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故事

2021-06-22 10:58文/经
中国医学人文 2021年6期
关键词:加号诊室电瓶车

文/经 霄

忽然之间的寒潮,让人猝不及防。我在这样冷的天里坐门诊。

年纪大了,没了棱角,反倒是越来越喜欢出门诊的时间。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和每个进出的人寒暄,成为了最暖心的礼节。

我努力去记住每一个进诊室病人的名字,即便记不住,也偷偷瞄一下叫号器,然后,在他推门进来的一刻,装作记得先叫他一下:“某某,来了哈!”

这招挺管用,每个人或许都希望被记得,就像每个人生日的时候,都希望不只是被10086、工商银行、平安保险问候一样。

学科的缘故,门诊病人里,老年人居多,大多陪患者过来的家属,怕老人家表述不清楚,总会替他说一大堆。原先觉得这样也挺好,大家节约 时间,说清楚了,结束走人,下一个。

后来,也慢慢觉着不妥,慢慢习惯于打断家属,让病人自己说些东西,没得聊了,说些吃喝拉撒睡也行。就像昨天下午门诊时候,有个肿瘤术后患者,每次都准时来复诊的,这次晚了一个月,聊起来才知道原来前些日子被车撞坏了胳膊。

于是,泌尿外科诊室的画风变成了这样:

“哎呀,你什么时候撞的?”

“1月前啦。”

“做手术了没?”

“没做,上个夹板呢。”

“这么不小心,咋撞的啊?”

“哪是我不小心,我好端端骑电瓶车过斑马线,公交车不让行撞我,赖我啊?”

“不赖你赖谁,年纪大了,还做过手术,电瓶车就别骑了,你以为还年轻啊?再说了,过马路,推行嘛,你孙子都知道的交通规则啊,这不撞了还不是你吃苦啊!”(此处,家属插嘴表示赞同。)

“来来,这份发热调查表签个字,你看,幸亏是撞了左手,要不你签不了字了,连吃饭都得喂了。”

“还说呢,我左撇子啊!”

“What?当我没说。”我剩下一脸的尴尬。

一直觉着门诊就是个江湖,而我就在江湖。

其实,忽然想写一些文字是源于之前的另一个病人。

中午休息的时候,一个肿瘤内科的医生打电话过来,说有一个肿瘤晚期的病人,腹膜后转移,出现了肾积水,是不是需要留置个双J管引流下。

这种事情常有,我让她下午晚些过来,加个号看下再说。

下午门诊刚开始的时候,诊室进来一个人,说肿瘤内科某某医生让我找您加个号,我填了张加号单让她去门口护士那登记下。

门诊快结束的时候,才叫号到她,我打量着眼前一个人的她,问:“病人呢,没来?”

“是我自己。” 我有些诧异,打开的病历系统显示,74岁,3年前患肿瘤,手术、复发、放疗、再复发、化疗、再放疗,我很难把这样一个肿瘤晚期病人和眼前这位干净的老人联系起来。

对,我说的是“干净”。

我问她,“你怎么一个人来呢?你不是外地的吗。”

她说:“是啊,没办法,我得了这病,花费大,就一个儿子也辛苦,得去打工赚点钱,也好贴补一下,老头子不识字,来了也没用,家里鸡啊鸭啊也要照料。”

“那你清楚自己的病情吗?”

“清楚,一直都知道的,每次都是我自己来住院的,肿瘤内科医生都和我说了,可以的话,你帮我开个住院单,我赶紧把住院登记了,还得赶回去呢,晚了,可能就没车子了。”

“行,我赶紧开了住院单,你去办预住院。”

“医生,这次大概要多花多少钱?”

“小几千。”

“行,支付宝里还有一点,现金我也带了些,加起来大概够。哎,真花了不少钱了,还能筹一点,总还想给自己再治疗一下的。”

“那你赶紧去办住院吧,这边我尽快帮你安排,对了,你要回去,咋不早点进来和我说下,等一下午的?”

“你帮我加号就挺好了,不能插队再给你添麻烦了,真赶不上车我再想办法好了。”

那一刻,我忽然被眼前这位来自外地农村的74岁的晚期肿瘤患者暖到。

她穿得干净,虽然朴素无华;她看得清澈,知道自己的一切,也知道该努力走到哪一步,甚至我没听到一句的抱怨;她努力地活得清楚,一个人应付各种繁杂的手续。

很短的时间交流,我没办法说我了解多少,但我真的从她的眼神里看到干净。

她转身出去的时候,我坐在空荡的诊室里,想到的是那句话: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那一刻,我不知道,谁治愈了谁。

猜你喜欢
加号诊室电瓶车
午后的诊室
数学符号的“身世”
数学符号的“身世”
挡风玻璃
丢车丢脸
新开的诊室
新开的诊室
对齐有讲究
一定抓到那个贼
迷路的电瓶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