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红堂文库藏四川唱本中的樊梨花故事研究

2021-06-24 09:08陶波黄璐琳
理论与创新 2021年2期

陶波 黄璐琳

【摘  要】樊梨花与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经过民间的传说、说唱、演义等不断的再加工、再创作,樊梨花故事愈加鲜明、丰满,广为流传,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我们通过双红堂文库樊梨花故事曲本三种进行研究,分析三种曲本的文献价值,通过《混唐后传》《异说征西演义全传》和《征西说唐三传》三种小说的比较,探析樊梨花故事的出处和流传情况,通过川剧、京剧、豫剧樊梨花故事曲本的传承情况,探析樊梨花故事曲本的传承问题。

【关键词】双红堂文库;四川唱本;樊梨花故事

1.双红堂文库樊梨花故事曲本三种

双红堂文库为日本法政大学教授长泽规矩也的旧藏。长泽规矩也(1902-1980),字士伦,号静庵,神奈川人。长泽规矩也初有意于从事汉学史,因不喜江户以后盛行的宋学,在仓石武四郎的介绍下,受教于盐谷温,听其讲授《元曲选》,从而开始涉足戏曲领域,随后尤热心于戏曲小说之搜集。长泽规矩也因其在中國访书,购得大量戏曲、小说文本回日本,后转入东洋文化研究所,编为“双红堂文库”,其中涉及四川坊刻曲本数百种,编为“双红堂-戏曲-188”。

双红堂-戏曲-188收藏的“唱本”,凡七帙六十四册,为清咸丰至光绪间(1851-1911)成都、重庆等处刻本。十行二十字左右,高宽约164mm×105mm,框郭高约156mm×89mm。其中有樊梨花故事曲本三种,即《跪营门》、《梨花生子》和《寒江关》。关于这三个曲本,黄仕忠先生在其《双红堂文库藏清末四川“唱本”目录》有详细介绍。

《跪营门》,一名《芦花河》,又名《女斩子》《金光阵》。第十六册,封面:光绪壬辰年(1892)新刻/跪营门/长兴堂刊;版心刻“芦花河”。藜花斩子1-3(首行:正旦上引不見娇儿面。时刻挂心间。本帥樊氏梨花);应龙回营4-6;应龙跪门7-9;元帥讲情10-11;丁山问帥12-14;应龙偷营15-16;藜花哭尸17-19;梨花盟誓20-21;应龙托梦22-24;(25-28缺);新刻芦花河29-37。

《梨花生子》,第四十一册,墨书封面:光绪丙午年(1906)/邛州-梨花生子/三元堂,卷末牌記:綿邑文義堂;版心刻“三休”。新刻/寒江关1-3(首行:生丑同上生白事不关心。丑介关心者乱。生白营中无粮。丑);梨花生子4-5;三休梨花6-8;梨花回山9-10。

《寒江关》,一名《姑嫂英雄》、《姑嫂比剑》,又名《樊江关》、《定阳关》。第四十七册,失封面,同四十一册,又一种;卷末牌記:綿邑文義堂;版心刻“三休”。新刻/寒江关1-3(首行:生丑同上生白事不关心。丑介关心者亂。生白营中无粮。丑);梨花生子4-5;三休梨花6-8;梨花回山9-10。

“双红堂-戏曲-188”樊梨花故事曲本三种,实为《跪营门》(又名《芦花河》)和《寒江关》(一名《樊江关》,又名《姑嫂英雄》)两种。其中第四十一册《梨花生子》和十四七册《寒江关》实为一种,黄仕忠在其《双红堂文库藏清末四川“唱本”目录》认为“第四十七册,同四十一册,又一种”,但是忽视了两个曲本版心均刻有“三休”。《跪营门》曲本版心刻“芦花河”,曲本有十个“标题”,其中“藜花斩子”和“藜花哭尸”用的是“藜”字,而“梨花盟誓”以及曲本里面用的是“梨”字;因为里面的俗字“藜”、“梨”用法不一,可以推测曲本的撰写和刊刻至少是两个人。《梨花生子》曲本的墨书封面:光绪丙午年(1906)/邛州-梨花生子/三元堂与卷末牌記:綿邑文義堂不对应,且墨书封面字体与曲本字体也不一致,可以推测此墨书封面并非该曲本封面,同时也可以推测双红堂文库应该早期有“梨花生子”曲本,可能因为散落遗失或者整理错乱等原因,出现了该曲本墨书封面“梨花生子”的错乱情况。

