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解读之二

2021-06-24 02:16李湘涛
百科知识 2021年10期
关键词:形目名录鸟类

李湘涛

早在1989年1月14日发布实行的第一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鸟类就占到400多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下简称一级)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下简称二级)的半数以上,它们都是数量稀少的、分布局限的、濒于灭绝的、我国特有的,或是几个方面兼而有之的物种。今年2月5日颁布的调整后的《名录》中,鸟类部分也有很大变化,其中新增的就有150种,使总数达到了394种之多!

不仅如此,在新《名录》中,鸟类分类系统的阶元名称和排列顺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新技术在鸟类分类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DNA测序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宏观鸟类分类学的飞速发展,从而出现了全新的现代鸟类分类系统。

与此同时,我国鸟类学者也在鸟类学研究的很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就中国鸟类种数来说,20世纪80年代为1189种,而迄今为止已达到1491种。中国鸟类种数的攀升,一方面是我国鸟类学工作者,包括隊伍不断壮大的观鸟爱好者数十年来的不懈努力,深入到许多人迹罕至的地区进行鸟类考察和野外摄影,使新记录的鸟类物种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鸟类种和种下分类的调整一直是鸟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一些鸟类的亚种,经鸣声、分子生物学、行为和演化历史等证据的综合分析和比对,被提升为种的情况屡见不鲜。与原《名录》相比,新《名录》在鸟类分类系统的阶元名称和排列顺序上也做了修订,集中体现出目前国内外鸟类系统发育与分类、分布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反映了现代鸟类“目”“科”等高级分类阶元方面的主流意见。

在“目”阶元方面的最主要的变更有:取消了原分类系统的鸥形目、雨燕目,增设了鲣鸟目、鹰形目、鸨形目、沙鸡目和犀鸟目。此外,为了避免与鹰形目同音,还将鹦形目改为鹦鹉目;为了避开电脑中难以打出的“鴷”字,将鴷形目改为啄木鸟目。各目的顺序则更改为:鸡形目、雁形目、鸊鷉目、鸽形目、沙鸡目、夜鹰目、鹃形目、鸨形目、鹤形目、鸻形目、鹱形目、鹳形目、鲣鸟科、鹈形目、鹰形目、鸮形目、咬鹃目、犀鸟目、佛法僧目、啄木鸟目、隼形目、鹦鹉目、雀形目。

在“科”阶元方面,增加了鹗科;取消了原分类系统的松鸡科,将原松鸡科的种类并入了雉科;将沙鸡科放在了新增设的沙鸡目中;将鸨科放在了新增设的鸨形目中;将犀鸟科放在了新增设的犀鸟目中;将军舰鸟科、鲣鸟科、鸬鹚科都放在了新增设的鲣鸟目中;将鹗科、鹰科都放在了新增设的鹰形目中;将雨燕科、凤头雨燕科都并入了夜鹰目;将鸥科、燕鸥科都并入了鸻形目;将鹮科、鹭科移到了鹈形目中;雉鸻科的中文名更改为水雉科。此外,还有一些鸟类的中文名出现变更。

陆禽

鸡形目通称为雉鸡类,是陆禽中最重要的一个类群。它们大多栖息于山地森林地带,具有雄健优美的体态、五彩缤纷的艳丽羽毛和丰富多彩的求偶炫耀行为,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是雉鸡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不仅种数居世界第一位,并且拥有众多的特有种,堪称雉鸡类的王国。

在原《名录》中就包括大量的雉鸡类,其中有2种在新《名录》中由二级提升为一级,即黑琴鸡和白冠长尾雉。巧合的是,它们雄鸟的尾羽都很奇特,黑琴鸡最外侧的三对尾羽特别延长并呈镰刀状向外弯曲,与西洋古琴的形状十分相似;白冠长尾雉有着惊艳的超长尾羽—两对中央尾羽长达1~1.6米。黑琴鸡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地区、河北北部和新疆北部,范围虽然很大,但栖息地都呈不连续的孤岛状,各地的种群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白冠长尾雉是我国特有鸟类,曾经在我国广泛分布,但现在的分布区已经大大缩小,并呈不连续的孤岛状,种群也非常稀少,特别是河北、山西、江苏等地的野外种群均已灭绝。

