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传统教育下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整合对策

2021-06-24 16:54石桂平
考试与评价 2021年5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高中德育

石桂平

【摘 要】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作为高中德育的两种基本方式,在高中德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中德育过程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应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本文从学校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合对策,为高中德育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有助于提高高中德育水平,增强高中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  高中德育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中德育以显性教育为主,对隐性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理论不能片面、孤立的研究,要结合当前高中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反思当前高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抓住高中德育改革发展的机遇,摸索出高中德育工作的新路径,培养和塑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创新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一)教育者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意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典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面对学生思想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教育者应在德育过程中整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从各个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教育工作者应拓展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加强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趋势,从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是信息传递最快的平台。教育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熟练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通过网络与受教育者进行互动,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加强沟通交流。沟通是人们相互联系的重要渠道。没有交流,人就不能发展。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教他们如何学习,还要教他们如何与他人交流。现实中,教育主体与受教育者之间缺乏沟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师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交流平台和足够的交流时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局限于有限的课堂学习;其次,师生之间的代沟,师生之间的年龄差距和生活背景的差异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有很多种,如语言交流、肢体语言交流和书面交流。教育主体应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二、开发创新传统校园文化资源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是当代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作用、示范作用、凝聚力功能、创造功能和启迪作用,为当代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努力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等融入、渗透到校园的布局和设计之中;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要讲究艺术性;要富有人文气息,具有人性化色彩。”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不仅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学生生活其中,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诸方面都受到熏陶、感染,而这种心灵的塑造,完全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它只能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形成心灵的感应,精神的升华,观念的更新,从而实现学生时代良好性格的塑造。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学校校风、教风、班风、学校人际关系和各种规章制度等等。它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学校的校风、教风和班风可以统称为“学风”,“对受教育者来说,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氛围,使人受到感染和熏陶;是一种动力,使人感到庄严感和使命感;是一种约束力,能有效制止不良的思想倾向和行为方式。”学风代表了学校的治学态度、治学思想和治学精神,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带动师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合作,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高中管理者的教育管理理念。它们影响着受教育者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决定着受教育者的行为标准和判断标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既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三、创新传统整合的途径

(一)组织学生开展校内的实践活动。在高中德育方法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另一种有效途径是教育主体和客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反思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开放教育。组织开展各类校园实践活动,既是受教育者走出课堂的第一步,也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关键一步。在组织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流中的情感交流和兴趣爱好的需要。参與社团活动是他们适应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社团中良好的人际氛围,也有助于学生们在活动中互帮互助,树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提高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针对本校的公益劳动,美化校园环境,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对学校的感情。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能帮助学生们树立责任意识,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军事训练,可以磨练学生们的意志,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组织学生开展校外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促进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了解社会。高中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到公司、高中、农村进行调研,了解各方最新发展成果,了解各领域改革发展遇到的瓶颈。每一次调研结束后,我们可以总结各地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反思所学理论的局限性,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组织学生进行临时岗位培训,提高独立工作能力。通过社会宣传和志愿活动,高中生除了为学生和其他公民提供相关信息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外,还培养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认知能力,提高了社会公德水平,并更有效地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高中德育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霞.思政教育特色、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教育的借鉴意义[J].青年生活,2010.

[2] 姜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指向再思考[J].教育学文摘,2010.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高中德育
中职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探讨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生德育主体意识缺失成因及对策探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美国隐性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