2.樊梨花故事流传情况

2.1樊梨花故事出处考

(1)关于樊梨花故事的最早出处,有两种说法。

一说樊梨花故事最早的出处是《征西说唐三传》。例如《京剧剧目初探》中《马上缘》、《三休樊梨花》、《芦花河》等剧目均出自《征西全传》。以《芦花河》剧目考释为例。《芦花河》一名《女斩子》,又名《金光阵》。生、旦并重,略见《征西全传》第四十八、五十二回,原无“斩子”情节。通过我们对《征西说唐三传》文本的考据,《京剧剧目初探》提到的《征西全传》即《征西说唐三传》的简称。因为《征西全传》十卷八十八回,《异说征西演义全传》六卷四十回,因此《京剧剧目初探》认为剧目《芦花河》出处的《征西全传》即《征西说唐三传》。《征西全传》第四十八回是“凤凰山番将挡路,薛应龙神女成亲”,五十二回是“薛应龙劫阵丧命,二刘将公主招亲”。另外《豫剧传统剧目汇释》的考据:豫剧樊梨花曲本名为《樊梨花招亲》,收入《河南传统剧目汇编》(豫剧第六集),此剧出处为《征西全传》第二十九、三十回。据我们考据《征西全传》第二十九回是“神鞭打走陈金定,梨花仙法捉丁山”,第三十回是“樊梨花移山倒海,三擒三放薛丁山”,与曲本内容一致。

一说樊梨花故事最早出处是《异说征西演义全传》。例如《潮剧剧目汇考》中《三请樊梨花》剧目考释:故事见于《征西演义》。另外安徽大学胡学倩的硕士论文《樊梨花题材戏研究》中认为:樊梨花文学形象的最早出处应是《异说征西演义全传》。

(2)《征西说唐三传》、《异说征西演义全传》与《混唐后传》

《征西说唐三传》、《异说征西演义全传》与《混唐后传》三种小说均记载樊梨花故事,三种小说谁先谁后、谁是樊梨花故事的最早出处?我们借助《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和《古本稀见小说汇考》两种论著进行梳理和辨别。

《征西说唐三传》,一名《异说后唐三传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传》,又名《仁贵征西说唐三传》、《说唐征西传》,俗称《薛丁山征西》等,十卷八十八回,题“中都逸叟编次”。经文堂藏本,小本,十卷八十八回,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七宇。首“如莲居士题于似山居中”之序。藏南京图书馆。嘉庆十二年(1807)福文堂小型本,十卷九十回,藏英国博物院。

《异说征西演义全传》,六卷四十回,存。题“中都逸叟原本”,“吴门恂庄主人编次”。今存有乾隆十九年(1754)鸿宝堂刊本,未见(据韩锡铎;《小说书坊录》)。道光庚寅(1830)宝华楼重镌本。(据《孙目》)福文堂刊本。内封题《郭汾阳传原本·绣像征西全传》。首乾隆五十午(1785)夏月恂庄主人“重刻征西传叙”。半叶十二行,行二十八字。(藏南京图书馆)此书与《混唐后传》为一书。唯多出第三、六两回,又(混唐)卷之首第五回析为两回,故得四十回,所多出者,皆樊梨花事耳。二书之先后,殊难判明。唯从回目之工拙言,此书似较《混唐》为先。《孙目》谓此书“自褚人获书六十八回抄起,省略马宾王萧后事,凭空提出薛仁贵征西一事,第十一回以下全袭褚书第七十回以下文”,恐有误。《异说征西演义全传》重刻固在《隋唐演义》之后,然其(包括《混唐后传》之成书,当早于褚书,似可论定。

《混唐后传》,一名《绣像混唐平西演传》,扉页题《绣像薛家将平西演传》,全书共九卷三十七回。署“竟陵钟惺伯敬编次”,“温陵李贽卓吾参订”。卷首有作者自序。清芥子园刊本,或以为系明万历刊本,不确。今藏大连图书馆。日本《画引小说字汇》亦曾引用。

