现代化的规模种植、产业融合以及丰富的新品种,能让青少年改变对劳动生产实践的刻板印象,真切认识到真正的劳动是极具创造性的,让人能在过程中体会到自我发展的幸福劳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 04 29(2).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89.

[3]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 04 29(2).

[4]徐海娇.危机与重构:劳动教育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维度培养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时间的三个维度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