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催人奋进的精神丰碑——红色雕塑创作谈

2021-06-24 09:16吴德强
雕塑 2021年2期
关键词:雕塑革命红色

吴德强

2021年,既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还是前后两个“百年”交汇的重要时刻。它代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的完美实现,预示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即将到来。对全体中国人民来说,这一年还有更多的纪念意义:是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周年,北京申奥成功20周年,唐山大地震45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西安事变85周年,九一八事变9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5周年……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则是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在苏联解体3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100周年更是有着全球性的战略意义与示范意义。

在这个特别的年度里,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雕塑艺术工作者,为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献礼,倾情创作了多件红色题材的雕塑作品,以期缅怀先烈人物的伟大事迹、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些红色雕塑主要刻画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伟大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事件,记录了厚重的革命历程,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情怀,有助于人们唤起内心珍藏的历史记忆,鼓舞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精神。

一、红色革命文化的认识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是有着喜爱红色的文化传统的,因为红色代表喜悦、荣耀、成功与辉煌。近代中国,中华民族积贫积弱,黎民百姓饱受磨难,持续五千年的中国红黯然失色。为拯救国家和人民,不少先驱前赴后继地进行了早期探索并为革命斗争流血牺牲,但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危难之中,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中国人民的平等自由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重大牺牲,最终赢得了革命胜利,成功建立了新中国。正像《英雄赞歌》中所唱的:“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继续让中华民族的中国红在世界上鲜艳亮丽、光彩照人,持续了一百年并继续熠熠生辉。

以红色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史忠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整个历程,印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红色革命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广泛,既包括革命遗址、战斗遗物、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等“物”的部分,英雄人物和革命民众等“人”的部分,重要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等“事”的部分,还包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

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卓越力量,也是砥砺民族灵魂、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坚守共同理想,更需要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更需要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实干、创新、踏实和科学的态度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二、红色雕塑创作的意义

红色雕塑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明确的政治诉求的主题创作。新时期的红色主题雕塑要具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要体现时代性、审美性。在当代中国历史性转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文学艺术的“审美现代性”既体现为审美体验上的现代性,也体现为艺术表现上的现代性[1]。

红色革命题材的雕塑会令人热血沸腾,感受到伟大革命的神圣力量。中国近现代史上所有革命者在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追寻革命理想而进作的战斗中,不惧艰难,努力进取,勇于斗争,敢于牺牲,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战胜一切的坚强意志。这种精神与意志是源自于革命实践、具有真理价值的一束束思想火花与丰富的精神指引,在革命战争年代里,鼓舞了无数中国民众奋勇前进,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和平时代里,激励全体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勇挑重担,努力开拓,任劳任怨,信心百倍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一位新时期的艺术家,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讲好继承红色传统、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故事,谱写滋润心灵的革命赞歌,努力发挥出新时代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艺术家的时代职责与神圣使命。

三、我的红色雕塑主要作品

1、《井冈山会师》,材质为汉白玉,高69cm,长48cm,宽28m。在创作《井冈会师》的毛泽东形象时,我调研了国内著名雕塑家的同类作品,对他们的创作风格、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创作的《红星照耀中国》,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梁明诚创作的《重庆谈判》,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创作的《青年毛泽东》等。“《红星照耀中国》作品中作者李象群塑造的毛泽东形象更接近一位政治家,诗人;《重庆谈判》作品中作者梁明将毛泽东与蒋介石两人间的微妙关系表现得很充分,没有刻以宣扬或丑化某一方等。”[2]。在此基础上,我又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井冈山会师的相关资料,认真构筑人物形象,还原历史场景,前后做了四五次稿,最终完成了现在的形态。

該作品反映红色主题,塑造了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毛主席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情景,为即将到来的党的百年诞辰献礼。左面的朱德一身戎装,神情严峻,目光坚毅,洋溢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右面的毛主席精神饱满,伟岸身形,敞开的衣襟显示出博大的胸怀,昭示着中国的光明未来。两人为了党的事业,肩并肩,手握手,精诚团结,同心同德。人物置身于井冈山的峰林之中,下面是坚实的大地,蕴含着全国人民无限的力量支持。构图采取三角形,稳定严谨;材质以汉白玉凸显神圣庄严的气氛;手法上借助写实与写意的结合,达到了形神具备的艺术效果。

