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第一人”100岁了

2021-06-22 10:00
新传奇 2021年20期
关键词:永嘉燎原社员

1956年,在戴洁天等人的带领下,浙江省永嘉县“燎原社”开展了“包产到户”的探索,比更为人所熟知的安徽小岗村早了22年。因为这次破天荒的实践,他被誉为新中国“包产到户第一人”。

近日,戴洁天度过了自己的100岁生日。1956年,在戴洁天等人的带领下,浙江省永嘉县“燎原社”开展了“包产到户”的探索,比更为人所熟知的安徽小岗村早了22年。因为这次破天荒的实践,他被誉为新中国“包产到户第一人”。

“包产到户”试验

1921年,戴洁天出生在温州瑞安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1947年,戴洁天考入上海中国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温州地区参加土改。后又经地委分配,他到永嘉县土改工作队工作,与永嘉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他此后在“燎原社”的大胆尝试埋下了伏笔。

1955年,戴洁天作为县委派出的工作队队长来到永嘉县潘桥集体农庄,帮助农庄进行“小社并大社,初级社升高级社”的工作。彼时,新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正掀起高潮。据史料记载,到这年底时,中国有超过60%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永嘉县的农户亦莫能外。

然而,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戴洁天很快发现高级社的体制存在劳动时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等问题,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农庄等集体化生产的农业合作社模式在永嘉遭遇了“水土不服”。

该怎么办?除了日复一日在田间地头进行调研,戴洁天也开始在书本中寻找答案。在大量翻阅当时苏联关于集体农庄生产管理的图书后,戴洁天发现,即使在苏联,对于集体农庄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甚至有著作提出,将土地划拨社员个人负责不但不會削弱队或小组的力量,反而能使其进一步巩固。

于是,“包产到户”的思路在戴洁天的脑海中有了雏形。在县委的支持下,戴洁天在“文武”“文庄”两个初级社率先开展了“小段包工、按件计酬责任制”的试验。

1956年4月29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生产组和社员都应该“包工包产”》的文章,明确指出“把一定产量的任务包给生产组和每个社员,是完全对的”。这篇文章的出现,极大鼓舞了戴洁天。当年5月,永嘉县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门讨论“包产到户”试验的相关事项。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推广“包产到户”实属另类。“包产到户”搞不搞,9名常委意见不一,争论激烈。于是,会议决定以投票的形式确定是否开展这项试验。前8名常委投票,4人赞成,4人反对。最终,时任县委书记李桂茂一锤定音,投下了关键一票。一场领导发动农民主动探索解放农村生产力的改革由此开始。

燎原社未“燎原”

根据方案,永嘉县的“包产到户”试验分“试点、试验、试行”三步走。雄溪乡的任桥、凰桥、曹埭3个村的12个初级社合并为高级社,承担试点任务。

1956年5月7日,县委工作组进驻雄溪乡,跟踪指导并及时总结经验。担任工作组组长的正是戴洁天。

作为包产到户的“试验田”,雄溪乡当地有一处小庵,当地方言叫“寮”。戴洁天便为参与试点的高级社定名“燎原社”,寓意未来试点成功后可全面推广,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戴洁天走遍了燎原社的每一寸土地,摸清了全部家底。他将全社3656公顷水田和87公顷园地上的280件大小农活按作业工种、工分、产量落实到778个农户上,实行“三包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社员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自由耕种,完成包产指标,超产的奖励归个人所有。同时,造纸厂、砖瓦厂、竹编工厂等村办企业开始实行按件或按值计酬。农副业并举,社内劳动力流动,一个小型的市场逐渐形成。

“包产到户”在实践中被迅速证明可行且有效,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明显提高。1956年9月,戴洁天执笔整理了《燎原社包产到户总结》,上报县委和中共温州地委。之后,燎原社的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实行“包产到户”的已占全县总农户的42%。

1957年4月,燎原社迎来了“包产到户”后的第一个收获季节,85%的农户都增加了收入,全社春粮增产40%。

然而,1956年11月,温州地委机关报《浙南大众报》刊发了题为《“包产到户”做法究竟好不好?》的文章,同时配发社评《不能采取倒退的做法》。虽然感受到了压力,但县委书记李桂茂仍鼓励戴洁天坚持做下去。

1957年2月,李桂茂出席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时,仍让戴洁天以县委名义撰写报告,将燎原社的试点作为典型在会上进行汇报。然而,仅仅1个月后,永嘉县委终究难顶压力,宣布“凡是包产到户,一律纠正”。

1958年3月,戴洁天被送往永嘉县沙头镇响山村监督劳动,此后又被押送回老家瑞安执行管制劳动。这一去,就是21年。

一脉相承的“温州人气质”

1963年,戴洁天的儿子陈坚在瑞安出生。

1979年,戴洁天结束了长达21年的农村管制劳动,被安排在永嘉县畜牧办当办事员。1983年,戴洁天调入温州市委调研室(后改为市委政策研究室)。彼时,改革开放方兴未艾,戴洁天在梳理总结当年“包产到户”试验的同时,也大量撰文,对当时社会上褒贬不一的“温州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然而,当时的陈坚对于父亲在写些什么并不感兴趣。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他产生了“下海”的念头。

1990年,他先去了澳大利亚当厨师,两年后又去了葡萄牙。

1993年,陈坚在葡萄牙成立了外贸公司。2000年,他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建起了第一座中国小商品城,并创建了葡萄牙“中国城”集团。

事业有成之后,陈坚对父亲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2002年,父亲的回忆录出版了以后,我才意识到父亲当年在永嘉做出了何等的创举。”陈坚说,震撼之余,他却并不感到意外。因为长久以来,父亲在他的心中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会用最冒险、最勇敢的方式去实现心中最朴素、最单纯的愿望:让永嘉农村的老百姓富起来。

在陈坚看来,这便是所谓“温州人气质”的核心所在:“胆子大,爱折腾。认准了一条路,必然就要一直走下去。虽然从小到大,父亲从来不提当年事。我从商以后,他也从不过问我的生意,但是我身上的‘温州人气质,无疑是从他身上遗传下来的。”

(人民网)

猜你喜欢
永嘉燎原社员
永嘉2019·4·24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产前尿动力学改变及其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及尿失禁相关性研究
中共安徽省第一面党旗
章燎原 松鼠老爹
让文学激扬青春
“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从“小混混”逆袭成“坚果大王”
人民公社女社员
“深入浅出”,以题载法
成语巧连线
同劳动 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