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分析

2021-06-22 11:49陈品真翟仁祥
商场现代化 2021年8期
关键词: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

陈品真 翟仁祥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8BJY178);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资助项目(SJCX20_1200)

摘 要:基于中国沿海省份2009年-2018年面板数据,利用产业结构、产业梯度系数、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产业基础、产业内外部环境及产业布局等指标构建面板模型机,分析表明核心解释变量产业梯度系数对沿海省份外资利用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作用在南部地区的效果明显显著于北部地区;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及产业内外部环境对外资引进有显著积极影响,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对外资引进有显著消极影响。基于研究结论并结合沿海省份实际情况,从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投资吸引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多元化,提升运输容量、完善交通网络图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梯度系数;外商直接投资;沿海地区

一、引言

中国沿海地区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内有利于本地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有助于吸引外商定向投资。沿海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外资引进及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外资引进能对产业转移及就业产生影响,产业转移又能反过来解决“双短缺”等经济发展问题。外资引入不仅能够改善产业环境,也会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其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会产生资本替代人工的效果。沿海省份依赖海洋强国战略,承接产业转移,最终对本地产业带来何种影响,对外资利用又会带来什么效果。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中国沿海省份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对外发展格局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问题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间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需要通过产业转移凸显区域功能特色。

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侧重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国外对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研究集中于产业集聚。除将产业转移、产业集聚及规模经济联系在一起外(Vukovi, Darko B,2017),还基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提出了新产业区理论,强调产业转移在未来研究中创新的重要作用(Anne K Hewes;Donald I Lyons,2008)。研究得出产业转移有多种模式,除雁阵模式、国际生产折衷模式及边际产业转移模式外,核心-边缘模式最具有代表性。

国内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更加具体,除少数研究产业转移模式如“一带一路”双边产业转移模式(刘友金,2020)、污染企业转移模式(戴其文,2020)及选择性转移等模式,多数学者集中于产业转移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大致有三个角度:(1)研究某产业转移产生的影响,考虑其他因素,研究得出如制造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回流会带来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效果(韩军、孔令丞,2020)。(2)研究特定地区产业转移,如京津冀产业转移对FDI利用的影响。(3)研究产业转移模式的具体特征(李娜,2020)。总体看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理论及实证都研究得较为透彻,但是基于沿海地区的研究较少,或仅研究沿海某个城市,结合沿海省份产业转移与外资利用的研究也较为罕见。

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也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重点,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关系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早期研究集中于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发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通过对FDI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Jennifer W Spencer,2008),不仅有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还能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Karl P Sauvant,2011)。随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外学者也加深了对发展中国家外资利用的研究。发展中国家通过對外直接投资,获得供应商资源及先进的生产技术最终能增强产业国内外竞争能力(Huang、Wang,2011)。

部分国内学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理论研究,不仅研究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理,解释了FDI对母国制造业的作用原理(马光明,2020),还进一步得出FDI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由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引起的(李宏,2020)。比较理论分析,国内学者更多使用实证分析检验FDI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检验发现,制造业FDI对产业结构有显著积极作用(石卫星,2020),投资额与产业结构升级有明显正向关系,但是影响效果存在滞后(潘素昆、袁然,2014),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提升本地区乃至周边城市产业合理化程度。

梳理国内外对外直接投资、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文献,发现理论研究较为透彻,但主要集中于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的正面影响,而忽视了产业升级对外资利用的影响。现有研究对于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省份,且对沿海省份关注较少。基于中国沿海省份2009年-2018年面板数据,利用产业结构、产业梯度系数、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产业基础、产业内外部环境及产业布局等指标构建协整方程探究中国沿海省份产业转移对外资利用的影响及对外贸产业发展的潜在影响。

三、模型构建

1.产业梯度系数构建

为合理测度产业梯度,借鉴张俊俊(2020)的研究,建立产业梯度系数IGC:

其中j表示产业,i表示地区,采用各地区第二产业数值测算产业梯度系数。表示产业专业化水平,是j产业在i地区的总产值比例同j产业在全国产业总值的比例值之比重。=1表示i地区j产业专业化水平处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COPRij表示产业技术化水平,由i地区j产业值占全国j产业总产值的比例同i地区j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国j产业从业人数比例的比重表示。COPRij=1表示i地区j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梯度系数IGC等于产业专业化水平系数与产业技术化水平系数的乘积。IGC=1表明i地区j产业处于全国j产业梯度的平均水平。

由于除产业转移外,产业结构、产业集聚、产业基础、产业外部环境、产业内部环境、产业布局都会对外资利用产生影响。借鉴周伟(2020)构建协整方程(2)分析产业转移对外资利用的长期影响:

在式(2)中,i表示中国沿海省份;t表示时间年份,选取中国沿海省份2009年-2018年的数据。α0表示公式中的常数项,εit为随机项,代表模型中被忽略的影响因素。为了缓解数据波动及异方差,对指数变量之外的其他数据均取自然对数。

