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特殊气场

2021-06-22 00:00朱珉迕
新传奇 2021年23期
关键词:爱泼斯坦陕甘宁边区气场

朱珉迕

1938年末,等待批准进入陕甘宁边区的青年学生就有两万人。到了上世纪40年代初期,延安已经形成一个约4万人的知识分子群体。1938到1940年,全中国加入共产党的人数达到了80万。有人说那时的延安有一种“特殊的气场”。这是什么气场?或许就是中共七大会址内标语上写的——“同心同德”。

毛泽东曾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延安是成熟之地,也是定型之地。日后的诸多思想、理论、制度、范式,在这里都能找到原点。

在80多年前,无数人带着各种各样的诉求和眼光,去往延安这个陕北的边陲小城。

美国记者斯蒂尔在延安呆了10天就回去了。延安对他而言是一个“可怕的地方”:“我要是在延安住上11天,那我一定也将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从1937年1月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驻扎在延安。陕北13年,延安10年,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蜕变。

奋斗的信念

1947年8月7日,去过枣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毛泽东旧居后,原本要再逗留一天的蒋介石决定当天就离开延安。他发出三个感慨:第一,没想到延安这么艰苦的环境,毛泽东竟然有那样旺盛的斗志,跟他斗了那么多年;第二,延安这么一个偏僻的山沟里,毛泽东竟然率领他的军队和国军打了多年,还打了胜仗;第三,毛泽东用来办公的就是一个没有上过油漆的破原木桌子,坑坑洼洼,还写出了那么多的激扬文章……

“穷苦”是延安的标签。1935年秋天,这里还是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几乎与现代文明隔离的农村。

比之穷苦,更大的考验是敌方的“封锁”。作为第一个到达陕北苏区的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甚至感慨这里“比西藏还要难以进入”。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国民党顽固派扬言“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边区遭遇的经济封锁长达数年。

1939年2月,陕甘宁边区成立生产委员会,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穿着补丁裤子出现在演讲台前:“在我们面前摆着三条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

“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这就是我们的回答。”于是就有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有了359旅开赴南泥湾,不到3年将蛮荒之地变成“陕北的好江南”。

到1944年,国际著名记者爱泼斯坦来到延安,这里“已变成一个实行精耕细作、牛羊满山、手工业发达的地区,人民丰衣足食”,而“驻扎在这里的八路军部队是我在中国各处所看到的穿得最好、吃得最好的部队”。

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后来发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奥秘是:“一个人社会名望的上升和他降低自己生活标准的能力(在低标准情况下仍能保持工作效率不变)正好成正比例。能以最少量的东西维持生命,这就是天生优越的标志,也是天然领袖的资格。”

用毛泽东的话说,“共产党也有作风,就是:艰苦奋斗!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

“求是”的标杆

1944年,爱泼斯坦发现,延安人很在乎理论,但“模棱两可,空话连篇,特别是有些人不是为了清楚明白地表达,而引经据典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毛主席的话吓唬人或卖弄学问,所有这一切都会让人笑话”——这是一个崇尚马列的地方,但绝不仅仅是留在书本上的马列。

始于3年前的延安整风,正是要向“模棱两可、空话连篇”开刀。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直斥:“我们中的许多人,他们学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直接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说,他们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所谆谆告诫人们的一条基本原则:理论与实际统一。”这年春天,毛泽东告诉全党: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应当是“有的放矢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

半年后,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又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不正确的,应该拋弃。对于好谈这种空洞理论的人,应该伸出一个指头向他刮脸皮。”

毛泽东手书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被挂在了中央党校大礼堂门口。这是党校的校训,也成为全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衡量一切的标尺。也正是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这里经历着一次历史性的“中国化”进程。

认同的力量

“实事求是”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连在一起的。美军观察组成员S·谢伟思当年就发现:“如果发现一项具体措施或者政策是失败的或是不适合情况的,经过讨论产生一种较为合适的替代措施或政策时,他们(中国共产党人)会毫不犹豫地承认失败,作出改正。”

在谢伟思的印象中,延安的共产党人“完全没有贴身保镖、宪兵以及重庆官僚阶层中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他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简朴,除农民外,每个人都穿着同样普通的、用土布缝制的中山装”。爱泼斯坦注意到,已经成为党的领袖的毛泽东,“会在遍地黄土的大街上散步,跟老百姓交谈,且不带警卫。当与包括我们在内的一群人拍照时,他不站在中间,也没有人引他站在中间。他可以站在任何地方,有时在边上,有时站在别人身后”。

中共七大召开后,人们知道,所有一切源于一个叫“群众路线”的名词——这是党的生命线。这场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党代会,同时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写进党章。

有人说那时的延安有一种“特殊的气场”。没有一个共产党干部的生活不是简单朴素的,延河畔“没有贪官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气”……1938年末,等待批准进入陕甘宁边区的青年学生就有两万人。到了上世纪40年代初期,延安已经形成一个约4万人的知识分子群体。1938到1940年,全中国加入共产党的人数达到了80万。

这是什么气场?或许就是中共七大会址内标语上写的——“同心同德”。

1940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到访延安,目力所及,感觉同此前到访的重庆有着天壤之别。考察结束时陈嘉庚疾呼:“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同样在1940年,延安人还听到了毛泽东的宣言:“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党员生活》2021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爱泼斯坦陕甘宁边区气场
气场是个什么东西
《逃离爱泼斯坦》发布预告片
性、谎言、阴谋论
美亿万富豪性侵案又爆猛料
黄金时代
黄金 强大气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发展的政策动因及启示
秋天变温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