新《名录》中雉鸡类新增的2种一级都是由原《名录》中物种的亚种提升为种的,包括栖息于西南地区亚高山地带的黄喉雉鹑(原雉鹑的亚种)和栖息于海南热带森林中的海南孔雀雉(原孔雀雉的亚种),它们也都是我国的特有种。而红喉雉鹑(原名雉鹑,我国特有种)和灰孔雀雉(原名孔雀雉)也都保留了原来的一级。在新《名录》中新增的二级中也有2种为类似的情况,其中原属于石鸡亚种的大石鸡体形较大,分布于宁夏、甘肃和青海的荒漠等地带,为我国特有种;原属于白马鸡(原名藏马鸡)亚种的藏马鸡,分布于西藏南部,羽色主要为蓝灰色,介于白马鸡和蓝马鸡之间,也有马鸡类标志性的羽枝大都分散下垂的中央尾羽。

▲ 海南孔雀雉

▲ 白冠长尾雉

在新增的二级中,数量最多的一个“集团”就是山鹧鸪类,包括7种山鹧鸪和1种树鹧鸪(原来也隶属于山鹧鸪属)。这是我国鸡形目中种数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均分布于北纬30度以南的地区,从西藏雅鲁藏布江南麓至台湾岛,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环颈山鹧鸪、红胸山鹧鸪、红喉山鹧鸪、白颊山鹧鸪、绿脚树鹧鸪、四川山鹧鸪、褐胸山鹧鸪、白眉山鹧鸪、海南山鹧鸪和台湾山鹧鸪,其中四川山鹧鸪和海南山鹧鸪仍保留其在原《名录》中的一级。山鹧鸪都是小型的雉鸡类,分布区狭窄,数量非常稀少。

另一个新增的二级为松鸡。它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很大,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地区,是我国学者于1980年发表的中国鸟类新记录物种。

同样生活在阿尔泰山地区的阿尔泰雪鸡也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我国学者确认的中国鸟类新记录物种。不过,由于在原《名录》中,雪鸡(所有种)均为二级,所以阿尔泰雪鸡自发现之时就“自动”成为了二级,在新《名录》里不算新增。这种情况在后面讲到的猛禽中更为普遍。

此外,鸡形目中的黑嘴松鸡(原名细嘴松鸡)、斑尾榛鸡、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白尾梢虹雉、棕尾虹雉、绿尾虹雉、褐马鸡、蓝腹鹇(原名蓝鹇)、黑颈长尾雉、黑长尾雉、白颈长尾雉、绿孔雀仍为一级;柳雷鸟、岩雷鸟、镰翅鸡、花尾榛鸡、藏雪鸡、暗腹雪鸡、血雉、红腹角雉、白马鸡(原名藏马鸡)、蓝马鸡、黑鹇、白鹇、红原鸡(原名原鸡)、勺鸡、白腹锦鸡、红腹锦鸡仍为二级不变。

▲ 藏马鸡

鸽形目通称鸠鸽类,与鸡形目同属陆禽类。它们在历史上就是被人类猎捕最多的鸟类,许多种类因此而灭绝,旅鸽和渡渡鸟就是两个最著名的例子。现在幸存的鸠鸽类中也有大量的种类被列入濒危物种的名单,在原《名录》中,包括绿鸠的所有种(针尾绿鸠、楔尾绿鸠、红翅绿鸠、红顶绿鸠、黄脚绿鸠、厚嘴绿鸠、灰头绿鸠和橙胸绿鸠8种)、皇鸠的所有种(绿皇鸠和山皇鸠2种)、鹃鸠的所有种(斑尾鹃鸠、棕头鹃鸠和菲律宾鹃鸠3种),以及黑颏果鸠和斑尾林鸽均为二级。新《名录》中不仅将在我国仅见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小鹃鸠(原名棕头鹃鸠)由二级提升为一级,还新增了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中亚鸽、仅见于西藏和海南的紫林鸽2种为二级。

此外,陆禽中隶属于沙鸡目、沙鸡科的黑腹沙鸡仍为二级不變。

游禽和涉禽

雁形目通称雁鸭类,属于水鸟中的游禽,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种类繁多,但在原《名录》里仅有一级1种(中华秋沙鸭),二级6种(红胸黑雁、白额雁、鸳鸯、大天鹅、小天鹅和疣鼻天鹅)。新《名录》除保留原有物种级别不变,新增了2种一级(青头潜鸭、白头硬尾鸭)、8种二级(栗树鸭、鸿雁、小白额雁、棉凫、花脸鸭、云石斑鸭、斑头秋沙鸭和白翅栖鸭)。繁殖于新疆北部、越冬时见于湖北洪湖的白头硬尾鸭,生存状况正在急速恶化。曾经在我国广泛分布的青头潜鸭更是世界上的“极危”鸟类之一,目前全球不足1000只,国际知名度很高。由于它不在原《名录》中,因此有“无冕之王”之称。新增的二级也大多为在我国东部一带屡禁不止的毒杀雁鸭类行为的受害者,希望它们今后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 鸿雁