2、《战友情》,材质为汉白玉,高48cm,长85cm,宽41cm。作品塑造了革命战争年代里一位女护士与一位战士冒着危险,在风雪中紧急救护伤员的动人情景。女护士一手托起药碗,一手捏着汤勺,小心翼翼地给伤员喂药。臂带的红十字袖章与嵌有红十字标志的医药箱,体现出人物身份,也揭示了本作品的主题。战士用坚实的臂膀支撑起伤员,把他靠在自己火热的胸前,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伤员,温馨的眼神显示出内心里对病情的关切。两人的披风被狂风掀起,暗示着雨雪交加的恶劣环境,并揭示出战争的残酷。伤员头上裹着纱布,紧闭双眼,微微向前张开口,左臂上悬挂着绷带,生命极度垂危。风雪严寒中,三个人物紧紧依偎,充满着革命的温情与顽强的信念。周围是奔流的山川,代表着革命战争所保卫的祖国壮丽河山。构图上采用稳定严谨的三角形,充满着纪念碑式的崇高与肃穆;材质上用汉白玉的纯洁凸显神圣庄严的气氛;手法上融写实与写意于一体,以期塑造出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

3、其他还有《攻占总统府》《红军过草地》等作品。目的都是整合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凝聚革命精神,激励社会公众。

四、我的红色雕塑创作感悟

整体而言,我的红色雕塑作品,整体的艺术诉求是,努力做到作品主题突出、立意深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形式上构图严谨,结构分明,营造生动协调的空间关系。雕刻手法上娴熟精湛,将局部的精细刻画与大胆省略有机结合,形成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材质材料上主要选择汉白玉、青铜等永久性材质,深化作品主题,突出人文内涵。

在塑造过程中,我从历史人文的角度捕捉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光辉和崇高品质,注重对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特征的挖掘。正如美国著名传播学者阿瑟·阿萨·伯格所认说,“人物塑造的两大支柱是作者对人物外貌如何、是什么样的人,和人物行为的描写。通过人物的动作,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价值体系来解释这些动作,从而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人。”[3]我对所表现的艺术人物进行了具体详尽的刻画,涉及人物的年龄、性别、身高、体形、表情、种族、发型、五官、身姿、衣服、道具等细节,通过外部的相貌、服装、道具描写体现人物的心理、精神、气质,有时还会借助周围环境的刻画来烘托人物形象。

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泼拉斯所说“突出性格的唯一方法,是把人物放入一定的关系中去,仅仅是性格,等于没有性格只是堆砌而已。”[4]红色雕塑大多是在社会公共空间中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出现的,要讲究入情入景、虚实结合。如果要塑造一个完整饱满的人物形象,必须将艺术人物放到一个实现设置好的特定环境中去,让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产生关联,以展现人物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塑造出的艺术人物才是鲜活并富有生命力的。因此,在雕塑人物的外部形象与动态营造上,我力求动静结合、静动互衬,将人物设置于精心挑选的特定时空环境之中,让人物在与特定环境的相互碰撞中充分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方面面。

结语

国家领导人提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的优良品格,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更需要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色精神。尤其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要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功能。新时期的雕塑家,要积极发挥作为“主旋律”美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题材雕塑特有的优势,通过新思想、新技术、新媒介、新手法,凝聚紅色文化中蕴含与人、物、事相关的丰富元素,形成可看、可感的精神载体,将红色文化内含与精神力量转化为受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把中华民族在危难中所体现出的宝贵精神传递下去,完成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彭文祥、王谦.现实题材电视剧人物塑造方法的现代性[J].影视镜像,2011(1):103.

[2] 孙相勇.浅谈30年来中国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的特征[J].大众文艺,2012(8):52

[3] 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姚媛.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5-47,178.

[4] 约瀚·霍华德·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349.

猜你喜欢
雕塑革命红色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写实雕塑
中国的出行革命
追忆红色浪漫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