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相——简谈宋元景德镇窑传统瓷塑人物造像

2021-06-24 09:16赵兰涛
雕塑 2021年2期
关键词:宋元形体景德镇

赵兰涛

陶瓷雕塑是传统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其中景德镇窑的瓷塑人物造像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典型代表。从宋代肇始,景德镇窑瓷塑人物的制作和生产延续至今,从未中断,存世的大量人物瓷塑作品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以及众多收藏家的收藏目标。

从景德镇瓷塑人物造像的整体发展时间来看,可以大致分为宋元和明清两个阶段。在宋元这个时段,景德镇的陶瓷雕塑人物基本上以青白瓷塑为主。从南宋到元代,景德镇窑的青白釉烧制技术完全成熟,特别是南宋末年“两元配方”[1]发明之后,瓷胎的耐火度达到了新高,使烧制一些大型器物和雕塑成为了可能。宋元时期景德镇窑的青白瓷瓷塑在模仿北方定窑系、磁州窑系和南方越窑系的人物瓷塑技艺的基础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该时期的人物瓷塑造像无论是造型技法、烧成技术、艺术效果还是审美意蕴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众多精美生动、品类繁多的佛道教塑像、文人塑像和瓷塑玩具代表着景德镇瓷塑人物造像体系的初步成熟。

景德镇窑瓷塑人物造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类瓷塑人物造像,一类是世俗类瓷塑人物造像。宋元景德镇窑人物瓷塑往往以世俗人物为蓝本,即使是宗教人物瓷塑也是如此,充分反映了当时宗教造像的世俗化特征。造像往往通过人物开相的不同表情,加以冠帽服饰的不同配置,着力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神情风貌。这些瓷塑大多世俗气和文人气兼具,十分注重人物内在性格和气质的刻画,呈现出温润含蓄、生动精巧、自然洒脱的艺术魅力,人物的内在性情能从脸部的变化,眼神的表达和头饰细节的处理中得到深入的体现,可称得上“妙相”。

现存发现最早的景德镇宋代瓷塑人物造像是北宋时期的《胡人牵马俑》(图1),这件作品高约22厘米,塑造了两个牵马的胡人和马站在托板上。马身浑圆、四脚健壮,马首高昂,龇牙咧嘴,仰天长嘶,马尾如火炬般翘起,好像是在呼唤自己的伙伴。马两侧各塑一胡人,他们身材健硕,深目高鼻,头戴锥形软帽,脚蹬长靴,身着短袄,上唇蓄浓密的八字胡,为典型的波斯商人(即胡人)脸型。一人紧紧勒住马缰,迫使急于前行的马儿驻足等待,一人似在搬运货物,准备行装,整件瓷塑人物作品塑造的较为生动。通过这件瓷塑我们可以看到北宋早期的景德镇窑人物瓷塑还具有一些唐代的特征,胡人的形象、与马的组合等都是唐代陶塑的常见题材。整体造型虽然较为生动,但是远差唐三彩陶塑的塑造水平。与唐三彩相较而言,人物和动物形体结构和细节的处理都有所欠缺,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从事瓷塑的瓷工造型水平不高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景德镇窑的瓷质材料需要较高的烧成温度,一些原本可以在较低温度下烧成的造型,如直立较高的人像和四腿站立的动物等都很难在景德镇窑的高温下烧成,所以匠人们为便于烧成,改变了人物和马的形体结构,使之变得粗壮矮短;并且两个人物和马匹之间都相连接,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烧成时形体变形。所有的这些改变都是为了适应景德镇窑独特的陶瓷原料、烧成方式不得已而做的改变,这种变化在宋代景德镇窑的早期时段应该是相对被动的,到了南宋时期,这种被动的改变逐渐由于瓷工们掌握和适应了这种材料和烧成方式,从而烧制出了真正具有景德镇窑青白瓷特点的人物瓷塑来。

到南宋时期,景德镇窑在吸收北方窑口,如定窑、磁州窑雕塑技术的基础上,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南方窑口,如越窑、吉州窑、繁昌窑等窑口的雕塑技术和泥釉料配比技术,从而逐步开始形成自身的陶瓷雕塑特点,造型以人物造型为主的瓷枕最为常见。如图(图2)是南宋时期的青白釉童子荷葉枕,我们可以看到,童子造型并不追求类似唐三彩那样的写实手段,而是适度夸张,童子形体肥胖整体,匠人们没有做出伸展的四肢等不利于陶瓷高温烧成的形体部件,荷叶的造型也为了支撑上部的枕面而处理的非常粗壮,所有这些造型的细节处理都说明景德镇窑的瓷塑匠人已经非常熟悉材料的特性和高温烧成对于瓷塑形体的影响,瓷塑人物造像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宋元青白瓷人物雕塑造型样式最为突出的变化是宗教形象在宋元时期的世俗化引起的造型改变。此时期景德镇湖田窑出土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影青佛像、观音、道士等形象,这些南宋和元代宗教人物造像显示了景德镇窑人物瓷塑造像体系的初步形成(图3、4)。首都博物馆所藏的元代水月观音瓷塑像是景德镇窑瓷塑人物造像的杰作。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神情妙不可言。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最初是唐代画家周昉根据《大唐西域记》中所描述的观自在菩萨所绘,之后广泛流传。观音上身穿袈裟,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此观音像面部以及躯干采用模印的技法,头部以竹制或铁质工具刻划出发丝,身前璎珞纹采用联珠装饰贴塑而成,此水月观音菩萨像的制作采用了模印、刻划、贴塑、手塑等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手法,观音的神态、手足和细节的塑造细腻而真实,是元代景德镇窑瓷塑人物堆贴技法的代表作,充分表现出了景德镇窑元代瓷塑工匠的高超技艺水平。另外此尊元代青白瓷水月观音像形体硕大,高度达到了67厘米,如果头顶上的冠饰没有损坏的话,高度应该超过70厘米,这在人物瓷塑里面是极其少见的,这反映了元代景德镇窑对于瓷土“二元配方”的掌握,只有完全掌握了在瓷塑泥料中加入所高岭土的比例才能够制作烧成如此大体量的瓷塑观音像。

元代大型青白釉人物瓷塑除此尊观音像之外,还有不少收藏于国内外的各大博物馆里(图5、6),这些大型的瓷塑人物造像反映出元代制瓷匠人的高超成型和装饰技艺、对原材料配比的熟悉、窑炉的改进、烧成的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其绝妙的面部处理和微笑的表情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表情处理一脉相承,充分展现了宋元时期景德镇瓷塑人物造像的艺术水准,真可称之为“妙相”。

猜你喜欢
宋元形体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我的家乡景德镇
比惨式信号,引来暗恋者的特殊解读
高校舞蹈形体训练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
浅议《宣和遗事》体裁
神龟的智慧聪明的盲点是自己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