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流体验的家具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2021-06-25 02:36贺雪梅高雨欣HeXuemeiKuangYinGaoYuxinLiuFan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5期
关键词:心流书桌家具

■贺雪梅,匡 胤,高雨欣,刘 凡 He Xuemei & Kuang Yin & Gao Yuxin & Liu Fan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家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家具不仅可以保障生活需求,更能提高生活品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消费者开始越来越注重家具使用时的情感体验。尽管家具制作工艺发展迅速,但当前国内市场依旧存在同质化严重,消费者个人需求无法被满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心流理论引入家具设计层面,旨在设计出能满足用户行为及情感需求的家具产品,为家具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

1 基于心流体验的家具设计策略

1.1 心流理论概述

心流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于1975年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人们会在特定场景中进入心流体验,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产生无与伦比的沉浸感。进入心流体验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挑战与技能,当用户遇到的挑战大于其掌握的技能时,用户会产生焦虑,挑战小于技能时,则会感到无聊。只有两者状态达到平衡时,用户才会进入心流体验,忘记时间流逝,专注于手上的事情[1-4],心流理论模型见图1所示。

家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效用并提高生活品质。米哈里指出,改善生活品质的主要策略有两种:一是使外在条件(或事物)符合我们的目标;二是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或事物)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5-7]。心流理论可以探究人-产品-环境系统的最优匹配,改善家具产品的使用体验,为用户带来更为沉浸舒适的使用感受[8-11]。

1.2 设计策略解析

心流理论通过平衡技能与挑战让用户进入最优体验,根据心流体验的发生过程,可分为心流前兆、心流体验、心流结果三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如表1所示。在家居产品设计中,技能体现在用户的个人审美、认知能力以及习惯偏好上。挑战存在于产品的交互方式、功能需求、造型风格中,表现为用户能否接纳产品并熟练使用,最终形成完美的心流体验[12-14]。

表1 心流体验特征

本文以心流体验为主要理论支撑,结合场景思维与用户研究相关理念,探究人-产品-环境的最优匹配,提出了基于心流体验的家具产品设计策略。该策略分为用户信息获取、心流场景匹配、设计策略构建、后端设计转化四个阶段,整体策略如图2所示。

(1)用户信息获取。本阶段通过问卷调研、用户访谈、观察法对家具产品的目标用户进行调研分析,收集用户数据,了解目标人群的生活方式、喜爱偏好、人群特征、行为习惯等,建立用户画像或特征标签,为搭建心流场景做好铺垫。

(2)心流场景匹配。基于上述用户调研信息,以心流体验的发生阶段为线索,根据不同阶段心流体验的特征,分解各个阶段的触发条件,然后面向产品,以此为依据匹配能满足心流条件的场景要素,从而得到可提升用户体验的设计信息。

(3)设计策略构建。该阶段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及使用场景,将上一阶段从心流场景体验层面中得到的设计要素聚合分析,按造型、CMF、意象、细节、功能、结构六个类别进行详细的设计策略构建。

(4)后端设计转化。综合以上设计策略进行草图设计,然后选定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与细化,输出设计结果。

■图1 心流模型

2 案例验证

本文以都市95后年轻群体为目标人群,基于上述设计策略以家用书桌为案例进行设计输出,验证该策略的可行性。

2.1 用户信息获取

如今的都市95后以年轻白领和在校大学生为主,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线上购物、社交媒体、在线娱乐、移动支付、都市生活等从方方面面塑造着95后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通过问卷调研、用户访谈、观察法对目标人群进行研究,可得出该类人群特征如下:(1)追求生活品质,愿意为生活质量买单;(2)学习任务繁重,需要长时间的伏案工作;(3)喜爱传统文化,青睐融入传统文化的时尚产品;(4)倡导健康养生,会关注家具对自身健康的影响;(5)个性标新立异,追求与众不同;(6)拥抱智能科技,愿意尝试崭新的技术产品;(7)注重精神消费,重视情绪体验;(8)宅男宅女居多,卧室是假期的最好归宿(图3)。

2.2 心流场景匹配

2.2.1 心流前兆

心流前兆是触发心流体验的前因,用户会有明确目标,且追求个体技能与目标调整的相互匹配[15]。这一部分对应用户在产品体验上的本能层面,表现在产品上,书桌需要优美的外形,并能和目标用户的审美意向达成一致。其次,产品需要符合用户的基本预期,初次使用时留下良好印象,才能让用户产生购买意愿[16]。

根据用户分析,目标人群在办公书桌的审美选择上倾向于时尚简约的风格和个性精致的造型,因此在外形设计上选择简约流畅的造型和素雅自然的配色以契合目标用户的审美偏好。预期方面,用户的普遍期望是书桌使用时的安全性,以及长时间使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故应选择安全无害的材质和稳固精简的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人机工学以保证用户健康[17-18]。