2.数据来源与说明

选取中国沿海省份2009年-2018年数据来进行研究。FDI、产业梯度、产业结构、产业集聚、产业内外部环境、产业基础、产业布局均依据《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相关变量说明及其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四、中国沿海产业转移对外资利用影响分析

1.基准回归

使用面板数据检验沿海省份承接产业转移对外资利用的影响。经过Hausman检验随机效应(RE)模型更合适,故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方程(2)进行估计,结果见表2第(1)-(4)列,作为对比,给出第(5)列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

从第(4)列的结果可以看到,核心解释变量产业梯度系数的估计系数为0.178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承接产业转移对中国沿海省份外资利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控制变量方面,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公路货物运输量及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对沿海省份外资利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说明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完善产业基础、产业内外部环境及产业布局,有助于当地企业吸引外资。财政收入的提高意味着政府会有更多资本为外资进入本地进行引导及实施政策优惠,而优惠的外资引进政策明显会提高外资利用水平;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提升意味着地区外贸产业的发展,外贸水平的提升对地区引进外资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内外部环境改善能为外商投资提供信心,最终扩大外资引进的规模。

2.内生性处理

重点考察沿海省份承接产业转移对FDI的影响效果,但是外资引进对地区产业转移也会产生影响。例如,固定资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带动服务性产业发展,进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面影响。因此,FDI与产业转移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内生关系,从而会导致估计结果发生偏差。因此,采用两种方法缓解模型内生性问题:一是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没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检验;二是将产业梯度系数的滞后一期作为其自身的工具变量,选取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估计。内生性处理的回归结果如表3第(1)、(2)列所示。

从表3第(1)、(2)列可以看到,核心解释变量IGC的估计系数依然为正,表明沿海省份接受产业转移对扩大FDI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3.异质性分析

虽然全样本的回归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省份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显著促进外资利用水平,但是不同地区产业基础、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因此产业转移对外资利用的具体影响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别。由此,将全样本划分为南部和北部三个子样本,运用2SLS方法检验产业转移对三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影响,回归结果见表4第(1)、(2)列。

从表中可以看到南部与北部的IGC系数都显著为正,但是南部地区外资利用的正面影响相较北部更明显。原因可能在于,相对北部地区,南部地区具备更好的地理位置,整体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基础设施更完善,产业格局更合理,因此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效率,也能够更明显地提升本地外资引用的水平。

4.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数据结果显示应选择建立随机效应模型,然后用MLE进行实证比较分析。运用Stata15.0对上述方程进行MLE实证分析,并于上述方程(2)所选择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比较,方程(2)随机效应模型的变量显著性结果好于MLE,且调整后的随机效应模型的R2比MLE更接近于1,拟合优度更好。

结果显示,模型涉及的中國沿海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7个影响因素中,有5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产业梯度(IGC)、产业基础(lnFOU)、产业布局(lnDIS)、产业外部环境(EXT)及产业内部环境(lnINT)对于提高外资利用水平都有显著正面影响;而产业结构(STR)、产业集聚(lnAGG)对外商投资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产业梯度系数对外资利用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中国沿海省份利用产业转移有助于当地外商投资。由于中国沿海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产业转移对中国沿海省份南北部地区作用有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南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对外资利用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但是无论是从总体角度考虑,还是从差异性方向研究,产业梯度系数对于沿海外商投资总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沿海省份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叠加本地政策支持有助于扩大外资的利用规模,而外资流动带来的技术、劳动力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扩大外贸规模的动力源。利用产业梯度与FDI的良性互动,推动本地经济及贸易产业发展。

产业基础、产业布局、产业外部环境及产业内部环境对外资利用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中产业基础表现为地方财政收入,产业布局表现为公路运输量,两者共同改善当地的营商环境来吸引外商投资;产业外部环境表现为当地贸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产业内部环境表现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者构成产业内外部环境。财政收入的提高,对内有更多的资金能用于维护当地营商环境的稳定,对外能够用于引导外商投资。可支配财政收入的提高有助于本地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高知识产权意识有助于减少外资引进过程中的技术溢出,降低产品被模仿的可能性,降低研发风险,提高外商投资信心。产业布局的改善主要表现在沿海地区高速公路、高铁及机场的建设完善。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货运量对外资引进的约束力在逐渐削弱,但是由于沿海省份产业发展仍以重化工产业及制造业为主,对货物运输需求较大,对于区位要求也比较严格,因此公路运输所代表的产业布局能够对沿海产业外资引进产生推动作用。从促进改善产业布局的角度而言,便利的公路运输,有助于沿海同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调发展,从而通过产业聚集,建立以功能为特点的产业园区,引导外商投资。产业环境整体得到改善对内有助于本地企业发展进出口贸易,对外有助于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增强外商的投资信心。

