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分析及运用

2021-06-24 21:51宋婷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0期
关键词:陶器文物工作

宋婷

摘 要:陶器文物的损害主要有破损与碎裂、划痕与裂缝、表面附着物、析出可溶性盐等类型,对其进行有效保护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遵循不改变原状原则、最小干预原则及兼容性原则。修复陶器文物前需要先了解陶器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加强修复检测,之后按照“清洗—拼对—黏结—配补—加固—作色—做旧”的流程实施。

关键词:陶器文物;保护修复

陶器文物作为人类最早的发明创造产物之一,充分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陶器文化起于远古、兴于秦汉、盛于隋唐、传于现代,有较高的文化、历史及艺术价值,可为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研究提供丰富的价值信息。陶器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尤为重要,有较强的技术性与系统性,本文主要对陶器文物的损害类型与修复技术等做重点探讨。

1 陶器文物的损害类型

陶器文物的损害类型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破损与碎裂。陶器文物有一定的脆性,长时间在地下掩埋,受盗墓人员损毁或地质结构变动、文物挖掘操作不当等因素影响,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二是划痕与裂缝。埋藏在地下的陶器文物,受自身问题、周围外力干扰、地层中硬物等因素影响,难免会出现裂缝。在文物出土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也会使其表面出现划痕①。三是表面附着物。长时间在地下埋藏的陶器文物,受地质钙化等因素影响,会促使文物表面形成较厚的硬物层,在出土或清理附着物的过程中,也会给文物带来不同程度的机械性损伤。四是析出可溶性盐。土壤中可溶盐的浓度较大,会促使陶器文物可溶性盐的含量提高,文物损坏的可能性增大。尤其是彩陶文物,更易受土壤中可溶性盐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加文物损坏的可能性。

2 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

2.1 自然环境

陶器文物属于具备吸潮性特点的多孔物理结构,在可溶性盐类与其他杂质的渗透作用影响下,易在表面形成较厚的污垢沉积。受环境、湿度、温度等因素影响,内部盐分会交替出现结晶与溶解等物理变化,导致陶器文物脆性损坏的风险增大。同时,在陶器文物的保护过程中,对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等要求较高,应处于环境相对恒定的状态;容易受到化学气体与灰尘等影响,要求文物所处的环境无烟、无尘与空气湿度适中,放置文物的室外需要种植符合要求的植物或在室内放置盆景,用以吸烟、吸尘,从而减少环境因素变化而对文物造成伤害。除此之外,应当规避强光等不良因素的干扰,在避免阳光直射与紫外线损害的同时,施以人工采光措施。

2.2 人为因素

陶器文物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珍贵历史遗产,若由于人为因素损坏,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尤其在文物的日常保管处理过程中,不科学的措施,甚至是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都会导致其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对其艺术价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文物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与方法不科学,也会给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通常情况下,为了规避文物保管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破坏,会要求技术人员规范落实修复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修复材料与方法等的试验性应用,以确保修复工作顺利展开。如茶岭T0809 H7出土陶器时(图1),由于文物相对脆弱,挖掘出土采取了整体提取的方法,用锡纸与石膏对文物进行整取。应用石膏整取法时,需要先裁剪合适尺寸的宣纸,使其覆盖至器物表面,喷洒水将宣纸打湿,再用保鲜膜将器物完全包裹。然后将麻絮蘸满石膏浆液覆盖其上,再敷以混合均匀的石膏。待石膏发热,质地变得坚硬之后,在器物底部的泥土中插入竹签,将器物和土层剥离。利用石膏对器物进行支撑与保护,从而将其整取出来②。

3 陶器文物修复的原则

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不改变原状原则。从文物修复的不改变原状与修旧如旧的原则入手分析,要求修复技术人员在开展修复工作前,有充足的研究资料,严格按照陶器文物原有的纹饰、结构及形态等物理性质进行修缮,确保修复后的文物恢复如初。从商业修复的角度分析,在恢复原状的同时,还要求做特定的技术处理,以放大文物状态的表现力,从而营造最佳的视觉效果。二是最小干预原则。是指将文物的修复范围尽可能地缩小,首先减少修复面积与修复材料的使用;其次减少对原构件材料的更换,减少使用现代材料。三是兼容性原则。在修复陶器文物时,应当选择与原器物相兼容的补配材料,尽可能地维持文物的文化价值。

4 修复陶器文物前的准备工作

4.1 了解历史背景

了解陶器文物的年代、文化与历史背景等资料是文物修复工作展开的重要前提。各陶器文物在不同年代的历史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制造区域文物的物理性质也各有千秋。因此,修复了解陶器文物出土信息与历史背景等资料意义重大,旨在夯实修复工作的基础,便于技术人员能够精准、高效地完成修复任务。

4.2 加强修复检测

修复陶器文物之前,应当先采用先进的仪器对其进行全面检测,掌握其详细信息,包括烧制工艺、结构及材质等。尤其是修复彩陶前,更需检测与了解文物的彩绘颜料成分、陶器的整体材料等,从而制定最佳修复方案,选择最恰当的修复技术。

4.3 了解陶器情况

修复陶器文物前,需全面掌握文物的整体信息,了解其重量、材质及损坏情况等。尤其是在进行二次修复工作時,通过之前了解到的文物的基本情况,有助于找到最佳修复材料与方案,能够缩短前期准备工作时间,实现文物修复质量和准确度的持续改进。

