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产品的全链条生产与提升策略探索
——以湖北之声《档案里的战“疫”故事》为例

2021-06-24 08:12◎陈
新闻前哨 2021年4期
关键词:档案馆武汉受众

◎陈 伟 柳 芳

一个公益项目,却成为了网络爆款。从音频到视频,从图文到互动,从互联网端的集成推送到集结成册公开出版。2020年,湖北省档案馆与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合作推出的《档案里的战“疫”故事》,通过精心策划、全链条生产打造融媒精品,更实现多端呈现。这其中的探索值得去细细品味和总结。

一、精品的关键要素——故事

2020年,武汉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英雄的武汉人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鼎力支援中,与新冠肺炎疫情殊死一战,并夺取了重要的阶段性胜利。这其中,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志愿者、媒体工作者……各行各业都在尽全力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而这其中,除了当时媒体报道出来的事迹之外,还有大量的故事隐藏在参与了这场全民战“疫”的普通人之中。

2020年4月初,就在武汉刚刚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后不久,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便担起媒体责任,与湖北省档案馆主动对接,共同向全国发起了公开征集抗“疫”档案的活动。短短3个月,活动便征集到2万多件(张)各类档案。

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有其主人的温度,都有其主人的故事。经过认真筛选,节目组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55件物品的当事人,并逐一进行采访,录制了近200个小时的口述视频。这些实物、口述档案已经全部被湖北省档案馆永久保存,成为抗“疫”历程的重要见证,极具历史价值。

身患渐冻症,又处在疫情风暴中心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向省档案馆捐赠了陪伴他整个战“疫”经历的藏蓝色棉袄和拐杖;青山区钢花村街119社区书记郑玲莉将“无疫情社区”的牌子和部分居民赠送的锦旗送到了省档案馆收藏;晨曦、虞旻子、孙鼎华、葛华等“影子梦之队”——这个志愿者团队,则捐出了记录团队战“疫”经历的17件物件……

通过收集物品来展开抗“疫”故事,通过口述实录来为历史存档、为人民立传。20集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这次抗“疫”斗争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他们中,有在雷神山医院隔离病房工作几十天的武汉中南医院医生王伟、罗云夫妇;有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义务为医务人员免费理发的美发工作者张平;有坚守一线清运、消杀医疗垃圾的汉阳环卫工人定正海、崔五新夫妇;有大年初二就来到武汉坚守66天一线报道的浙江援鄂医疗队记者王坚颖;也有主动请战来到武汉的广东援鄂医疗队员李益明;还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被成功救治康复的98岁高龄老人、著名天文学家韩天芑等。这些人物涵盖了医护人员、普通市民、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党员干部、公安干警、爱心企业、环卫工人、新闻工作者等多个群体。

这些作品生动地还原和记录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和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为“英雄的人民”画像,彰显了强大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新闻事中新闻人,新闻人讲新闻事。不论技术如何发展,媒体如何融合,世界如何改变,“讲好丨故事”和“讲丨好故事”永远是媒体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档案里的战“疫”故事》正是紧扣“故事”这个关键词,从而在作品中带给人鼓舞和力量,更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二、产品的成功要诀——互动

“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是当今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互联网的融合生产传播理念已经影响着每一个人。移动化意味着好内容要进入手机、各类平板、汽车大屏等移动终端;视频化意味着在表达方法上要更加重视视频,用视觉这种信息量最大的表达方式承载优质内容。

而社交化,则是融媒精品最需要提升和把握的趋势。互联网给个体赋能,人人皆媒、万物皆媒。因此受众也不再是受众,而是拥有各自人际网络、传播渠道的可沉淀的媒介资源。因此社交化对于传统媒体机构而言,就是要更加重视和把握“以人为媒”,推进生产+传播+运营,把用户、受众的人际网络激活,进而成为推广、宣推产品的渠道。

而如何激活?互动是重要环节。技术让传播突破了单向输出、被动接受的桎梏,从而更具活力和话题性,形成受众主动传播、回馈媒体、二次发酵的传播闭环。只有受众愿意主动传播,产品才有成为爆款的可能。因此,融媒时代,任何一个产品的生产,从策划伊始,便已将互动的元素渗透其中。《档案里的战“疫”故事》就是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

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通过和省档案馆的合作,推出了公开征集抗“疫”档案的活动。这个活动本身就是记录者、传播者与广大受众的一次大规模互动。

参与者通过发掘自身的故事,实际上是将这种自发的生产能力注入到了活动和媒体之中。互动产生话题、互动产生交流、互动产生关注。这次征集活动让抗“疫”的参与者都主动梳理着那一份难忘的经历和自己身上的故事,这为后面的传播打下了爆发的基础。产品推出后,这些原本的被记录者则变身为产品的传播者、宣推者。他们中不乏各自圈层中的“意见领袖”。正因为此,产品一旦激发出参与者的互动欲望,则会呈现几何倍数的传播增长。

作品在微信、九头鸟FM、长江云、学习强国等多个平台发布。在评论区,网友踊跃发言互动,比如在讲述张定宇院长的这篇《人民英雄为人民》的故事后,网友纷纷留言“看哭了湖北人感谢有您”、“我们全家都由衷的佩服你的毅力和勇敢”,表达心中的敬佩。在《一条鱼的故事》后,网友纷纷留言“感谢那些在疫情中默默付出的保障市民‘菜篮子’的人”、“真的表达不出疫情期间能吃到活鳜鱼的复杂心情”。在《997公里,从广州到武汉,他不是一个人…》的故事后,网友留言“感谢每一位志愿者”、“你们的付出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等。这些留言饱含深情,更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永久地保存下来。

此外,网友还会通过“点赞”“在看”等方式,利用平台算法为这个产品引流、增加推荐。正是媒体机构和受众的共同努力,才让这个产品更有生命力。

三、产品的生命力——多形态传播

融媒时代,媒体也越来越需要产品+运营的思维。这个产品不能稍纵即逝,否则便不存在运营一说。因此,可留存、多形态的传播是在生产中必须考虑的要素。

尽管《档案里的战“疫”故事》这个融媒产品的生产者是一个广播频率,但在策划和生产中却并没有局限在音频领域,而是图文、音频、视频全样态多角度呈现,全集作品还结集成书。最终,围绕这些人物和故事,项目组还在“抗击新冠肺炎专题展览”现场举办了一场分享会,这场分享会被打造成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邀请到报道中涉及的主人公:抗“疫”先进个人、媒体记者、志愿者等不同群体到到场分享自己的战“疫”故事,几百名大学生现场聆听。

节目组征集的抗“疫”档案和声音纪录片在2020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武汉站)上专题呈现。湖北省委书记、省长等主要领导现场观展时均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正因为有上述全链条生产、运营、推广,通过多渠道分发,《档案里的战“疫”故事》全网点击量已经过亿,成为一个传统媒体融合传播的鲜活的成功案例。它不仅为武汉战“疫”留下了珍贵的口述历史记录,更为未来融媒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路径。

猜你喜欢
档案馆武汉受众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