产业结构及产业集聚对外资利用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主要是沿海省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导致的。由于目前大多数沿海地区处于从以第一产业为主转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的过渡期,转移过程中所建立的大型重工业、化工业会排出大量的污染物。这一问题只有发展到下一阶段,即以第三产业发展为主时才能得到解决。中国沿海省份产业结构问题表现为以重工业及加工制造业而非第三产业为主,且出现行业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在现行产业转移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较为落后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基于较低的投资门槛,大量外资涌入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除了从产业结构调整解决这一问题外,也需要依靠政府引导外资流向清洁技术、高新技术。

五、政策建议

1.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投资吸引力

优质的营商环境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信心,也能够为本地企业稳健运营提供条件。在稳健发展当地进出口产业的同时加强政府引导,改善产业环境,提高财政收入质量。贯彻发展新理念,绘制发展新蓝图,解放思想,大力建设各沿海自由贸易区。贯彻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的理念,为国民企业和外商之间互通有无构建窗口。

沿海省份应发挥地区特点,因地制宜构建投资政策及环境保护政策。在简便外商投资程序的基础之上,对外资流向进行引导,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低能耗、低污染产业。沿海地区作为国内外互通有无的媒介,也是建设“一带一路”的窗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应该注重对外资的引导,提升外资引进的水平,加快外资利用的效率,发挥外资的集聚效应。

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多元化

各省份从自身特色及优势产业出发,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基于现有产业结构继续升级,鼓励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外商投资清洁技术及服务业提供优惠,使外商投资向“清洁化”方向过渡。通过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快速发展低能耗、清洁产业,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各园区应结合本地特点,突出特色产业,避免集聚过程中产业趋同,实现有序转移。沿海政府需针对现阶段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问题加以引导,实施产业差别化政策,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完善产业布局,发达地区提供技术、经验,发达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带动欠发达地区及产业发展,利用合作互补实现互利共赢,为外商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渠道。

3.提升运输容量,完善交通网络图

沿海地区应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运输系统。加强沿海各省份之间的协作能力,立足于沿海产业跨地区转移的特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引导作用。根据需要,建立沿海地区交易、物流等公共服务系统,引导外资投入。充分利用物流系统对产业发展的促进效果,适度扩大公路建设规模,充分发挥公路运输对外资引进的间接影响作用。

考虑到其他运输方式的重要程度在不断加大,公路运输未来在吸引外资的贡献有下滑的趋势,为了维持外资引进的增长速度,需对公路运输方式进行创新,除了在技术方面进行全面升级,还需加快公路运输与飞机、高铁等快速运输通道对接,优化公路运输在整个区域内的服务性作用,提升公路运输拉动外资的水平。

参考文献:

[1]Vukovi, Darko B.,Larionova, Viola A.,Platonov, Anatoly M.,Vukovi, Natalia A.. Does agglomeration process exist in small provincial urban centers Evidences from Sverdlovsk region[J].Journal of the Geographical Institute "Jovan Cvijic", SASA,2017,67(3).

[2]Anne K. Hewes,Donald I. Lyons. The Humanistic Side of Eco-Industrial Parks: Champions and the Role of Trust[J].Regional Studies,2008,42(10).

[3]刘友金,尹延钊,曾小明.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的互惠共生效应——基于双边价值链升级视角的研究[J].经济地理,2020,40(10):136-146.

[4]戴其文,杨靖云,张晓奇,胡森林.污染企业/产业转移的特征、模式与动力机制[J].地理研究,2020,39(07):1511-1533.

[5]韩军,孔令丞.制造业转移、劳动力流动是否抑制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J].经济学家,2020(11):58-67.

[6]李娜,石敏俊,张卓颖,陈志钢.基于多区域CGE模型的长江经济带一体化政策效果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20,28(12):67-76.

[7]Jennifer W. Spencer. The Impact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Strategy on Indigenous Enterprises: Horizontal Spillovers and Crowding ou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33(2).

[8]Karl P.Sauvant,Wolfgang A.Maschek,Geraldine McAllister.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y Emerging Market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Recession,and Challenges Ahead[J].Journal of WTO and China,2011,1(01):3-30.

[9]Y Huang,B Wang.Chinese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Is There a China Model?[J].China & World Economy,2011,19(04):1-21.

[10]马光明,郭东方.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03):41-56+131.

[11]李宏,吴东松.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产品质量的影响[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0,40(11):68-78.

[12]石卫星,吴韡.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产业集聚影响研究——以江苏省制造业为例[J].宏观经济研究,2020(10):58-70.

[13]潘素昆,袁然.不同投资动机OFDI促进产业升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4(09):69-76.

[14]张俊俊.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效率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0.

[15]周伟.京津冀城市群产业转移驱动因素对FDI的影响效应[J].统计与决策,2020,36(17):110-114.

作者简介:陈品真(1996.11- ),女,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经济、贸易经济;翟仁祥(1978.04- ),男,江苏宝应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海洋經济、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
影响防城港市沿海地区母乳喂养相关因素分析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福建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异质性与居民收入
沿海地区青年人才流动趋向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