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21-06-24 09:44曹钧
文教资料 2021年8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

曹钧

摘   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系统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开辟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高度和新境界。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全方位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之中,使新时代大学生准确把握科学内涵及确立的学理依据、国情基础、历史渊源、价值意义,让践行新发展理念成为他们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五大发展理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研究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这一重要论述既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又为思政课教师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已经与时俱进地将“新发展理念”融入2018年版教材之中,但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它仅仅是在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简要提及。思政理论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在讲好该章节内容的同时,主动寻求五大发展理念与该门课程其他章节内容的契合点,将其融入该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重点围绕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脉络,通过深入研究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详尽阐释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历史渊源、时代要求和重大意义,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牢固樹立并自觉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

一、创新发展理念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2](7)突出强调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直到抗日战争前,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均以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归根到底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意识不足。虽然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和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但均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科举制度,更没有实现制度、科技观念及文化的创新,导致综合国力逐步落后,最终造成长期被动挨打的局面。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18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具有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推动着我们的事业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在第一章第三节第一目“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中引导学生反思中国近现代以来屡战屡败的缘由,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技术落后,而经济技术落后的根源则是人们创新意识薄弱。同时,在讲授第五章至第十一章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我们党成功的经验中深刻认识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详细了解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帮助学生捋顺创新发展理念的历史逻辑脉络,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视角进一步深化对创新发展理念生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二、协调发展理念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协调发展是保障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平衡及和谐具有重大作用,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思想渊源。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4](646)这就创造性地论述了未来社会需要协调发展的思想。我们党的历届领导人高度重视协调发展,并把这一思想贯穿到治国理政过程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认识到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与轻工业发展,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教训,于1956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一文,强调需要重点把握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实质是强调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协调发展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在推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如共同富裕的理论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其中就蕴含协调发展的理念。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论述十二大关系,凸显了对协调发展理念的一贯坚持。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包含协调发展在内的科学发展观,明确要求要统筹五大关系,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了协调发展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正确处理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在讲授第九章第一节第二目下的“《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处、第十章第三节第一目下的“共同富裕”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处及第二目下的“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第十章第四节第二目下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处及第十一章第一节第三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过程中将蕴含其中的协调发展理念挖掘出来,并从历史视角给学生讲清讲透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协调发展思想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帮助学生对这一理念有较为系统、深入的认识。

三、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绿色发展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也是实现中国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5](234)我们党虽然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改革开放后,我们基本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创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境问题逐步凸显,党中央进一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相继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等思想,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确立的国情基础和历史演变。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在第九章第二节“大跃进及其纠正”的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讲清楚“大跃进”运动带来的不良影响及其历史启示,特别是让学生了解这场运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并从历史教训中体悟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缘由和坚持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在第十章第四节第二目“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的授课过程中,给学生讲清楚: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绿色发展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绿色发展理念,实质上就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同时,在第十一章第一节第三目下的“建设美丽中国”处,授课教师可以就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展开详尽阐释,让新时代大学生了解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深刻认识到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的科学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为在以后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这一发展理念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四、开放发展理念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开放是我们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的发展实践无数次证明,开放带来的是进步,封闭导致的则是落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关上了对外开放的大门,阻碍了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一主张和行为背后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是对外开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决策,党的后继领导人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决策部署并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无疑证明了开放发展的正确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及我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开放发展的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加快推动同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有效解决了我国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切实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在第一章第三节第一目“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教学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讲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引導大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的重大劣病,让他们明白坚持开放发展、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大作用;在第九章第三节第三目“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的授课过程中,要给学生讲清楚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改善当时面临的较为严峻的国际环境我们所进行的种种长期不懈的外交努力,实际上是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和外化体现;在第十章第二节第二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的授课过程中,要给学生重点讲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特别是“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阐明开放发展理念提出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在第十章第四节第四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进展”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向学生讲述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的正确性,要运用一系列真实数据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的新突破,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对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五、共享发展理念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6]习近平同志强调:“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7]在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构想。后来以康有为和孙中山为代表的仁人志士进一步提出关于“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虽没有找到大同之路,但其中蕴含丰富的“共同享有”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大同世界”理想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即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率先富裕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后来,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都体现了共享发展的理念。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在第二章第一节第一目“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授课过程中,重点讲解《天朝田亩制度》的具体内容及蕴含的共享发展思想;在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授课过程中,要带领学生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共享发展思想的论述,建构起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关系,使大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共享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特别是在讲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时,要给学生讲清楚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及蕴藏其中的共享发展思想,让学生明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2015-10-29.

[3]习近平.习近平党校十九讲(内部使用)[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7]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2020年度枣庄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提升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