▲ 花脸鸭

▲ 小白额雁

▲ 白枕鹤

鸊鷉目也是典型的游禽,它们的身体很像雁鸭类,但嘴形直,脚趾上有像花瓣一样的蹼,原《名录》里有角鸊鷉和赤颈鸊鷉2种二级,新《名录》中又新增黑颈鸊鷉1种,也是二级。

鹤形目则属于水鸟中的涉禽。我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江河湖泊星罗棋布,还有大面积的湿地和沼泽,为鹤类(隶属于鹤科)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而成为世界上拥有鹤类最多的国家。鹤类是大型涉禽,体态高雅,舞姿优美,鸣声如笛,富有音韵,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原《名录》中就包括了我国的全部9种鹤类,其中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鹤和赤颈鹤为一级,灰鹤、沙丘鹤、白枕鹤和蓑羽鹤为二级。在新《名录》中,白枕鹤则由二级提升为一级。

▲ 紫水鸡

除了鹤科,鹤形目中还有属于中小型涉禽的秧鸡科,并且新《名录》在原来长脚秧鸡、姬田鸡、棕背田鸡和花田鸡4种二级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一带的斑胁田鸡和分布于南方等地的紫水鸡。后者拥有血红色的喙和额甲以及主要呈紫蓝色的羽毛,并且由雄鸟承担大部分孵卵任务。

鸻形目也是一类重要的涉禽,大体可分为鸻鹬类、水雉类、鸥类、海雀类等几个类群,特别是沿海岸带进行迁徙的鸻鹬类,在沿海湿地的种类和数量都占优势,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监测生态系统优劣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成为海岸湿地的自然景观之一。鸻鹬类的嘴形大多纤细而长,还有上翘、下曲、先端膨大等变化。在原《名录》中,仅有小杓鹬、小青脚鹬和灰燕鸻3种鸻鹬类被列为二级。新《名录》中不仅将小青脚鹬由二级提升为一级,还新增勺嘴鹬1种为一级,大石鸻、鹮嘴鹬、黄颊麦鸡、林沙锥、半蹼鹬、白腰杓鹬、大杓鹬、翻石鹬、大滨鹬和阔嘴鹬10种为二级。勺嘴鹬的嘴的前端扩大成一个勺形,非常可爱,也很适于在海滩上觅食。它是极危物种,繁殖于西伯利亚,迁徙时经过中国东部海岸,越冬于东南亚一带,全球总数量不超过500只。目前,很多鸻鹬类迁徙途经的重要滩涂都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压力,因此这几种鸻鹬类进入《名录》对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徙路线和中国东部沿海滩涂的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雉类喜欢栖息于富有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沼泽等地。它们能够在漂浮于水上的植物叶片上自由行走,把身体的重量延伸到长脚趾上去分担,因此又得名“轻功鸟”。它们的繁殖也很有趣,为一雌多雄制,由雄鸟来承担孵卵任务。新《名录》中保留了原《名录》中铜翅水雉的二级,并新增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水雉为二级。

鸥类在原《名录》中有遗鸥1种为一级,还有小鸥、黑浮鸥、黄嘴河燕鸥和黑嘴端凤头燕鸥4种为二级。在新《名录》中,中华凤头燕鸥(原名黑嘴端凤头燕鸥)、河燕鸥(原名黄嘴河燕鸥)由二级提升为一级,又新增黑嘴鸥为一级,大凤头燕鸥、黑腹燕鸥为二级,其他种类的保护级别不变。中华凤头燕鸥被称为“神话之鸟”,仅在浙江韭山列岛等处繁殖,全球不到100只,种群岌岌可危。分布于云南西部极为狭窄地区的河燕鸥数量也很少,被认为“像谜一样存在”。

