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医养体系
——访全国政协委员顾建文

2021-06-24 06:41本刊编辑刘云佳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5期
关键词:装具医养养老

文/本刊编辑 刘云佳

顾建文

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中国抗癫痫协会全国理事,解放军医学科委会委员,第三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学博士导师、教授,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导师、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老龄化社会来势汹汹。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攻坚克难的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中度老龄社会向重度老龄社会的转变已迫在眉睫。每年“两会”,“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是热点议题之一。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将其提案聚焦于“养老”,提出发展人工智能装具,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医养体系等建议。为此,《城市住宅》杂志就医养结合、中国式养老、智慧医养等热点话题采访了顾建文委员。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装具

Q 今年“两会”,您的提案是什么?您是基于怎样的调研背景提出的此议案?

A当前,老龄化与少子化已成为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重要挑战。我提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装具,辅助失能老年人康养》《大型城市建立“一体化生育抚养社区”应对低生育率》等提案,是希望通过社会养老资源共享、家庭参与辅助养老、科技智能养老等手段促进“中国式智慧养老社会”的发展,使更多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受益于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享受更幸福的晚年生活。

当前,养老问题已成为“抬眼可见、低头可触”的社会问题。例如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附近的奥运社区,人口12万,老龄人口几乎占1/2以上,可谓“高龄社区”。很多高龄老年人在缺乏家人或护工陪同下,独自来医院看病的现象较普遍。可见,我国养老照护人员紧缺问题已凸显。以双独生子女家庭为例,夫妻双方除工作外,需承担双方父母4位老年人的赡养义务,一旦家中出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负担极重。即便是健康老年人,受慢性病长期就医困扰,子女也无法时时照护,面对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人工照护服务明显不足。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机器人取得了快速发展,2019年行业市场规模达86.8亿美元(全球市场规模约294.1亿美元,我国约占30%)。作为全球第一大“银发”市场,我国人工智能机器人尤其是智慧养老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巨大、空间广阔。因此,加快发展人工智能装具,有助于满足老年人在安全防护、情感陪伴、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Q 围绕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装具,您有哪些建议?

A随着人工智能、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型辅助装置、可穿戴式生物传感生命体征监测等养老科技产品的出现为我国“智慧养老”提供了条件。

针对人工智能装具在养老领域的发展应用,我提出以下建议。

1)围绕人工智能机械装具辅助失能老年人养老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国家给予政策经费倾斜。

2)形成人工智能机械装具辅助失能老年人养老技术产业化,如开发新一代智能养老产品,既具有高端功能性护理,又可使老年人享受家庭般的呵护体验;研发适合居家养老的智能护理机器人床,人性化照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研发适合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智能出行使用的机械外骨骼,全地形轮椅及专为使用轮椅老年人设计的福祉汽车,结合无人驾驶技术,解决失能老年人出行不便的难题;发展智慧家庭机器视觉养老安防,通过互联网将家中老年人摔倒、异常行为等通知子女并发出医疗求助信息。

3)加强人工智能机械装具辅助失能老年人养老技术行业道德,健全行业准入、监督管理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辅助养老技术税收政策,并给予企业优惠,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其中,进而促进我国辅助养老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

国家健康指数(NHI)目标下的医养结合

Q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为适应新时代老龄化现状,“医养结合”成为社会养老的一种创新模式。作为医疗行业的专家,您怎样看待“医疗”与“养老”相结合?

A医疗是养老的基础。今年“两会”政协讨论时重点提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提出完善基层卫生资源体系,“社区一刻钟,乡村半小时,服务顺利达千家万户。”医生下沉至社区、乡村,在极短时间内提供便捷就医服务。习近平主席也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对北京方庄卫生社区提出很多针对性问题,强调“社区一刻钟,乡村半小时”概念很重要,需落实。要求区级医院以上需与社区联动,打造“医联体”。从三级医院到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至家庭医疗服务,建立一体化管理。虽然目前只是框架,但各大医院都在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行动。我们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近期援助西藏索县、宁夏泾源县等贫困地区,帮带当地县医院及乡村卫生社区系统,争取村村有村医,村医可覆盖附近的牧民区、藏民区,如有需要,村医可在40分钟左右到达卫生站或上门服务(见图1)。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穿戴式设备、远程监控等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医联体”将为百姓尤其是老龄群体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图1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医疗援助

严格地说,医养结合应是一种生活模式。过去,“医”与“养”相对独立,各成体系。今后,应是“医疗介入常态生活”,不单是院内治疗,更重要的是院前治疗,将医疗护理服务的资源盘活,广泛延伸并下沉至基层机构和百姓家中;将健康管理前置,延长老年人的健康期,防治融合。