2.2.2 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是保证用户体验的关键部分,体现在用户与产品发生交互行为的过程中,对应产品体验的情感层面。用户需要流畅的使用体验,且主要需求能被满足,才能使行为与意识保持统一,产生潜在的控制感,进而进入心流体验。反应在产品上,产品需要人性化的人机交互方式,并具备完备的功能。

因此,在书桌设计上,应保证最简的操作步骤使目标用户坐下即可开始顺畅的工作学习,并去除无关信息与功能以免吸引用户注意力。需求方面,用户需要便捷轻松的学习氛围和宽敞明亮的办公空间,通过精心设计书桌结构与桌面布局,增添键盘抽屉、简易书架、平板电脑支撑等细节设计可以增强用户学习办公时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合理规划桌面布局,并在纵向空间上构思延展以增加收纳空间,使用户的功能需求得到满足。

2.2.3 心流结果

心流结果发生在心流体验之后,此时用户自我意识减弱,产生对时间的错觉和发自内心的参与感。本阶段上升到情感层面,对应用户在产品体验上的反思层次。目标用户会进入完全沉浸式的体验,结束后会回味使用过程,产生一定感情。产品设计上,需要精巧的构思设计来加强沉浸感,通过赋予产品价值,增强产品底蕴与内涵来获得用户的情感认同。

为了让用户进入沉浸体验,忘记时间流逝,应精心改进细节优化用户体验,增添趣味小设计提供情绪激励。另一方面,统一书桌的风格调性,塑造产品意象,赋予情感价值并增加产品特色,能带动用户投入情感,对产品产生感情。

综上,基于目标用户特征,以心流体验为线索,结合用户体验与场景思维构建的心流场景匹配策略如图4所示。

2.3 设计策略构建

基于上述用户研究和设计要素分析,面向目标人群,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及使用场景,按照造型、CMF、意象、细节、功能、结构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策略构建,如图5所示。

(1)造型上采用简约流畅的线条刻画,保证产品比例协调富有美感,通过塑造精巧考究的形象以迎合目标人群时尚精致的审美偏好。

(2)产品材质上采用天然健康实木,确保材料的无害与安全。色彩选择上以自然淡雅的配色为主,清淡雅致的配色符合当下审美并有助于舒缓用户工作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实木可以带来自然、温暖的生机感,有助于增强情绪体验。

(3)意象选择上取“宁静致远”为主题,通过营造书墨飘香的禅意,塑造清新雅致、质朴大方的气质与工作学习的主要行为相契合,可以促进用户进入心流的专注状态。

(4)产品细节方面,增添书包挂钩、平板支架、USB导线孔等细节设计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采用圆润的边角设计给人安全柔和的心理暗示,产品整体塑造上,去繁就简,以获得用户的心理认同,优化使用体验。

(5)功能方面,产品具备电脑书桌的基本功能,可供用户学习娱乐。精妙的结构设计能让书桌收纳大量物件。简约精巧的造型使书桌可以融入日常家装环境,起到装饰作用。

(6)结构方面,书桌采用精妙合理的结构布局从而可以多层置物,有效利用空间。整体严格按照人机工学设计,保证书桌整体的稳固安全和用户长时间伏案工作时的健康状态。

■图2 基于心流体验的家具产品设计策略

■图3 用户特征标签

■图4 心流场景匹配

■图5 设计策略构建

2.4 后端设计转化

综合以上设计策略进行设计转化,通过草图设计、方案选定和深入改进,输出最终设计方案如图6所示。

产品最终选择天然健康的原木材质,通过传递温暖淡雅的自然质感,帮助用户进入沉浸体验。形态上采取简约流畅的质朴造型,以营造清新雅致的风格意象,并多用圆润边角增强舒适感。结构上,严格遵照人机工学设计,采用安全稳固的结构以保证用户使用时的健康与安全。通过合理布局增加书桌上下的收纳空间,并增添书包挂钩、平板支架、专用笔孔等细节拓展书桌功能,加强使用体验。书桌设计上兼具办公学习、收纳盛物、家装摆饰等多种功能,可有效满足用户办公学习时的多种需求,促进用户进入沉浸体验的心流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图6 办公书桌最终设计方案

3 结语

本文提出基于心流体验的产品设计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办公书桌设计案例中。在心流理论基础上,从用户行为习惯出发,结合场景思维和用户体验,搭建能触发目标用户进入心流体验时的使用场景,从而获取能改善用户体验的设计要素,聚合分析然后输出最终设计方案。设计实例表明,该策略有助于满足用户需求并提升使用体验,可以增强家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家具设计研究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心流书桌家具
Get Ready for Your Desk小小书桌换新颜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漂泊的书桌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现代家具创新化研究
问一个研究真正幸福状态的心理学家
向日常生活敬:2018danishdesign MAKERS家具展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一张美丽的书桌
心流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与展望