5 陶器文物的修复流程

5.1 清洗

清洗是陶器文物修复工作的首要步骤,彻底清除文物表面的污垢杂质与灰尘,使其充分暴露原貌。一般用清水将其洗净,对于不能用清水去除的污垢,使用物理方法将其除去,如竹片或毛刷等。要求操作的动作与手法轻柔,减少对陶器的二次损伤。在处理软质陶片等质地较差的文物时,应采用毛刷与手术刀等工具,将其表面的泥土剥离,再将乙醇和水以1∶1的比例混合制成清洗剂,选用细毛刷轻柔洗刷。

5.2 拼对

拼对类似于拼图,需按照碎陶片的颜色、形状及薄厚、纹饰等大体分类,找到其所处的位置后逐步拼接。由于碎陶片通常是不规整的,拼对的时间成本相对较高。陶片通常杂乱无章,在拼对时应先找到具有显著特征的碎陶片开始拼对,如口沿或圈足等。对于软陶来说,其质地较差容易被土壤所侵蚀,原有面貌被磨损,无法确定陶片的具体位置,因此在修复中会按照出土原始照片进行拼对,考古现场也通常要求整取陶器,以保留陶器各部位的位置信息。最终积少成多,从分散、不规则的几十块碎片起至初具器形,具体如图2所示。

5.3 黏结

黏结是文物修复过程中比较烦琐和重要的环节,需先选择好树脂型、橡胶型或混合溶液型黏结材料。再根据陶器特质,合理选择热固法或热塑法等黏结方法,确保黏结材料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废弃陶片的黏结试验结果,合理选择黏结剂,要求黏结剂与陶器质地相协调,高效保持文物的原始面貌。同时,黏结剂需有一定的稳定性、可逆性及流动性,固化后有较好的操作性、高韧性及收缩率,确保能够在最大范围和程度上调节黏结过程,恢复文物外观原状的同时达到最理想的黏结效果。选择合适的黏结剂后,应以尊重原貌为原则,对文物进行修复,而非随意黏结。在黏结时,首先将黏结剂涂抹均匀,以手指按压陶片,从而使接合处的缝隙减小,试剂中的空气排除。之后遵循既定的顺序,即从主件至附件、从下至上、从底至口沿,对文物进行一次性黏结。对于破损严重或体型较大的文物,建议采取二次黏结的方法①。

5.4 配补

陶器文物的质地主要分为紧密与粗松两类,需根据质地的差异选择相适宜的配补腻子。粗松质地的文物通常选择石膏粉、虫胶及酒精的结合腻子进行配补,紧密质地的陶器通常选择石膏粉、稀释剂及硝基清漆相混合的腻子。将腻子调制成功后,应在其尚未硬化之前填充至陶器裂缝处,待达到合格的硬度则用专门工具将陶器表面处理平整。腻子全部硬化后,用细砂纸打磨陶器,有效减少触摸时的凹凸感,同时严格控制打磨的范围,减少对陶器表面的损害。

5.5 加固

陶器文物的修复通常采用滴注加固法,在配补过程中将一定比例的502胶加入石膏中,从而增强石膏的牢固性。此外,修复时也会应用拓槽灌铸法和喷涂法,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前者常用于修复体积较大且未完全折断部位的陶器,后者常用于修复彩绘和釉将要剥落,或器壁风化程度较轻的陶器。在对质地过差的陶片进行加固处理时,一般选择三甲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并添加Parliod B-72等作為加固剂,将其稀释后制成一定浓度的加固溶液。用刷子在器物表面涂刷加固剂,让溶液逐渐渗入陶片内。加固剂需采用每次少量与反复涂刷的方法,并遵循文物修复的相关规定,使文物在加固前后颜色保持不变②。

5.6 作色

作色的工作过程复杂烦琐,尤其是调色环节极为关键。调色材料通常以酒精、虫胶液及矿物质颜料为主,根据陶器的本质色泽合理选择矿物质颜料,通过多次调制试验确保调料的颜色与陶器自身的色泽相符。调制完成后,通常用拍打或涂抹的方式上色,要求上色操作手法轻柔,以确保最佳的作色效果。

5.7 做旧

在文物修复中采用做旧手法,主要目的是确保修复部位接近陶器的原貌,使修复部位自然地融合于陶器整体,以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物的艺术效果。在文物做旧处理过程中通常会用到丙烯酸颜料,其凭借不易褪色与相对稳定等优势能确保做旧后的文物外观更加自然。

6 陶器文物修复工作的注意事项

出土陶器的完整性较差,需要采取最佳的出土保护方法。修复陶器文物时,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循不可臆造的原则。因此,文物修复应有清晰的依据,是修复而非创造。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流程是固定的,即先进行表面清理、加固及拼对,再进行粘接、补配、随色等,但实践中无须刻板地遵循先后顺序。清洗文物时,一般选择边清理边加固和边清理边粘接的方式。拼对与粘接可以看作一体化工作环节,应选择合适的工艺并灵活调整,使陶器得到有效修复。严重破碎的陶器,需经过多道工序才能脱胎换骨,这对“文物医生”的耐心与经验等提出了更高要求③。

与此同时,还需强化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确保陶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顺利展开。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离不开强大团队的辛勤付出,尤其是文物修复工作的强度较大,需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以缩短修复时间,确保文物能够尽快在博物馆展出,发挥应有的艺术与文化等价值。

综上所述,陶器文物的保护修复的各个步骤都需谨慎小心,任何失误都会增加对文物的损害。工作人员必须明确、掌握文保工作的各项原则和要求,规范进行器物研究与检测分析,准备好相关器材,科学进行陶器文物的清洗、黏结及配补,使陶器文物能够以“靓丽”的姿态展现于博物馆中,充分彰显底蕴深厚的文化魅力。

猜你喜欢
陶器文物工作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老佛爷的茶碗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不工作,爽飞了?
文物失窃
选工作
文物掉包案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
不完美的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