《异说征西演义全传》和《混唐后传》目录比较之后,确如孙楷第先生《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所言:“此书与《混唐后传》为一书。唯多出第三、六两回,又(混唐)卷之首第五回析为两回,故得四十回,所多出者,皆樊梨花事耳。二书之先后,殊难判明。”但是,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樊梨花故事在明末清初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至少在清初已经被文人或者书坊商贩写入或刊刻进相关小说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异说征西演义全传》和《征西说唐三传》。记录完整的小说文本,复杂有趣的故事情节,说明樊梨花故事已经成熟。《征西说唐三传》题“中都逸叟编次”,《异说征西演义全传》题“中都逸叟原本”,“吴门恂庄主人编次”,两书均题“中都逸廋”,至于谁先谁后,确实很难分辨。我们比较遵从孙楷第先生的断言“二书之先后,殊难判明”。目前我们所挖掘的资料和相关考据也没有明确证据,因此还需继续等待相关资料的挖掘和后人考据。

2.2樊梨花故事曲本流布情况

自《异说征西演义全传》和《征西说唐三传》是民间流传比较广泛的小说,通过小说和民间口传,樊梨花故事流传更为广泛,更为民众所熟知和喜爱。关于樊梨花故事曲本的材料,目前我们可以查到的樊梨花故事最早曲本为《乾隆三十九年春台班戏目》,里面有“杂出总讲提刚(纲)全付”的“寒江关”;“杂出提(刚)纲”的“芦花河”;“全班戏名”的“芦花河”;“余庆堂”的“樊江关”;“春庆堂”的“樊江关”;“余三胜之戏”的“芦花河”;“周上奎之戏”的“芦花河”;“陈鸾仙之戏”的“芦花河”;“童应喜之戏”的“芦花河”。我们可以推测,至少在乾隆年间樊梨花故事戏曲已经广为人民喜爱,相关曲目众多,也有“寒江关”、“芦花河”等不同的曲名出现。

从《异说征西演义全传》和《征西说唐三传》小说文本到戏曲曲目,说明樊梨花故事流传比较广泛,深受群众的喜爱,因此戏剧创作将其搬上舞台,让更多民众接受和认知樊梨花故事。双红堂文库所藏的《跪营门》、《寒江关》是清末四川坊刻樊梨花故事曲本,展示的是当时四川地区流传的樊梨花故事曲本,说明樊梨花故事及其曲艺艺术在四川地区受到群众的喜爱,已经搬上舞台,并有相关曲本在民间流传。民国期间,京剧名家梅兰芳、朱桂芳也演过樊梨花故事相关戏曲,最为有名的是《樊江关》,梅兰芳在其中饰演薛金莲,朱桂芳饰演樊梨花,有其剧照六幅。

建国以后,京剧、川剧、豫剧、昆曲、婺剧、越剧、潮剧、闽剧、粤剧、黄梅戏等均有樊梨花故事曲本流传和创作。受闽剧樊梨花故事曲本影响产生了潮剧樊梨花故事曲本,例如潮剧《三请樊梨花》根据闽剧改编。通过民间口传、小说、戏曲以及其他民间曲艺的传承,樊梨花故事流传广泛,深受大陆和港澳台同胞的喜爱,根据樊梨花故事改编的戏曲、歌仔册、电影、电视剧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受戏曲樊梨花故事曲本影响,60年代香港东山潮音剧社演出、港联影业公司出品了电影《樊梨花挂帅罪子》,香港港联影业公司出品了电影《薛丁山》;香港新天彩潮剧团演出电影《薛丁山与樊梨花》等。受小说《征西说唐三传》《异说征西演义全传》和地方戏曲樊梨花故事曲本的影响,1982年由中国台湾导演顾辉雄执导,狄珊编剧,杨丽花、司马玉娇、王金樱、许秀年、洪秀玉、小凤仙、叶文琼、李如麟主演的历史、传记类电视歌仔戏《三请樊梨花》;2001年台湾创作电视剧《移山倒海樊梨花》;2011年上海东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作了电视剧《大唐女将樊梨花》;2013年中国大陆创作了电视剧《薛丁山》等电视剧,深受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3.樊梨花故事曲本的传承

