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专业“纺纱工程”课程线下金课建设的探索

2021-06-22 06:06吕立斌
纺织报告 2021年5期
关键词:纺纱金课纺织

崔 红,吕立斌

(盐城工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金课”的概念始于2018年6月,在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由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提出。2018年12月,在中国大学教学论坛报告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长吴岩同志指出,“金课”就是具有两性一度的课,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并提出打造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等五大类型的“金课”[1]。线下“金课”是“金课”的五大类型之一,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达到“金课”的建设目标。线下“金课”是最重要的金课类型,是金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2]。鉴于当前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及“纺纱工程”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必要探索如何构建纺织工程专业“纺纱工程”课程的线下“金课”。一方面,为了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为“纺纱工程”课程改革的深化提供重要的发展借鉴。

4.网电代替柴油发电实现绿色低噪钻井。在钻井平台上,科学安排钻机和动力设备,利用轨道式移运装置,实现钻机在井口间快速移动。应用网电系统代替柴油发电提供钻井动力,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碳烟等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也降低噪声。工作噪声1 米实测最大56.9 分贝,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实现清洁绿色钻井。

“纺纱工程”是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纺纱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熟悉纺纱的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掌握纺纱工艺配置等实践技能有直接影响,进一步会影响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和专业素养。该课程学时为72学时,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模式指引下,根据“纺纱工程”的教学大纲,其内容覆盖了纺纱的基本原理理论和纺纱工艺流程各工序设备的机构组成和作用特点,知识点复杂、抽象且数量多。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一般只停留在枯燥的课堂教学、期末考试的大循环中。在国家力推打造金课的今天,课程改革刻不容缓[3]。

镇长从坡上进到茶园里,拨开荒草,从地上抓起一把红土,捏捏,举起来,在微风中慢慢张开手掌,那些红色的颗粒就随风飘扬开来。给他。不过要跟他签个协议,不许他再来扯皮,不许他再上访到处告状。

“纺纱工程”的教学内容系统地讲解了纺纱的基本原理、国产新型棉纺设备的机构特点,分析了国外纺纱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介绍了国产典型机械的传动和工艺计算、工艺调节的详细情况。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纺纱工程”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纱线品种设计工艺流程和设置工艺参数的能力,使其了解纺纱技术的发展方向与提高产量、质量的途径,并为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打下基础。

1 “纺纱工程”课程的金课特征

《嘉泰会稽志》编修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由绍兴知府沈作宾创修,后任知府赵不迹、袁说友续修,施宿总纂,陆游为之作《序》。此书历代多获好评,认为“其文辩驳可喜,笔力畅健”“简评得中,记叙典核”,是“地志中之有体要者”。但晚清绍兴著名学者和诗文作家李慈铭仍指出此书有“四病”,其中第二病是“纪地理山水,古今错杂,漫无裁制,未尝实核其道里,析指沿革,等于胥抄,莫从考核”。说它“纪地理山水,古今错杂,漫无裁制,未尝实核其道里,析指沿革”,上举(1)(2)(3)就是明证,说它“等于胥抄,莫从考核”,所举第(4)条就是最形象的注释了。

服务于纺织领域的“纺纱工程”课程体现了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融入新知识和新内容,因此,具有极高的创新性。学生通过纺纱技术的智能化发展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要具备纺纱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能够分析影响成纱质量的因素,更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纺纱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本身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具有高阶性[7-9]。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多学科领域的传统知识,更涉及这些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其在纺纱系统的应用。因此,无论是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还是学生的学习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的课堂只是一味地讲解理论内容,到学期结束时再进行期末考试。真题是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总结,由于平时没有加强训练,许多同学对知识的理解死板且无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讲解完每一个知识点后,就将此部分的相关真题调出进行真题演练,随堂就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特别是每一道工序对某个机构具体作用效果的剖析难度较大。通过真题演练,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使“纺纱工程”课程教学很好地实现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2 “纺纱工程”课程线下金课的打造

课堂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往的课件要求学生在听课时视觉和听觉并用,学生身心容易疲惫。上课时,教师不能随时掌控学生的状态和知识接收情况,因此,需要重新取舍教材内容,一方面,强化知识结构逻辑;另一方面,注重提高趣味性。设计纺纱基本原理的关键原理及设备的示意图、作用原理等抽象难懂的内容,通过动画、视频加声音等多种方式进行阐释,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思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微课短视频概括讲解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加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2.1 课件内容的革新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以及线下金课的打造要求,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2.2 真题演练的增加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为提高实验的有效性,教师应做好演示实验教学的总结与反思,明确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及时采取有效策略加以改进.