医养结合更是健康模式的全民推进及政府行为。我们不应仅关注GDP,更应关注NHI,即国家健康指数。医疗使全民健康或全民性的寿命延长的核心在于医院医生下沉到社区,下沉到百姓身边,管控其健康,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例如,对老年人进行生活干预,把良好生活习惯、健康生活模式带给老年人,从每日饮食最高含盐量、含糖量、含油量指标,到适量饮酒、禁烟等控制,进而降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发展。目前我国的糖尿病病因,因高糖导致的占70%。在新加坡,糖类禁止广告,凡含糖类的食品,如蛋糕、饼干、面点等,皆禁做广告。

医养结合的发展势必带来健康产业的新变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健康观念的误区,由传统简单的治病吃药转向预防医学。

构建便捷的智能交互系统

Q 医养结合作为近几年逐渐兴起的新型养老模式,通过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医疗”+“养老”的模式创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就您看,目前“医养结合”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A近年来,国家层面加强医养结合顶层设计,组织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医养结合在实际推进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

1)分级诊疗未真正实现 我国提倡的分级诊疗制度是“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以达到“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而如今,“全民看协和”“好医生都在大医院”“协和成为全国人民的县医院”现象仍是常态化,“过度医疗”现象严重。

2)薪酬福利未体现“以技养医” 目前,“以药养医”“薪酬分配不合理”是导致医务人员无法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的重大障碍。如果医生能以其精湛医术,管理社区几千甚至上万人的健康,并以此获得等于或高于三级医院的薪酬,相信“社区问诊”“就近看病”“便捷就医”等将不再是“乌托邦”。可以说,建立以医生诊疗技术为价值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势在必行。

3)医生“多点执业”“独立执业”未完善 多点执业是目前国家大力推行的政策,出台这项政策的原因是国家希望打破优势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三甲医院的壁垒,使医疗资源向基层、社区流动,医疗下沉。但实际执行中,医生的时间、报酬问题及三甲医院的态度都存在瓶颈。

4)人工智能辅助医疗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逐渐融入人们生活。医疗领域也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可辅助临床医生提升诊断准确率和效率,如远程医疗、血糖血压测量等,为医生减轻重复劳动压力,节省医生的“碎片”工作时间。但目前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尚未完善,如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未形成合力而难以发挥跨地域、大范围、广协同的整体效应,限制了智能医疗发挥更大作用。

Q 您对我国“医养结合”的发展还有哪些建议?

A我国亟需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医养体系,打造便捷的智能交互管理系统。举例来说,目前国内互联网问诊平台较多,但病人与医生交互问诊的便捷性较差。某病人头痛,在交互问诊平台上医生需询问诸多内容:疼痛的时间、区位、感知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医生珍贵的碎片化时间在询问中度过,加剧医生的工作量,降低诊疗效率。

互联网问诊平台应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通过人工智能梳理区域疾病图谱,病人问诊时将海量基础信息准确提供给医生,使医生节省大量碎片化时间,提高诊疗效率(见图2)。针对老年人手工填写不便或计算机使用不畅等问题,建议开发语音智能问答、一键进入等便捷智慧系统,方便老年群体或残障人士使用。

图2 医疗专家会诊

在使用互联网进行远程医疗过程中,患者个人隐私保密与医疗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可通过开发防火墙、拦截语言视频信息或授权固定医生等措施进行防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科学的进步,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需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进一步衔接,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为常年需要治疗的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放宽基层医护人员的执业地点,鼓励其到养老机构执业或兼职,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Q 您曾说希望科技能被医学广泛应用,您本人也是这方面的践行者。2006年作为第一批网民,您创建了自己的个人脑科网络医院,回复患者提问3万余条;2008年在汶川地震中,您通过博客报道地震救援现场。请问您对智慧医养方面有哪些探索或预想?

A从医生个人角度而言,应借助互联网等科技手段下沉到基层、到社区、到百姓身边。我们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组织医生到附近的奥运社区进行巡诊,我个人也开通“医学顾事”头条号,撰写医疗健康方面的文章,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健康理念。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加速,科技在医疗或养老领域的应用范围更广,如智慧穿戴设备的用药提醒功能,告别不规则服药困扰;家庭智慧医疗检测设备,可随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报告及时上传至老年人或其子女手机,知晓家人健康状况;危急时刻SOS一键呼叫;远程在线问诊,上传健康检测数据,并根据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为老年人设计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对其健康实现前瞻性管理。

我认为,“十四五”时期,随着智能科技的深层次介入,我国的医养领域将从满足基本养老需求向智能化、信息化、科技化的多元养老服务发展。

猜你喜欢
装具医养养老
医养当兴
探析退役军人档案整理及管理方法
装具对古籍保存状况的影响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养老之要在于“安”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车门装配方式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