樊梨花与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在樊梨花的身上神话色彩比较濃重,民间流传的樊梨花美丽无双,武艺最高,天下无敌;虽受辱含冤,却申明大义,顾全大局,以德报怨。经过民间的传说、说唱、演义等不断的再加工、再创作,愈加鲜明、丰满,广为流传,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我们通过川剧、京剧和豫剧樊梨花故事曲本整理、表演情况,看当代的传承情况。

3.1川剧樊梨花曲本传承

双红堂-戏曲-188的《跪营门》、《梨花生子》和《寒江关》是今天可见的最早的樊梨花故事川剧曲本。另外《四川坊刻曲本考略》里面也介绍关于樊梨花故事的曲本,有《营门藜花斩子》、《梨花斩子》、《斩应龙》、《金光阵》、《芦花河》、《梨花哭尸》等6种曲本。川剧樊梨花故事曲本从清代一直到今天均有流传,《川剧剧目辞典》记载“樊江关”一剧,全剧共11场,包括《梨花下山》、《三擒三纵》、《杀兄弑父》、《献关投唐》等场次。江湖路子为高腔,陕路子为胡琴。由于秦腔演员加入川剧班后,相互交流,将《樊江关》一剧与《三休樊梨花》、《三请樊梨花》等缀成四本连台戏。有时用高腔、胡琴夹黄路子演唱。

3.2京剧樊梨花曲本传承

与川剧相比,近现代以来京剧樊梨花故事更为有名、受众更广。前有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后有京剧大家和学人的曲本整理。民国期间,京剧名家梅兰芳、朱桂芳演过樊梨花故事相关戏曲,最为有名的是《樊江关》,梅兰芳在其中饰演薛金莲,朱桂芳饰演樊梨花,有其剧照六幅留存。学人和戏曲大家整理出版的樊梨花故事曲本就有三个,即:魏连芳整理、卢文懃记谱的《樊江关》;北京戏曲学校编,吴增彦校注的《樊江关》;云燕铭等编辑、王瑶卿校正的《樊江关》。我们通过三个京剧曲本进行比较发现,三个曲本各有千秋,各有侧重点,但是曲本的唱词基本相同。

3.3豫剧樊梨花曲本传承

豫剧当代传承中比较有名的戏目有《花木兰》,但是至今豫剧舞台上还有《樊梨花》、《穆桂英》和《梁红玉》等曲目的表演。樊梨花故事及其戏曲在河南广为流传,豫剧剧目《樊梨花》也是经典剧目。1983年开封市豫剧团、开封市实验剧院演出了豫剧电影《樊梨花》,由李莉、金宏、刘万云、薛金荣、陈运主演。豫剧整理的樊梨花故事曲本有《樊梨花招亲》,收入《河南传统剧目汇编》(豫剧第六集)。

双红堂文库藏樊梨花故事曲本三种,是今存较早的樊梨花故事曲本,可为后世戏曲校勘提供较为原始的素材,为川剧剧本整理提供参考。从《异说征西演义全传》、《征西说唐三传》《混唐后传》小说文本到四川坊刻曲本,到后世的京剧、豫剧、昆曲、婺剧、越剧、潮剧、闽剧、粤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的传承,再到电影、电视剧的传承,樊梨花故事传承载体更加多元,流传更为广泛。

参考文献

[1]黄仕忠《双红堂文库藏清末四川“唱本”目录》,见《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48期(2005.12)。

[2]陶君起编著:《京剧剧目初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版,第141-142页。

[3]王艺生著:《豫剧传统剧目汇释》,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4]林淳钧,陈历明编著:《潮剧剧目汇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5]胡雪倩《樊梨花题材戏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

[6][7]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年版,第519-522页。

[8]谭正璧,谭寻著:《古本稀见小说汇考》,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11,第227页。

[9]朱建明《乾隆三十九年春台班戏目》,见《黄梅戏艺术》,1983年,第69-164页。

[10]刘效民著:《四川坊刻曲本考略》,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255页。

[11]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等编:《川劇剧目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7页。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双红堂文库藏清末四川唱本中的民间故事研究(项目编号:DYWH1815)。

作者介绍:陶波,(1987-),男,云南曲靖人,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乌蒙山区民族文化与民俗。

黄璐琳,(1992-),女,彝族,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

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    贵州六盘水    5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