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十八军“掉头”西行进藏

2021-06-23 13:18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刘邓川南甘孜

据《解放军报》报道,“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所在的团,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对峙时干部站前头、战士站后头,吃饭时战士不打满、干部不端碗,野营时战士睡里头、干部睡风口。说到干部的身先士卒,早在1950年进军西藏时,就树立了榜样。

突生变故

1949年年底,第二野战军胜利结束成都战役,国民党军在大陆的最后一个战略集团被歼灭。二野第5兵团18军在战役结束后,奉命进驻川南。全军都沉浸在迎接和平生活的巨大喜悦里,准备到川南过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

在向泸州开进的半路,18军突然接到命令:停止前进,返回乐山待命。军长张国华和政委谭冠三则赶赴重庆,面见刘邓首长,接受了新的任务:18军进藏。

刘邓为什么要点18军进藏?因为18军作风好,有独立开辟新区的经历,在随营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干部多,人才也多。而张国华和谭冠三,在红军时期都是政工干部出身,把握政策的能力很强。

当时刘邓只点将不点兵,二野的步兵师让张、谭随便挑,二人还是决定率18军进藏,老部队带着顺手。就这样,18军挥手告别川南。

奉献青春

领受进藏任务后,18军一下子炸开了锅,找各种理由要求留下的人不在少数。18军的状态,毛泽东都知道了,主席的话言简意赅:“进藏对个人一点好处没有,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事业好处很多,是党员就要举手。”

张国华和谭冠三非常清楚,这种时刻,在全军面前,两人必须走在最前头。乐山誓师大会,张国华背着三岁的幼女难难登台了。军长要背女出征,感动了全场将士。不幸的是,部队出发后,难难被肺炎夺去了生命,被18军视为进军西藏牺牲的第一名战士。谭冠三则说:“这次出征,如果我为国捐躯了,请同志们一定把我埋在西藏。”谭冠三当时已经47岁,年纪最大,军龄最长。

军政一把手的以身作则,对迅速完成进藏动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经过逐级打通思想,进藏光荣、退缩可耻的风气树立起来了。

更有主动要求去吃苦的人。军宣传部长乐于泓在国民党监狱中受尽折磨,只剩下半个肺,但他一再要求进藏,最后还是随队出发了。当时主动要求参军进藏的,还有大量青年,包括后来的上千名进藏女兵。18军把老弱筛选下去,又从二野其他部队补充了数千名精壮战士,18军齐装满员。

艰苦行军

近2000公里的艰苦进军,就这样开始了。自雅安向西,海拔越来越高,比高原反应更苦的,是忍着高原反应修路;比体力透支更难忍受的,是频繁断粮。

1950年5月在甘孜的大断粮,52师师长吴忠手下的兵吃不饱还要修甘孜机场,铁打的军队也熬不住了。吴忠集合部队,命令把各排的锦旗都挂出来,抬手一指:这些都是你们打出来的功劳,是你们的光荣,从大别山、渡江,一直到南下,没有人不革命,难道走到甘孜,就不准备革命了?

因高原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而且无导航条件,C-46运输机飞行员屡屡强闯强气流区,都没能空投成功。直到6月份,才终于投下了第一批救命糧。

在18军挨饿的同时,远在数千里之外的阿里,从新疆进藏的2军先遣连也断粮了。八个月大雪封山,先遣连全靠打猎充饥,病饿交加之下,近半数官兵倒在了藏北高原上。

先遣连有四支压箱底的宝贝,是1949年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时,主席送给王震的四支盘尼西林,王震全给了先遣连。总指挥李狄三生命垂危之际,连队干部坚持要给他用一支,李狄三不同意,坚持要留给别的重病号。李狄三最终没能活下来。

此次中印冲突中为救战友牺牲的王焯冉烈士,就是英雄先遣连的兵。

雪域丰碑

进藏初期,毛主席曾指示,进藏部队“三年一换”。但是,部队只进到西康,就饱尝了行军和后勤保障的极度艰难之苦,这时他们才认识到,在康藏高原上,部队大出大进是不现实的。到达拉萨后,经过统一思想,全军干部主动上书,联名致电军委,要求扎根高原、长期建藏!

困难面前,战场之上,正如张国华司令员所说:只要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没有带不好的兵。

有这样的带兵人立于风口,战士就会紧紧相随,士气如虹。18军如此,进藏先遣连如此,加勒万的英雄们,仍然如此。

(摘编自“瞭望智库”微信公众号 王正兴/文)

猜你喜欢
刘邓川南甘孜
不想在你心中枯萎
守望绽放
从图像考古角度看川南石棺
新时代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
以青海河湟地区与川南临水地区传统聚落比较性初探
激战汝河
抢渡沙河
小平找牛
跨越陇海线
川南传统村落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