自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纺纱设备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逆转的潮流。从开清棉到粗纱是纺纱工艺流程的前端,智能化体现在纺纱物料转运机器人和全数控粗纱机上。纺纱物料转运机器人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导引路线自动行驶,主要依靠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引装置。全数控粗纱机可实现联动智能控制、牵伸和捻度参数任意设定、张力参数智能感应和控制等功能。纺纱过程从纺纱成形、张力控制、自动落纱、空满交换、自动生头等方面实现了全过程自动化控制。细纱工序的智能化发展表现在全数控驱动和自动落纱两个方面。全数控驱动实现了电子牵伸系统、电子卷捻系统以及单电机驱动锭子。电子牵伸系统将前、中、后罗拉分别由伺服电机单独驱动,实现了各牵伸区牵伸倍数的数字化控制。细纱自动落纱有利于减少用工、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另外,纺纱过程配备单锭检测技术,可以很好地改善成纱质量。纺纱流程的智能化主要通过纺纱设备的自动化、各工序衔接的自动化、纺纱流程数据信息化和智能化来实现纺纱全路程的智能化。纺纱全路程逐渐成为具有高度自动化的纺纱设备、各工序自动联接技术以及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一体化的现代化智能化流程[4-6]。

2.3 “多媒体+雨课堂”教学的结合使用

结合“多媒体+雨课堂”,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线下传授知识,线上进行知识的整合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教学与评价体系。首先,通过精心设计,配合课件演示,使授课内容精炼、信息准确、讲解清晰、易于理解;其次,配备多种作业题,包括练习、单元测验,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使用雨课堂等线上平台,实现师生实时互动;最后,组织学员讨论和教师评价,达到让学生充分接触与消化知识点的效果。

2.4 多元考核方式的变革

“纺纱工程”课程教学考核探索采用多元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课程考核不仅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反馈了教师的教学情况。考试的最终成绩由4个部分成绩构成,分别是平时、实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其中,平时、实验、期中、期末的成绩各占20%、10%、20%、50%,具体内容见图1。考核内容涉及“纺纱工程”课程中的设计、开发、实验、纱线质量测试等纱线产品开发全过程,分别从能力、知识、素质3个方面考核学生,制定严格的过程和结果均可量化的良好标准。

图1 多元考核方式的构成

2.5 教学资源的丰富

教学资源和素材对于学生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学资源库一般由教师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学生起到补充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共同搭建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学资源的动态添加、修改、查询和删除等功能由教师维护,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在线交流,学生可以利用的功能包括资源的查询、学习和在线讨论等。

2.6 产教融合的深化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要求企业参与教学,与高校一起参与人才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打造,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深层次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如和企业共同开设“兴趣培养班”、企业参与日常教学以及在企业内部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等。

3 结语

探索纺织工程专业“纺纱工程”课程的线下“金课”,不仅促进了“纺纱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创新了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培养纺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意义重大。纺织工程专业“纺纱工程”课程线下“金课”通过教学内容、真题演练、“多媒体+雨课堂”、多元考核方式变革、丰富教学资源、深化产教融合等多种形式的改革,为纺织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的教学平台,为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纺织专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了重要帮助。

猜你喜欢
纺纱金课纺织
澳洋纺织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公共英语阅读教学的金课实施模式探析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纺纱装备的开发与实践
纺织机械行业新标准4月实施
纺纱器材的技术进步与应用
新型纺纱“魔术”的数字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