在新《名录》中还新增了一个海雀科物种—冠海雀,为二级。它是小型海鸟,体短而肥胖,夏季头顶有黑色冠羽,在我国见于台湾、香港沿海。

▲ 卷羽鹈鹕

跟海雀相比,隶属于鹱形目的信天翁科都是大型海鸟,几乎终日在海面上空翱翔。除了保留原《名录》中短尾信天翁为一级不变,新《名录》在信天翁科又新增黑脚信天翁为一级。它喜欢接近和跟随船只,在我国见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和海南一带海域。

鹳形目都是大型的涉禽,嘴、脚、颈都特别长,嘴的基部非常厚,往尖端则逐渐变细。在原《名录》中,白鹳、黑鹳2种为一级,彩鹳为二级。在新《名录》中,彩鹳由二级提升为一级,新增东方白鹳为一级,秃鹳为二级。事实上,东方白鹳从前是白鹳的一个亚种(东方白鹳的嘴为黑色,而白鹳的嘴为红色),其取得独立种的地位后自然也是一级。秃鹳看上去显得大而笨重,头、颈部仅具稀疏而短的毛发,在我国主要见于江西、四川、重庆、云南和海南等地。

▲ 彩鹳

▲ 东方白鹳

▲ 黑头白鹮

鲣鸟目的军舰鸟科和鲣鸟科也属于大型海鸟。有趣的是,军舰鸟由于不自己捕食,而是掠夺其他鸟类的食物,因此被称为“空中强盗”;鲣鸟善于从高空中俯冲下来扎入海水中捕鱼,而捕到鱼的鲣鸟却正是军舰鸟攻击的对象,迫使鲣鸟不得不将食物吐出,从而形成“天上下大鱼”的奇特現象。在新《名录》中,军舰鸟科除了保留原《名录》中白腹军舰鸟为一级外,又新增黑腹军舰鸟、白斑军舰鸟2种为二级。鲣鸟科则保留原《名录》中所有种(红脚鲣鸟、褐鲣鸟和蓝脸鲣鸟3种)为二级不变。此外,原《名录》中隶属于鲣鸟目、鸬鹚科的海鸬鹚、黑颈鸬鹚2种二级也不变。

鹈形目在新的鸟类分类系统中既有游禽也有涉禽,其中鹈鹕科都是大型游禽,以强大的嘴下有巨大的皮囊而著称。原《名录》中鹈鹕所有种(白鹈鹕、斑嘴鹈鹕和卷羽鹈鹕3种)均为二级,它们在新《名录》中“集体”由二级提升为一级。

鹈形目鹮科鸟类为中型涉禽,嘴大多细长而钝,向下弯曲,琵鹭的嘴则长直而上下扁平,前端扩大成琵琶状。在原《名录》中,著名的朱鹮为一级,黑头白鹮(原名白鹮)、白肩黑鹮(原名黑鹮)、彩鹮、白琵鹭和黑脸琵鹭5种为二级,而在新《名录》中,除了白琵鹭保留二级外,其他4种均由二级提升为一级。

鹈形目鹭科也是中型涉禽,体形细瘦,嘴形长直而尖。在原《名录》中有黄嘴白鹭、岩鹭、海南虎斑鳽和小苇(王艹句)鳽4种为二级,在新《名录》中,黄嘴白鹭、海南鳽(原名海南虎斑鳽)2种由二级提升为一级,另外新增白腹鹭为一级,栗头鳽、黑冠鳽2种为二级。

此外,隶属于鸨形目、鸨科的大鸨、小鸨和波斑鸨3种仍为二级不变。

攀禽

夜鹰目、咬鹃目、犀鸟目、佛法僧目、啄木鸟目和鹦鹉目均属于攀禽,具有各种各样适于攀缘的趾。

夜鹰目为夜行性中小型鸟类,嘴短弱而软,基部宽阔,口角处有粗长的嘴须,向前三趾以微蹼相连或多少有些合并,中趾特别长,分布于世界上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栖息于山地森林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多在飞行中捕食。在新《名录》中新增了黑顶蛙嘴夜鹰为二级,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这也是夜鹰类首次出现在《名录》中。

由于新的鸟类分类系统取消了雨燕目并将雨燕科、凤头雨燕科都并入了夜鹰目,原《名录》所列的凤头雨燕、灰喉针尾雨燕保留二级不变,新《名录》中又新增爪哇金丝燕,也是二级。爪哇金丝燕体形小,嘴短阔而平扁,四趾均向前,翅膀狭长而尖,适于快速飞行和在空中悬停,常成群在开阔的海岛和海岸地带飞翔并捕食昆虫。它的巢完全用涎液胶结构成,筑于岩洞中,常被人们采摘作为“燕窝”食用,导致种群数量减少,因此亟待加强保护。

▲ 冠斑犀鸟

▲ 双角犀鸟

咬鹃目都是中小型鸟类,趾为异趾型,第一、第二趾反转向后,第三、第四趾向前,基部部分合并,主要栖息于森林中。原《名录》中有橙胸咬鹃为二级,在新《名录》中又新增在我国分布于云南、四川、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等地的红头咬鹃和仅分布于云南高黎贡山的红腹咬鹃2种为二级,从而囊括了我国所产的全部咬鹃目鸟类。

犀鸟目为大中型鸟类,以奇特的大嘴而著称,分为上嘴具盔突和不具盔突两大类群;外趾和中趾基部的三分之二相并合,内趾与中趾基节也相并合,称为并趾型。它们营巢于树洞中,由雌鸟孵卵,并且在孵卵期间将自己封闭于树洞中,由雄鸟在外面捕食喂养。但这种繁殖习性也增加了被人类捕杀的风险。原《名录》中犀鸟目、犀鸟科所有种(双角犀鸟、白喉犀鸟、棕颈犀鸟、冠斑犀鸟以及后来发现的我国鸟类新记录种—花冠皱盔犀鸟共5种)均为二级,它们在新《名录》中“集体”由二级提升为一级。

佛法僧目为中小型鸟类,体色大多艳丽,有的嘴较长而粗壮,也有的较细曲;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前三趾的基部略微相并合。它们主要活动于水边,多为树栖,以鱼、虾和昆虫等为食。在原《名录》中有蓝耳翠鸟、鹳嘴翡翠(原名鹳嘴翠鸟)、栗头蜂虎(原名黑胸蜂虎)和绿喉蜂虎4种为二级,在新《名录》中新增白胸翡翠、斑头大翠鸟、赤须蜂虎、蓝须蜂虎、蓝颊蜂虎、栗喉蜂虎、彩虹蜂虎、蓝喉蜂虎8种为二级。由于我国有用翠鸟的羽毛制作金银首饰的传统“点翠”工艺,使翠鸟、翡翠等鸟类遭受了极大的盗猎压力,新《名录》则有助于加强对这些鸟类的保护。

啄木鸟目都是中小型攀禽,一般嘴强直而尖,呈凿状,舌细长,能伸缩自如;趾为对趾型,前后各二趾。有“森林卫士”“树木医生”之称的啄木鸟为保护树木做出了巨大贡献,自古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美。但在原《名录》中,仅有白腹黑啄木鸟1种为二级。在新《名录》中,新增白翅啄木鸟、三趾啄木鸟、黑啄木鸟、大黄冠啄木鸟、黄冠啄木鸟、红颈绿啄木鸟和大灰啄木鸟7种为二级。

▲ 亚历山大鹦鹉

原《名录》中鹦鹉目、鹦鹉科(所有种)均为二级,新《名录》则将我国所产的9种鹦鹉一一列出。其中,在我国仅见于云南思茅的蓝腰鹦鹉、仅记录于云南西部少数地方的亚历山大鹦鹉和仅记录于西藏南部的青头鹦鹉都是中国鸟类新记录物种。由于所栖息的森林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过度捕猎,我国鹦鹉类数量已有明显下降,亟待加强保护工作。

猛禽

猛禽是鸟类中最重要的类群之一,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于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猛禽的种类和数量在鸟类中都相对较少,它们的性成熟年龄一般较晚,繁殖力也很低,乱捕滥猎和环境污染能导制猛禽数量急剧下降甚至灭绝,致使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乱,从而招致灾难性的后果。猎隼等一些种类更是偷猎、走私活动的主要对象,资源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保护猛禽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势在必行。

▲ 秃鹫

▲ 草原雕

猛禽所有种均包含在原《名录》中,其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白背兀鹫(原名拟兀鹫)和胡兀鹫7種为一级,其他为二级。新《名录》中鹰形目有黑兀鹫、秃鹫、乌雕、草原雕和白腹海雕5种由二级提升为一级,加上前述的7种,共有12种为一级;鸮形目有毛腿雕鸮、四川林鸮2种由二级提升为一级;隼形目有有猎隼、矛隼2种由二级提升为一级;其他种类均为二级不变。其中,四川林鸮是由原长尾林鸮的亚种提升的独立种,也是我国鸮类中唯一的特有种,分布范围非常狭窄,种群数量稀少。在我国仅见于新疆西部的白兀鹫和鹃头蜂鹰,仅见于新疆、西藏东南部少数地区的兀鹫,仅见于西藏东南部的长嘴兀鹫,仅见于云南南部的凤头鹰雕等都是近年来中国鸟类的新记录物种。

此外,喜山鵟、欧亚鵟是从普通鵟的亚种提升的独立种;北领角鸮是从领角鸮的亚种提升的独立种;西红角鸮是从红角鸮的亚种提升的独立种;日本鹰鸮是从鹰鸮的亚种提升的独立种;西红脚隼是从红脚隼的亚种提升的独立种。

鸣禽

雀形目为中小型鸣禽,鸣肌发达,善于发出复杂而悦耳的鸣啭,而且巧于营巢。它们数量大,种类多,占我国鸟类种数的一半以上,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但许多种类资源破坏十分严重,而这些“不起眼的小雀雀”却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原《名录》中,仅有阔嘴鸟科(所有种)2种和八色鸫科(所有种)8种为二级。在新《名录》中,新增最多的一个类群就是雀形目,达到了23科、79种。在新增的11种一级中,有8种为中国特有种—黑头噪鸦、灰冠鸦雀、金额雀鹛、黑额山噪鹛、白点噪鹛、蓝冠噪鹛、黑冠薮鹛和灰胸薮鹛。其中,仅分布于广西中部、四川中部的金额雀鹛是第一个由中国鸟类学家命名的鸟类新物种,发表于1932年。其余3种一级为繁殖于秦岭和四川北部、全球总共只有不到30次记录的棕头歌鸲,繁殖于东北草原地带、全球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的栗斑腹鹀,以及虽然分布广泛、但野外数量急剧下降的黄胸鹀—这种俗名“禾花雀”的小鸟由于被错误宣传为具有“滋补”功效,甚至被冠以“天上人参”的称谓,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就从种群遮天蔽日变成了极度濒危物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新增的68种二级里面,中国特有种所占的比重较大,如四川旋木雀、弄岗穗鹛、白尾地鸦、红腹山雀、宝兴鹛雀、三趾鸦雀、白眶鸦雀、台湾鹎、台湾画眉、海南画眉……其中,四川旋木雀和弄岗穗鹛是分别于1995年、2008年由中国鸟类学家发现并命名的新物种。它们与上述的金额雀鹛一起,是迄今为止仅有的3种由中国鸟类学家命名的鸟类新物种,难能可贵。四川旋木雀见于陕西南部和四川,是一类非常好动的小鸟,经常在树干上不停地转来转去,非常惹人喜爱。它们的爬树本领可称得上登峰造极,能从低处向高处旋转着迅速爬升,一直爬到树干的高处,所以得名。弄岗穗鹛也是一种小型鸟类,仅分布于广西西南部的季雨林中,以昆虫等为食。

▲ 银耳相思鸟

▲ 蒙古百灵

▲ 红嘴相思鸟

▲ 鹩哥

新《名录》中新增雀形目鸟类的另一个亮点是鹩哥、云雀、蒙古百灵、红喉歌鸲、蓝喉歌鸲、红嘴相思鸟、银耳相思鸟、画眉、红交嘴雀、红胁绣眼鸟、北朱雀等长期被捕捉作为“笼养鸟”的种类被列为二级。一直以来,这些天性自由的生灵,却因婉转歌喉而被金笼桎梏,只能隔着竹丝啼血哀唱。现在,它们已被纳入保护范围,退出花鸟市场。对于未经批准擅自猎捕、收购、运输、出售各种野生鸟类的,将依照刑法相关规定,以非法猎捕和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部门对野生鸟类的监察、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增加,使这些遭受非法捕捉和贩卖严重威胁的种类得到更加严格的保护。

猜你喜欢
形目名录鸟类
鸡形目鸟类巢址选择研究进展
善于学习的鸟类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不同鸟类卵壳元素含量的差异比较
鸟类
同贺名录
作者名录
东海鲽形目种类组成与资源量评估
鸟类的叫声
德阳市鸥形目鸟类资源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